中國金融報告2019;中國金融報告2021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邊萬莉 北京報道 為了更加精準、高效地支持我國的經濟高質量發展,金融業的發展需要向新發展理念方向轉變。近日,北京金融街研究院發布《中國金融新發展指數報告2022》(以下簡稱《報告》)。據了解,2022年初北京金融街研究院啟動了一項名為“金融新發展指數”的項目研究,試圖構建一套科學的金融新發展指數評價框架與指標體系。
金融新發展指數以我國直轄市、省市城市、計劃單列市等大中城市為研究對象,具體指標的選取兼顧金融與經濟的均衡,以及指標的底層邏輯與數據可得性,科學構建指數指標體系,能夠較為精確地刻畫出各地金融發展踐行新發展理念的情況。
《報告》顯示,北京市在2019年-2021年金融新發展指數均排名第1,這與北京的金融中心地位以及市場中的最高政治影響力相符。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和金融中心之一,擁有大量優質的金融要素資源和晚上的管理制度,同時金融資產總量大、增量也較為活躍。從五大支柱來看,2021年北京在創新和開放指標中遙遙領先,均位列第一,體現了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的“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四項功能。
除此之外,上海市、深圳市在2019年-2021年金融新發展指數排名中分別穩居第2、第3。《報告》指出,上海的創新、協調、開放指標在2018-2021年平均穩居前3,符合上海作為全球金融中心城市之一的地位,展現了其卓越的科技創新能力、區域協調發展的核心地位以及國際交流的重要樞紐作用;深圳市憑借高新技術、金融、現代物流、文化創意四大支柱產業,在金融新發展體系中保持著較強的可持續競爭力。
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研究室主任鄭娜表示,《報告》從不同維度對北京、上海、深圳,這些城市都進行了分析。對各地未來金融發展水平,還有可能的路徑進行了探索,對下一步的金融工作開展也提供了很好的參考和借鑒。北京在協調、綠色、共享指數方面都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北京市國家金融管理中心,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作為促進地方金融發展的一個部門,主要是為在京的國家金融管理部門,還有在京的金融機構總部,還有金融基礎設施做好服務保障工作,承接國家重要的金融創新試點,為實體經濟做好服務保障。
她在會上披露了一組數據:北京金融業是首都第一大支柱產業。2022年北京金融業實現增加值8197億元,同比增長6.4%。今年一季度,金融業實現增加值2070.2億元,同比增長6.1%,高于去年一季度1.3個百分點,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是20.8%,占比創歷史新高。
據北京金融街合作發展理事會副秘書長陳超介紹,總體上,指數分析結果呈現如下幾個方面的特征:一是與我國的經濟發展梯度結構基本相一致,東部城市表現突出、名列前茅,中部城市總體上處于中游水平,而西部和東北地區的城市多居后列;二是城市間出現區域分化的特征,近幾年南方城市進步顯著,如長沙、廈門、寧波、重慶等,均較前幾年的排名有較大的提升,而部分北方城市退步明顯,如天津、鄭州、青島、石家莊較前幾年有所滑落;三是指數結果與國家的規劃密切相關,比如在我國設立的六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中,浙江的杭州、廣東的廣州和深圳,以及重慶在綠色維度均有不錯的表現。
金融街論壇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胡浩認為,編制《中國金融新發展指數》有助于全面衡量各地的金融發展水平,推動金融事業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精準防控潛在的金融風險,引導各地推動可持續發展,協調各地經濟發展,兼顧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理論方向,為國家金融管理和現代金融監管決策提供新的觀察視角,為深化我國金融改革提供理論支撐,向世界展示我國主要城市的金融發展成就,同時還為各地招商引資、城市推廣、金融管理等提供新的觀察視角,使城市間好的做法可復制推廣,商界落戶或投資可決策參考。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