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柴裝備工程師待遇_濰柴裝配工是干什么的
譚旭光執掌濰柴的二十多年間,從引進學習到自主創新,書寫了一系列“第一”——
創新鑄就“中國心”
“濰柴人就是要敢于想別人不敢想的事,干別人沒干過的事,用最好的技術,做最好的產品!”
“當一個企業擁有別人拿不走、學不會的技術時,才是真正邁向高端。”
“要讓干事的人有位子、有帽子、有票子、有股權,讓不干事的人一無所有。”
“買設備不如買技術,買技術不如買人才。”
“我只管三件事,其中一件是創新,而且在創新這事上,我本身就要采取新思路。”
——譚旭光
□本報記者 張蓓 付玉婷
1977年12月22日,是譚旭光第一次進入濰柴的日子,那年他16歲。一朝入濰柴,一生濰柴人,但有一點他當時不會想到,多年后帶領濰柴重振旗鼓并走向世界的那個人,會是自己。
國內第一臺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速大功率藍擎發動機,國內第一臺大功率缸內直噴天然氣發動機,國內第一套自主ECU電控系統……在譚旭光執掌的二十多年間,濰柴從引進學習到自主創新,書寫了一系列“第一”,也親眼見證了中國制造一步步贏得國際尊重的過程。
“濰柴人就是要敢于想別人不敢想的事,干別人沒干過的事,用最好的技術,做最好的產品!”在譚旭光看來,濰柴提出的目標全部提前實現,從未食言,正是源自創新這一最顯著的基因。
持之以恒搞創新
△4月1日,我國第一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功率發動機藍擎動力,在濰柴二號工廠下線。
4月16日,記者來到濰柴二號工廠,車間一側的屏幕上實時顯示著當日工作量及進度:當天要下線785臺藍擎發動機。半個月前的喜悅,員工還歷歷在目——譚旭光將紅綢緩緩揭下,第100萬臺藍擎動力下線。
“發動機是我國一個產業短板,我們的夢想就是把發動機做強。”譚旭光是中國汽車工業40年發展的親歷者與參與者,這一代企業家深知跟跑國外品牌、受制于人的窘迫。2003年前后,經過一系列改革的濰柴正煥發著全新的生命力,科技創新的大幕就此拉開。
歷時兩年,經歷無數艱辛的日夜,斥資逾億元,我國第一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功率發動機藍擎動力終于誕生,“外國心”驅動中國車的歷史被終結。在此過程中,濰柴培養起一支具備內燃機正向開發能力的研發團隊,建立了自己的全套開發流程,此后濰柴的發展一直從中受益。
靠著以藍擎發動機為核心部件打造的重型商用車動力總成,濰柴獲得201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評審現場,有評委曾質疑:不就是個搞發動機的嗎,有哪些超越突破的地方呢?譚旭光一句話便讓質疑者心服口服:這個項目徹底扭轉我國缺少重型商用車動力總成核心技術的困局,支撐中國重型商用車自主品牌占據了國內99%的市場。
“當一個企業擁有別人拿不走、學不會的技術時,才是真正邁向高端。”總結濰柴多年來的發展過程,譚旭光歸結為有濰柴特色的“自主創新+開放創新+一線創新”三位一體創新體系。過去十年,濰柴科技專利達到3000項,每年研發占比超過5%,達到國際領先企業水平。
依托于此,譚旭光帶領濰柴成功改寫中國商用車市場被外資品牌瓜分的命運,自主研發的高端柴油發動機以180萬公里/3萬小時樹立了全球高速重型發動機壽命的最新標桿,在中國市場濰柴發動機價格比國際知名品牌高10%仍供不應求,還成功進入了歐美市場。
愛才惜才,知才用才
濰柴動力生產車間,隨處可見以一線職工名字命名的創新工作成果。2008年,濰柴的研發人員只有250人,目前已達5000人。
今年36歲的陳文淼是濰柴發動機技術研究院院長及總裁助理。年紀輕輕就坐上總裁助理的位置,這在發動機這種傳統行業很少見。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博士畢業、來自安徽的他,為何會選擇濰柴?陳文淼講起一個小故事。
“沒想到董事長會親自給我打電話約見面。”在求職過程中,陳文淼接到了在北京出差的譚旭光打來的電話,“會面時間不長,但譚總的自信心和感染力,太讓我印象深刻了,恨不得馬上就簽字。”實際上,當時已經有一些世界500強公司也向他拋出了橄欖枝。
來到濰柴后,陳文淼不想直接去實驗室,主動申請到一線車間干半年,譚旭光批準了。或許從這個年輕人身上,譚旭光看到了當年的自己。那時父親是車間主任,譚旭光完全能以干部身份直接從事管理工作,但是他卻選擇進入產品技術中心試驗室做試驗工人,一干就是十年。
在很多人看來,譚旭光對人才的追求達到了一種極致,“要讓干事的人有位子、有帽子、有票子、有股權,讓不干事的人一無所有”“買設備不如買技術,買技術不如買人才”……濰柴集團里所有博士,譚旭光基本都叫得上名字。
當然,愛才也不僅體現在高端人才身上。今年54歲的王世杰,從1985年參加工作至今,始終工作在普普通通的模具鉗工崗位,但就因為技術好,提前一年定級、出徒,晉升為工人技師,王世杰享受了一系列“破格”待遇,并成了濰柴首個有自己的技師工作室的人。模具鉗工以前不屬于工匠序列,不能實行年薪制,只能按件計酬,有人提出這方面意見,譚旭光親自安排專人核實。去年,工匠與金藍領的劃分標準被重新制定,王世杰現在已經是工匠序列的首席技師,一個月能比以前多拿2000元。
在濰柴采訪,隨便一問就是內燃機行業的專家,他們說收入最高的是有貢獻的科技人員,辦公條件最好的是技術中心大樓,首席工程師、首席設計師、項目工程師成為人人眼熱的崗位。
以開放求創新
“我只管三件事,其中一件是創新,而且在創新這事上,我本身就要采取新思路。”聽譚旭光介紹,濰柴的研發中心是“流動”的,哪里有人才,研發中心就往哪兒建,比如為了聚焦新能源業務發展,濰柴已經先后在德國、美國的硅谷、芝加哥、日本東京等地建立了全球研發中心。
“創新不是閉門造車。”他將濰柴的自主創新思路歸納為“三不”原則:“不關門”——以開放姿態利用好世界資源;“不排斥”——積極利用一切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開展自主品牌的建設;“不違反”——遵守國際知識產權保護相關法律。這樣的原則下,2003年起,濰柴踏出了引進“外腦”的第一步:和奧地利AVL公司聯合建立研發中心,直接把它建到奧地利的斯太爾,20多位工程師常住于此,保證濰柴能時刻站在世界內燃機技術的前沿。
同時,濰柴還注重同國內外知名企業、科研院所展開深度戰略合作,構建聯合創新體。在紐約市中心最繁忙的伊斯特河上,配裝了濰柴博杜安發動機的城市輪渡往來穿梭,這是濰柴在收購法國博杜安后共同開發的全新船用發動機,由此得以批量進入技術、環保標準最嚴格的美國市場;還有與林德液壓共同建立的工廠,正以“液壓動力總成”推動著中國裝備制造業向高端升級……
國際大協同效應已然形成:如今濰柴已掌握了游艇、液壓、大功率發動機等多項國際尖端技術,單在發動機板塊,就搭建起從2升到579升,功率覆蓋從30千瓦到10000千瓦的全系列全領域產品。
新舊動能轉換大背景下,譚旭光順勢提出了再造一個“千億級”新濰柴的想法。談到如何實現目標,他直言沒有捷徑:“依然離不開把全球最重要的資源、最高端的人才吸引到山東來,把全球最先進的技術拿到山東來,真正攻入無人區,站在科技世界的塔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