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有大米嗎-三國時期有水稻嗎
泰國清邁稻田。資料圖。圖/IC photo
據財聯社報道,繼全球最大大米出口國印度近期開始對大米征收20%出口稅后,全球第二大和第三大大米出口國越南和泰國也緊隨其后,準備提高大米出口價格。
財聯社援引《日經新聞》報道稱,泰國農業與合作社部部長查棱猜將于10月初訪問越南,與越南農業部長黎明歡就提高大米出口價格舉行會談。據稱,越南和泰國可能將大米出口價格提高約20%。
越南和泰國是世界第二大和第三大大米出口國,僅排在印度之后。世界前三大大米出口國紛紛提高出口價格,不少分析擔心是否會進一步加劇全球通脹。
三因素導致大米價格不穩
印度大米出口約占全球大米貿易的41%,出口至150多個國家。越南和泰國各占全球大米貿易的12%左右。
相對于小麥、玉米、大豆價格經常出現波動,大米價格通常更穩定。但今年以來,大米受諸多因素影響也不那么穩健了。
首先是全球化肥價格處于歷史高位,這提高了大米的種植成本。特別是俄烏沖突爆發以來,俄羅斯和白俄羅斯這兩大鉀肥主要出口國出口被堵,歐洲38%的化肥生產原材料也被堵,導致化肥價格持續上漲。化肥價格上漲也傳導到了大米生產地。印度已宣布今年冬天化肥不得漲價,以保農業生產。
其次是天氣因素。印度部分種植區夏季遭遇了高溫干旱天氣,季風降雨量比平均水平低40%左右,導致水稻種植面積減少了8%,所以印度最著急。
最后是在全球農產品市場不穩的時候,要保證本國經濟價值更高的畜牧業的飼料供應。大米碎米雖然不像大豆等可作為主要飼料,但也可以作為飼料替代品,同時可以做乙醇。印度限制出口的大米主要是碎米(碎米率5%、25%),因此,不排除越泰兩國也會如法炮制的可能性。
印度農民正在栽種水稻。圖/IC photo
三國會通過大米輸出通脹嗎?
那么,三大大米出口國紛紛醞釀漲價,會對其他國家產生什么影響?他們會不會通過大米輸出通脹呢?
一個好消息是,全球大米庫存依然充足。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2/23年度,全球大米期末庫存預計為1.909億噸,只比上年創紀錄的水平略微減少了2.9%。
FAO還預計,2022/23年度全球大米用量僅僅下調80萬噸,為5.222億噸,基本將與上年保持穩定,仍是歷史最高紀錄。
當然,三大出口國大米漲價或多或少還是會有輸出通脹的效果。野村證券預計,在亞洲國家中,菲律賓和印尼受到的影響可能是最大的。大米及大米產品在這兩個國家CPI籃子中所占比重分別為25%和15%,因此,三大大米出口國提價有可能導致菲律賓和印尼的食品通脹率上漲。
地緣沖突和極端天氣是最大風險
目前看,三個大米出口大國漲價有可能在局部引發通脹問題,但暫時不會引發全球性的糧食危機。然而,凡事不可絕對。大米漲價醞釀出全球通脹或糧食危機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一方面,是有地緣政治危機的“加持”作用。俄烏沖突導致從烏克蘭運出去的小麥遠低于往年水平,而且威脅到了明年的小麥收成。如果全球小麥供應鏈中斷,人們就會轉而更多依賴大米,從而推高大米價格。非洲就有可能面臨局部糧食危機。
另一方面,則是極端天氣在影響糧食市場。今年受極端天氣影響最大的是玉米。美國今年遭遇10年來最嚴重干旱,玉米產量創2019年以來新低,而美國玉米出口占全球的40%。
而歐洲因遭遇500年來最嚴重干旱,《世界農業生產報告》預計2022/23年度,歐盟玉米產量比去年同期下降12%,比5年平均水平下降10%。
巴西雖然今年玉米豐收,但大豆產量又下降了14%。如果糧食缺口太大,很難通過大米出口填補。畢竟,全球大米生產大國,也都是人口大國,自身的糧食需求本身就很大。
地緣沖突和極端天氣還可能醞釀出其他風險。比如,現在我們無法排除,大米漲價風暴中是否包含了個別糧食出口大國想在全球糧食供應鏈上獲得更多的話語權、成為價格主導者的沖動。這是在其他中高端供應鏈體系難以獲得的機會。從這個角度看,要避免出現全球糧食危機,減少地緣沖突是關鍵。
撰稿 / 徐立凡(專欄作家)
編輯 / 馬小龍
校對 /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