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經濟好還是市場經濟好(計劃經濟好還是市場經濟好?)
計劃經濟。
在人類歷史上除了自然經濟和市場經濟,還存在一種叫做計劃經濟的事物。計劃經濟是一種與自然經濟、市場經濟在組織生產、分配勞動成果方式都截然不同的經濟形式。
計劃經濟不是人類在追逐物質過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種經濟形式,而是基于某種理念人為創造的一種經濟形式,也是一種在實務中曾被證明失敗的經濟形式。在實務中曾經運行過的計劃經濟,則往往會帶有市場經濟的影子,或者是市場經濟的一種怪異的變形。
我們知道市場經濟既能通過價格機制在總量上調控物質的總供給和總需求,也能在微觀層面通過價格機制匹配每一個個體每一筆的物質需求。如雞蛋供需平穩時價格為5元一斤;無論是每一個家庭決定是否購買雞蛋,還是全社會在宏觀層面調控雞蛋的供需關系,盯住這個價格指標就可以了。
從微觀層面看,當每個家庭持有貨幣購買雞蛋,雞蛋價格升高時可能會意味著供大于需,各個家庭就會酌情減少對雞蛋的需求,反之亦反。而從宏觀層面看若干的家庭減少了雞蛋需求,自然社會對雞蛋的總需求就會降低,價格就會下降,雞蛋的供應就會減少,社會總供需就會實現新的平衡。
但計劃經濟則不同。計劃經濟僅僅在宏觀層面改變了市場經濟調配資源的方式,將原本通過價格利潤在企業和行業之間調配資源的方式轉變為計劃和指令。但在微觀層面,各個家庭對物質的供需的匹配仍然離不開市場經濟下貨幣這種特殊的貨物交換媒介,也離不開市場更離不開交換。
例如計劃經濟下也需要通過發工資等利益手段驅動人主要參與工作;而在匹配每個人的具體物質需求時,由于計劃經濟也無法僅僅通過計劃就能恰到好處的滿足任何一個人的任何柴米油鹽的具體需求。
計劃經濟下也需要人們自己拿著掙來的工資或糧油配額憑證去百貨商店等市場機構購買商品,這同樣離不開貨幣離不開市場離不開交換。事實上計劃經濟要成功有兩個重要的前提:
·一是政府能夠擁有對全社會各個行業、產業企業、家庭甚至個人的各種需求擁有清晰及時的了解,并能夠及時精準的將物質供應至需求端,否則很容易出現在總量或者結構上出現供需不匹配。
·二是政府能夠用各種方式調動和激勵人力要素的投入積極性至最大化,以保證物質供應能力不會受到人力主觀能動性不足的影響。但即使目前看還沒有哪個國家和政府能具備這兩種能力,自然在人類歷史上計劃經濟也就會是一個過于超前的失敗經濟形式。
總而言之計劃經濟是一種人造經濟形式,不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自然選擇,也就不是我們關注和研究的對象。下期視頻我們將分析國家和政府概念的起源。謝謝大家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