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大米和普通大米區別-袁隆平 大米
有人說:“北方米自帶香味,吃起來都不用配菜,南方米吃起來像白開水。”
也有人反駁:“說這話的一定是北方人!”
南方人覺得南方大米好,北方人覺得北方大米好。南北方大米到底誰更勝一籌?
當然,說到名聲,不得不提的就是東北大米,它又是憑借什么特性,才在全國的大米中脫穎而出的?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地形地貌和風土人情會孕育風格各異的飲食文化,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南北方由于水土不同,逐漸形成了“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但其實,大米并不只是南方獨有,北方也有著大片水稻種植區,而且,南北方大米在種類、口感等方面有所不同。
- 品種和生長環境不同
我國長江以南地區主要出產秈米,袁隆平著名的“秈型雜交水稻”就是秈米,這是一種在在高溫、晝夜溫差小的環境下種植的水稻,它的生長周期大概為90~150天。加上南方兩年三熟或者一年兩熟,產量很高,南方吃的主要是這種米。
長江以北地區主要出產粳米,我們平時說的“東北大米”就屬于粳米,由于北方秋季光照充分、晝夜溫差大,它的生長周期至少是150~180天,一年只收獲一次。
- 外觀和口感不同
南方秈米顆粒比較修長,光澤感低,直鏈淀粉含量更高,所以口感上沒那么綿軟,煮出的飯一般也比較松散,粒粒分明,非常適合做炒飯。
北方粳米米粒、飽滿,晶瑩剔透有油性,支鏈淀粉含量高,這一點直接決定了粳米從口感上來說會比較“糯”,所以更適合直接做白米飯或者煮粥,熟了之后空氣會彌漫著濃香,由于黏度高,吃起來也更容易消化。
- 營養成分含量有細微差別
僅從蛋白質含量來說,南方秈米的蛋白質含量超過8%,而北方粳米的蛋白質含量稍低,為7%。
不過由于北方有著地理條件的優勢,一般為黑土地,加上生長周期比較長,光照充足,所以生產出來的大米養分大,氮元素、磷元素以及鉀元素等微量元素含量更高。
因此,并不能簡單評判南北方大米到底哪個更有營養,營養與否其實取決于加工方式的差異。
依據在加工過程中對大米的打磨程度不同,大米又可以又細分為精米與糙米:其中糙米保留了含有營養物質的“糠層”,而精米則恰恰相反,因此在營養層面上來講,糙米的營養價值更高,更加適合現代人追求健康食物的要求。
糙米由于膳食纖維較多,吃起來的口感會略粗糙一點,所以會導致咀嚼時間加長,消化速度減慢,不善消化的老人和小孩應該少食,相對來說,精米更容易咀嚼和消化。
綜上所述,由于各自地理環境不同,南北方大米不盡相同、各有特色,不能簡單評判到底哪一家更好吃,具體選擇哪個,還是得依據個人口味來判斷,偶爾換一種大米吃,也不失為一種樂趣。
我國是水稻的發源地之一,早在七千年前長江流域的先民們就曾種植水稻。目前,我國是全球第一大水稻生產國,2021年產量為21284.00萬噸,同比增加0.46%,產量創近十年新高。
雖然我國種植水稻的歷史悠久,水稻種植區在南北方都有分布,但一談起優質大米,人們總會先想到東北大米,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東北大米能獨步天下呢?
- 最開始,東北其實不種植水稻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啊,那里有滿山遍野大豆高粱。”
正如這首耳熟能詳的《家在東北》歌詞所講的一樣,最初我們東北地區吃高粱、吃小米、吃面,唯獨不吃大米。
因為水稻喜高溫,對水資源比較依賴,而北方由于緯度較高,氣候條件很難達到水稻生長的要求,所以多種植小麥等農作物。尤其是東北地區,雖然日照比較充足,但氣候寒冷,江南的水稻品種大多是無法適應這樣的生存條件,所以剛開始很少有人會想到在東北地區種植水稻。
- 特殊歷史原因
水稻一直是亞洲人的主食之一,但并不是所有國家都像我國這樣地大物博,有那么多的糧食可供選擇。離我國東北地區不遠的朝鮮和日本,由于土地資源缺乏,寸土寸金,為了養活更多的人口,不得不想盡一切辦法提高水稻產量,因此他們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最終培育除了抗旱屬性的水稻品種。
東北地區的大米最初是由朝鮮傳入我國東北的。
戰爭后,清政府為了增加收入,默許屬國朝鮮農民來東北種植水稻。但是,由于氣候和種植面積等原因,朝鮮農民在東北種植水稻一直不太成功,這一現象直到日俄戰爭之后才發生改變。
1900年,俄羅斯利用參加八國聯軍鎮壓義和團運動之機,派兵占領中國東北三省,清政府為了東北主權,便邀請日本一起攻打俄國。戰爭過后,日俄瓜分了俄在東北修建的鐵路。后來,日本開始組織民眾開發東北,最早這批人被稱為“開拓團”,他們大多數來自日本的北海道,由于這里的水稻比較適合在我國東北種植,再加上各種農田水利設施的修建,東北地區的水稻種植開始步入正軌。
- 東北大米的優勢
自從東北地區開始種植水稻,東北大米因為其突出的特點,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逐漸占據優勢。
生長期長:這是是東北米好吃的主要因素。由于東北地區緯度較高,光照和溫度不如南方充足,所以適合水稻生長的時期比較短暫,但也正是因為由于一年一收,水稻生長期長,才使得大米有充足的時間積累營養。
晝夜溫差大:正如新疆的瓜果甜,東北地區晝夜溫差大,給大米自身的營養積累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病蟲害少:農作物生長最大的天敵就是各種害蟲,和南方的暖濕氣候相比,北方干燥寒冷的氣候不易滋生害蟲,這有利于米的自然生長,而農藥使用的減少,也使得東北米更健康。
大家都知道品牌效應,好的品牌在產品宣傳中效果更明顯,能給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有利于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在這一方面,東北大米優勢明顯:在全國優質稻(粳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金獎活動中,我們常說的五常大米等東北大米,已經連續三屆榜上有名;另外據相關機構統計,目前東北大米市場份額占到了全國市場的25%左右。
比賽現場照片
但即便東北大米優勢明顯,總不至于徹底打敗南方大米吧?那為什么市場上很少有南方大米流通呢?
其實,這是因為南方生產的大部分大米,除了自己食用,都在當地就銷售了。這與南方人以大米為主食有很大的關系。
而北方人不同,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其實除了大米,還能選擇面食。另外需要指出,南方也有好的大米,比如江蘇大米品牌在全國也十分有影響力。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千百年來,我國都是農業大國、糧食生產大國,我國用不足世界10%的土地資源養活了世界20%的人口,這是一個多么偉大的奇跡。
雖然我們也經歷過饑荒,有過食不果腹的生活,但現在的國人,已經趕走了曾經千百年揮之不去的饑餓夢魘,將飯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里,以至于現在我們不再討論吃不吃的飽,而是討論好不好吃的問題了。
究竟南方大米好吃,還是北方大米好吃,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我們不應該爭論這個問題的最終答案,而是應該感謝我們的祖國,我們現在就是生活中最好的時代,忍冬挨餓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