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二號的重大意義,神舟十二號的重要意義
今年是我國首次載人飛行任務成功20周年。2003年10月15日,中國航天員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實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20年來,我國的載人航天事業(yè)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中國空間站已經(jīng)建成,一大批航天員接續(xù)進入空間站。
梳理公開報道可以看到,在建設運行中國空間站的飛行任務中,有不少中國航天員都留下了精彩的話語,這些話語不僅代表了航天員個人的思想,更反映了中國載人航天20年來的每一次進步和愿景。在今天這樣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上游新聞對此進行了整理。
神舟五號
中國航天員首次進入太空。
楊利偉:
“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類。”
2003年10月15日,航天員楊利偉隨著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奔赴太空,這是我國的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火箭飛行590秒后,航天員楊利偉擺脫地球引力,浩瀚的太空迎來了第一位中國訪客。在太空中,楊利偉展示了飛船搭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聯(lián)合國國旗,并用中英文兩種語言說:“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類。”
2003年10月16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降落在內(nèi)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楊利偉安全凱旋。至此,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神舟七號
中國航天員首次實現(xiàn)太空行走。
翟志剛:
“神舟七號報告,我已出艙,感覺良好。”
2008年9月25日,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和景海鵬搭乘神舟七號飛向太空,翟志剛成功實施我國首次空間出艙活動,邁出了中國人艙外行走的第一步,這次任務突破和掌握了空間出艙活動技術。
神舟十號
中國首次“太空授課”。
王亞平:
“我是王亞平,本次授課由我主講。”
2013年6月20日,神舟十號航天員王亞平在聶海勝、張曉光協(xié)助下進行了首次太空授課,三名航天員進行了質(zhì)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運動、制作水膜與水球等實驗,讓廣大中小學生們了解了微重力條件下物體運動的特點、液體表面張力的作用,加深了同學們對質(zhì)量、重量以及牛頓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
神舟十二號
中國空間站迎來第一批“入住人員”。
聶海勝:
“我們中國航天員在太空有了長期在軌運行的家。”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fā)射升空,與天和核心艙對接形成組合體,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先后進入核心艙,這是中國人首次進駐自己的空間站。神十二在軌飛行三個月后,于9月17日返回東風著陸場。這是神舟飛船首次在東風著陸場著陸,提高了載人飛船返回的適應性和可靠性。
神舟十
中國航天員首次在軌進入科學實驗艙。
陳冬:
“夢天、問天,天宮夢圓。”
劉洋:
“中國空間站,全人類共同的太空家園。”
據(jù)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介紹,神舟十載人飛船于2022年6月5日從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發(fā)射升空,隨后與天和核心艙對接形成組合體。3名航天員在軌駐留6個月期間,先后進行3次出艙活動,完成空間站艙內(nèi)外設備及空間應用任務相關設施設備的安裝和調(diào)試,開展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在軌迎接2個空間站艙段、1艘載人飛船、1艘貨運飛船的來訪,與地面配合完成了中國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組裝建造,與神舟十五號航天員首次完成在軌交接班,見證了貨運飛船與空間站交會對接最快的世界紀錄等眾多歷史性時刻,并利用任務間隙,進行了1次“天宮課堂”太空授課,以及一系列別具特色的科普教育和文化傳播活動。
神舟十六號
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后首次載人飛行任務。
景海鵬:
“歡迎大家來到天宮課堂。”
今年9月21日下午,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景海鵬、朱楊柱、桂海潮在中國空間站開展了“天宮課堂”第四次授課,球形火焰、奇妙“乒乓球”和動量守恒等精彩的實驗項目,在這個對中國航天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天,再次開啟全國中小學生太空知識的奇幻旅程。
據(jù)統(tǒng)計,從2003年的神舟五號到目前還在太空執(zhí)行飛行任務的神舟十六號,我國已有18位航天員到訪太空。從浩瀚的太空迎來第一位中國訪客到今天,20年間,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從“第一步”末期到全面完成“三步走”戰(zhàn)略,空間站也開啟了常態(tài)化運營新階段。
附:中國載人航天任務標志合集
上游新聞綜合自 央視新聞、新華網(wǎng)、、光明網(wǎng)、中新網(wǎng)、中青報、瀟湘晨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