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援疆克州第九批干部、江蘇援疆干部公示第十批名單
交匯點訊 近日,江蘇省第十一批援疆干部人才已經完成了援疆“接力棒”交接,將繼續為新疆澆灌“富裕之花”。在過去的援疆工作中,江蘇交出了一份怎樣的成績單?記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采訪了江蘇省對口支援新疆伊犁州前方指揮部副總指揮、黨委副書記李占超,聽他講述“蘇伊一家親”的接力故事。
江蘇省作為全國第一批8個援疆省市之一,從1997年開始負責對口支援新疆伊犁州及直屬11個縣市,其中,第一至第三批還曾援助過伊犁下轄的塔城地區、阿勒泰地區。2010年新一輪對口援疆以來,全國援疆省市增加到19個,江蘇省增加了援助克州3個縣。目前,江蘇援伊前方指揮部負責對口支援伊犁州本級及直屬11個縣市。
“自1997年開展對口援疆工作以來,江蘇共向伊犁州選派援疆干部人才11批,2700多人次。”李占超介紹,無論是選派的干部人才數量,每年投入的援助資金,還是支援任務完成質量,均處于全國19個援疆省市前列,為受援地社會穩定、長治久安作出了積極貢獻。
李占超告訴記者,“十四五”期間,江蘇省對口支援伊犁共計劃安排援建項目共計515個,安排援疆資金總計100.798億元,較“十三五”增長8個百分點以上。目前,2021年、2022年分別安排援疆項目353個、307個(均含上年度接續項目),兩年援疆資金均下達20.16億元。
在江蘇援疆工作中,“組團式”援疆成為人才充分涌流的妙招。李占超介紹,成立“組團式”援疆工作領導小組,配套出臺考核評價辦法、工作規則、職責分工等,有效推進工作落實。深化“以校包系”“以院包科”幫扶模式,組織江蘇高水平職業院校與伊犁職業院校、江蘇學校與伊犁中小學、江蘇醫療機構與伊犁醫院的重點科室結對共建。并向重點領域拓展“小組團”援疆模式,邀請國內頂尖設計建設團隊指導伊犁州公共文化載體改造提升。
幫助伊犁經濟發展走上快車道,需要立足當地特色產業需求,契合當地優勢產業結構。李占超說,江蘇援疆隊伍打造特色產業園區,圍繞紡織、電子信息、文化旅游、石油化工、農產品加工等重點領域,深化蘇伊產業合作,打造特色園區。新批復設立南通、鹽城2家江蘇援疆產業園,目前已累計達到9家。伊寧縣南通工作組傾力打造的“伊寧縣紡織產業園區”已成為全疆織機規模最大、帶動就業最多、品牌效應最好的專業織造園區,已引入企業20余家,實現就業5000余人。
如何才能讓新有的優勢資源“活起來”?李占超介紹,新疆具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援疆隊伍支持伊犁打造重點景區。邀請國內頂級專家團隊編制那拉提鎮域控制性詳細規劃及城市設計,策劃建設哈茵賽·拈花灣民俗村、那拉提·金陵山莊二期項目,規劃設計那拉提·拈花灣旅游小鎮、六星街音樂庭院等項目。并與同程網、江蘇交廣網等合作開展旅游宣傳,組織參加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等推介會,組織自媒體網紅直播推介賦能,讓更多人來新疆打卡游玩。
看到當地百姓找到合適的工作,臉上的笑容也越來越多,援疆干部們的心才漸漸踏實了下來。李占超介紹,通過援疆項目的實施,帶動各族群眾就近就地就業超2萬人。“通過打造現代化就業實訓基地。對接自治州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支持每所職業院校重點培育建設1個現代化就業實訓基地。同時積極創造新疆人民赴蘇就業崗位,建立健全蘇伊兩地企業用工信息共享平臺,讓新疆民族群眾及時了解江蘇企業用工情況。”
今年4月,李占超和團隊剛到伊犁,就馬不停蹄地開展了一個多月的各方調研,為伊犁發展“把脈問診”。他說,伊犁這個地方資源豐富,空間優勢明顯。但同時也存在著距離市場較遠和科研水平有待提升的問題。“我們充分利用江蘇的資源優勢,結合伊犁需求引進科研院所,柔性引進人才,幫助地方解決科研難題,同時引進江蘇企業和伊犁企業進行對接。”
目前,2023年度援疆項目計劃已下達,江蘇選派援疆干部人才隊伍356人,計劃實施項目302個、援助資金20.16億元。
援疆隊伍為伊犁產業發展繪制了一幅什么樣的圖景?李占超介紹,支持伊犁不斷壯大特色優勢產業,促進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引進能夠支撐伊犁優勢產業的企業。
同時,在援疆“輸血”的同時培育伊犁本地企業的造血能力。李占超告訴記者,通過精準的人才選派,支持地方的發展,提升營商環境,以及提升企業的管理能力。
蘇伊牽手,共建美好未來。李占超說:“為進一步加深蘇伊的經濟合作,采取“1+N”的園區共建模式,即一個援疆的產業園和江蘇的一個主要產業園,加上幾個附帶的產業園深入合作,把江蘇的產能和企業的優勢轉移到新疆,形成雙方在科研、市場、營銷渠道上的緊密合作。”
“我們希望通過進一步拉近蘇伊兩地的發展距離,貼近蘇伊兩地群眾的感情,使得我們兩地能夠有共同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李占超說。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程曉琳 王昊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