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前三季度名義GDP增速-2019前三季度名義gdp增速
本文素材來自于網絡,若與實際情況不相符或存在侵權行為,請聯系刪除。
北方之盛:山東崛起的高光時刻
01 | 北國經濟巔峰:山東再現輝煌
當前,三季度各省市自治區的經濟戰報已全部揭曉。透過數據顯示,廣東仍居經濟之巔,江蘇穩坐次席。而山東,不僅位列第三,更是北方之冠,成為令人矚目的第一。
其次,前十位中,安徽嶄露頭角,超越上海,躋身Top10行列。
再次,上海的前三季度GDP再次超越北京,重奪中國經濟之首,還有,在增速方面,受疫情影響,內地31個省市自治區中,上海、海南、吉林GDP仍然呈負增長。疫情對上海的影響主要集中于二季度,而海南則在三季度受到沖擊,吉林則持續遭受影響,始于一季度,持續至二季度。
此外,在全國范圍內,18個省市自治區的GDP增速跑贏全國平均水平,尤其是中部和西部地區表現尤為出色。在前十個增速表現中,中部地區占據了6個席位,而西部地區也獲得了4個席位。而東部地區僅占2個席位。
最引人矚目的,以3969.8億元的增量,北方第一經濟強省山東再次脫穎而出,位居增量榜首。山東在上半年同樣以GDP增量傲視群雄。而江蘇、廣東、河南這三省的增量均超過3000億。
不僅如此,山東省前三季度GDP增速在四大巨頭中同樣位居首位,這樣的戰績已是多年未見。
02 | 北國中興:中部地區的崛起
從增速一覽,中部六省的表現相當亮眼。
山西以第一的增速,穩坐全國之冠。江西則位居第三,湖南、湖北分別排名第六和第七。盡管河南和安徽未能進入前十,但它們的增速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河南以3.7%的增速位列第13位,安徽以3.3%的增速位居第14位。
山西在過去的兩三年里表現卓越,其中一個原因在于煤炭價格的上漲。特別是今年的俄烏戰爭和疫情引發了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進而推動了煤炭價格的攀升。根據山西省統計局的數據,前三季度,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了9.7%,較全國平均水平高出5.8個百分點。在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這三大門類中,增速分別為8.8%、10.9%、13.4%。以煤炭與非煤產業為例,前者增長9.0%,后者則增長10.9%。
此外,山西的產業轉型也功不可沒。曾因過于依賴煤炭而受困的山西,在產能調整時煤炭價格暴跌,隨之失去了昔日的輝煌。從那時起,山西開始了產業轉型之路,拓寬產業門類,減少對煤炭的依賴,打破單一產業鏈的束縛。過去十年的轉型努力在近一兩年開始顯現成效。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20.5%,其中新能源汽車增長75.7%,節能環保產業增長55.6%;汽車制造業增長35.1%;食品工業增長19.8%,這些增速均明顯快于全省規上工業平均增速。
江西,作為山西的"難兄難弟",面臨著類似的發展歷程。在中部六省中,江西與山西被認為是經濟短板,或者說發展相對滯后的地區。在江西的情況更為尷尬,因為它被諸多經濟強省包圍:安徽在北、湖北在西北、浙江在東北、福建在東南,廣東在南,湖南在西南。江西之所以陷入這一境地,既與其自身原因有關,也與政策安排有關。
江西自身的位置相當獨特,若善加利用,可成為絕佳之地,然而,若用之不得當,則可能淪為被“抽血”的地方。正是由于周邊省份強勢,江西發展缺乏支
援,逐漸成為了人口和資源的輸出地。
除了地理位置,政策安排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江西的困境。其中最典型的案例便是環繞江西的自貿區問題。
然而,近年來,江西已經開始積極應對這些挑戰。江西認識到自身問題,努力擁抱粵港澳大灣區和長三角地區。它明確表示要充分利用獨特的地理優勢,探索與這兩個區域的合作新模式,共同發展、共享成果。
與此同時,江西在不斷升級產業,取得了初步的成就。數據表明,前三季度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4%,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5個百分點。在各個行業中,有21個行業的增加值實現了增長,涵蓋55.3%的增長面。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增長達到27.1%,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增長20.2%,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增長15.5%。
而在具體的產品方面,437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200種實現了增長,其中包括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集成電路等。新動能的發展勢頭顯著,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的增加值分別增長19.8%、16.6%和17.0%,已經成為江西經濟中的重要支撐。
在中央強調中部崛起的大背景下,山西與江西正在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正如木桶理論所言,木桶盛水多少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隨著中部兩大短板開始變長,整個中部地區的崛起也變得更加可期。
03 | 北國雄起:山東邁向輝煌
話題轉向山東,作為中國的工業重鎮,盡管位居經濟第三,但在過去十年中,山東的存在感似乎逐漸減弱,特別是青島退出了GDP前十城市的行列。
這主要原因于兩點:
首先,缺乏獨特的強勢城市。山東雖然是工業大省,但其轄下的城市并沒有像廣東的深圳、廣州,江蘇的蘇州、南京,浙江的杭州,湖北的武漢,四川的成都那樣強勢的城市。盡管青島是山東最強的城市,但在全國范圍內僅排名第13位。
其次,與產業結構相關。山東的傳統產業占據總工業產值的70%,而其中又以重化工業占傳統產業的70%最為顯著。這種"兩個70%"的現象使得山東陷入了傳統重工業的泥淖中,產業結構笨重,轉型緩慢。
舊產能的滯后使得山東的存在感逐漸減弱,同時也導致山東與廣東、江蘇等經濟強省之間的差距日益拉大。以2000年和2018年的數據為例,山東的GDP分別為8542億元和1.6萬億元。雖然仍然是全國第三,但與江蘇的差距已從僅有40億元擴大到1.6萬億元以上。
然而,面對這一局面,山東并未袖手旁觀。在2018年,中央發布文件,正式設立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使山東成為全國首個以新舊動能轉換為主題的省份。
經過五年的努力,山東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首先,大量淘汰了落后產能。焦化產能削減了180萬噸,地煉產能整合轉移了780萬噸。
其次,新動能不斷崛起。堅決培育新動能,"四新"經濟增加值占比達到31.7%。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超過2萬家,同比增長38.2%,創歷史新高。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為46.8%,比上年提高了1.7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在"十強"產業中,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業的增加值分別增長了17.1%、32.2%和17.5%。高端智能產品,如光電子器件、半導體分立器件、集成電路、工業機器人等,產量也都取得了顯著增長。與此同時,軟件業務收入達到7970.4億元,同比增長29.3%。
在2022年9月2日,國務院再次發布文件,明確支持山東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文件要
以上內容資料均來源于網絡,本文作者無意針對,影射任何現實國家,政體,組織,種族,個人。相關數據,理論考證于網絡資料,以上內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贊同文章中的律法,規則,觀點,行為以及對相關資料的真實性負責。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關所產生的任何問題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直接與間接的法律責任。
由于平臺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后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本文僅在今日頭條首發,請勿搬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