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二號發射時間和對接時間-天宮二號發射時間和對接時間是多少
記者獲悉,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昨天透露,根據計劃安排,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已完成全部拓展試驗,計劃于北京時間2019年7月19日擇機受控離軌并再入大氣層,少量殘骸將落入南太平洋預定安全海域(西經160度~90度、南緯30度~45度)。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是在天宮一號備份目標飛行器基礎上改進研制而成,由實驗艙和資源艙組成,總長10.4米,艙體最大直徑3.35米,太陽帆板展開后翼展寬度約18.4米,起飛重量約8.6噸,具有與神舟載人飛船和天舟貨運飛船交會對接、實施推進劑在軌補加、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等重要功能。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于2016年9月15日發射入軌,設計在軌壽命2年,截至目前,已在軌飛行超過1000天,平臺及載荷功能正常、狀態良好,受控再入大氣層各項準備工作正在按預定計劃扎實穩步推進。
天宮二號上有著不少“上海元素”。由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與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巧手搭建的迷你培養箱,完成了國內首次“從種子到種子”的空間長周期培養,為未來建立以植物為基礎的空間生命生態系統、控制植物開花、提高植物生產效率等提供了依據。
圖說:冷原子鐘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供圖
在天宮二號上面,還有一個特殊的計時工具,它是目前整個太空中走時最精準的鐘,名字叫做冷原子鐘。此前,太空中的熱原子鐘已達到300萬年誤差一秒的精度,而搭載在天宮二號上面的冷原子鐘更進一步,達到了3000萬年誤差少于一秒的超高精度。中國科學院上海光機所承擔了天宮二號空間冷原子鐘載荷分系統的研制工作,經過十余年的攻關,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
天宮二號對地觀測面的“肚子”上,有一臺由中科院上海技物所自主研制的高性能航天“數碼相機”。這臺新型地球觀測儀器的學名叫“多角度寬波段成像儀”,主要任務是觀測大氣、海洋和陸地,它由8臺分4層結構精心設計的小相機組成,這些相機拼接組合在一起,能夠同時獲取目標的可見近紅外、短波紅外和熱紅外波段的光譜圖像和多角度偏振信息,在環境與災害預測、資源調查、農林普查和氣象預報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圖說:“多角度寬波段成像儀” 虞慧嫻 攝
據悉,天宮二號再入大氣層后,我國將及時對外發布信息、通報有關情況,堅定履行負責任大國的國際義務。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