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藥性的形成原因(耐藥性的形成原因包括)
導讀:種植作物有病蟲害并不奇怪,但是很多時候打藥以后,對于病蟲害并沒有啥效果。對于這種情況,用專業術語講:“產生了耐藥性”。簡單的理解,該農藥對于病蟲害基本沒有啥用了。就是打再多,也不能消滅這些病害。而對于這樣的原因,基本都是人為的造成的。而并是藥不好用,是使用出現了問題。
關于耐藥性,它是我們老百姓通俗的一種說法。用專業術語講,它叫“農藥抗性”。對于這個屬于簡單的解釋,也就是(病蟲害)長期接觸同一種藥物,使得后代有了抗藥性。一般產生抗藥性,也不少一次兩次就有的。基本都是長期的使用某一種藥物,導致病害蟲的多代的產生,從而逐漸的形成耐藥性。接下來簡單語言聊一些,產生耐藥性的原因。
①原因一、藥使用問題和病害生物本身
關于藥的使用問題,也是造成耐藥性的主要因素。其一、長期使用某一種農藥,這樣病蟲害不想產生耐藥性都不行。其二、使用農藥的濃度沒有嚴格按照使用說明,隨意加大或降低使用濃度,也就是造價耐藥性的原因。其三、害蟲本身的換代頻率比較高,比如:蚜蟲,它的一代到第二代,基本在20-40天就可以完成。一年可能要有10幾代的發生,這種情況非常容易產生耐藥性。
②病害升級進化
我們用藥消滅病害,而病害為了防止被消滅,它也在不斷進行升級。換代升級只是最初級的,而對于進化升級才是更厲害的。有相關研究表明,害蟲會增厚自身的表皮帶抵御農藥的傷害。這樣就會降低農藥對它的傷害,這些也只是研究到的而已。不信你看,現如今整個種植行業中,對于某種病蟲害治理的藥物,隨便看看都有不下幾十種。
第一點:藥物使用濃度問題
關于農藥,只要是正經廠家的產品,它都會附帶一份使用說明的東西。你千萬別不信它,這個數據也都是人家辛辛苦苦得來的,不少隨便寫的。在使用過程中,一定不要隨意加大或減少劑量。不然就會給導致藥害或產生耐藥性,問題還是不少的。如果按照使用說明,沒有任何的效果。排除假藥的情況,那就是已經產生耐藥性了。這個時候需要更換新的農藥類型了,沒有什么好解釋的。
第二點:用藥的時機要抓住
關于這個時機大概分兩種:病發初期(或者害蟲小的時候)和害蟲的活動時間。其一、病發初期,病害不多,防治比較容易。比如蟲害在幼蟲的時候,對于藥物的敏感性最強,也容易消滅。其二、害蟲外出活動的時候噴藥,直接就能噴到害蟲的身體上,導致病發。如果害蟲躲起來,你噴藥的效果就會大大降低。其三、藥物的使用效果再好,也不能一直使用同一種,不然就容易產生耐藥性。
第三點:多種藥物混合用
在行業中,不同藥物進行混合使用,消滅病菌的效果更好一些。但是混合使用農藥需要注意的也比較多,不然達不到效果,還會產生藥物,把作物給搞壞了。比如:一種蟲害,它可以采用內吸的藥物進行消滅,也可以采用熏蒸的方式進行消滅。這樣的兩種藥就可以混用,其效果是2倍以上。另外一種情況,是不能進行混合使用的。都是相同類型的藥物,如:都是消滅害蟲卵的。
①一般人都是認為使用農藥的濃度越高越好,其實不是這么回事。濃度的加大也會對作物產生藥物,最常見的就是燒葉。打藥的濃度過高,葉子就會變黃。另外還能增加次代抗藥性的加速。
②選擇農藥,不是藥效越長越好。因為藥效越長,也就說明了,藥效也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藥力越小。這樣一些害蟲就更容易產生耐藥性,而產生的次代耐藥性更加的強。
打藥后,沒有效果。除藥品質量問題外,基本都是使用農藥不當造成的。尤其是病蟲害的耐藥性增強,這個是現實中最常遇到的情況。解決方案也比較簡單,換藥即可。對于農藥的使用,有更好的建議,各位網友、粉絲朋友也可以在評論區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