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神舟十六中的數學知識-關于神舟系列中數學
剛剛(5月30日9時31分),神舟十六號順利發射,咱們發往太空的第11趟載人航班出發了。
隨著昨天神舟十六號乘組人選的公布,公眾很驚喜地發現乘組出現了幾個新變化。這些新變化,標志著我國的航天事業即將進入一個嶄新的時期、一個迅猛發展的新時期。已經把追趕者遠遠甩在身后了。
在講述這些新變化之前,我們先簡要回顧一下我國的“飛天史”。
1992年1月,國家正式批準載人飛船工程項目立項,并于9月21日由中央批準實施,故命名為921工程。
1998年1月5日,從1500多名優秀空軍飛行員中精心選拔的14人成為我國首批航天員,其中航天員兼教練員2人,新挑選的航天員12人。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成功發射,飛行時間/圈數:21小時11分/14圈。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發射,飛行時間/圈數:21小時28分/14圈。
神舟五號是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航天員楊利偉成為我國飛天第一人,簡直比敦煌的飛天還要飛天。在這之后,除了神舟八號沒有載人之外,其他的神舟飛船均搭載2名以上的航天員。
2010年5月,第二批航天員選拔工作結束,共選出5名男航天員、2名女航天員。
2011年9月29日,天宮一號發射。
2016年9月15日,天宮二號發射。
2018年5月,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啟動。
2020年9月,第三批航天員選拔完成,包括7名航天駕駛員、7名飛行工程師、4名載荷專家。
2021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艙發射成功。
2022年7月24日,問天實驗艙發射成功。
2022年9月,第四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已全面啟動,計劃選拔12至14名預備航天員,包括航天駕駛員7至8名,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共5至6名,其中載荷專家2名左右。
2022年10月31日,夢天實驗艙發射成功。11月1日,夢天實驗艙與空間站組合體在軌完成交會對接。11月3日,夢天實驗艙順利完成轉位,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與其相擁形成T字基本構型。
神舟五號: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發射,飛行時間21小時28分,航天員楊利偉。
神舟六號:2005年10月12日發射,飛行時間115小時32分鐘,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
神舟七號:2008年09月25日發射,飛行時間68小時30分鐘,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
神舟九號:2012年06月16日發射,在軌飛行13天,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
神舟十號:2013年06月11日發射,在軌飛行15天,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
神舟十一號:2016年10月17日發射,在軌飛行31天,航天員景海鵬、陳冬。
神舟十二號:2021年6月17日發射,在軌飛行3個月,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
神舟十三號:2021年10月16日發射,在軌飛行6個月,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
神舟十:2022年6月5日發射,在軌飛行6個月,陳冬、劉洋、蔡旭哲。
神舟十五號:2022年11月29日發射,在軌飛行6個月,航天員費俊龍、鄧清明、張陸。
神舟十六號:2023年5月30日發射,計劃在軌5個月,航天員景海鵬、朱楊柱、桂海潮。
截至今天,加上這次的兩位“新人”,目前我國有過飛天經歷的航天員共有18名,分別是: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劉洋、劉旺、張曉光、王亞平、陳冬、湯洪波、葉光富、蔡旭哲、鄧清明、張陸、朱楊柱、桂海潮。
這次的神舟十六號乘組人選的一公布,第一個讓人驚喜的地方就是,一老帶兩新,兩名第三批航天員第一次執行飛天任務。
第三批航天員于2020年9月完成選拔。僅僅經過三年的訓練,第三批航天員就可以執行飛天任務了,說明我國在航天員的培養能力方面,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這個能力的提升,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航天員們前赴后繼,以進入太空的親身經歷帶回來的各項數據,絕對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特別是飛天第一人楊利偉,雖然飛天的時間最短,但是他的飛天經歷最寶貴,意義最重大,付出也最多,以自己的身體為代價換回來了許多寶貴的第一手數據。楊利偉后續沒有再飛,很可能是他的身體狀況已經不適合再飛的緣故。
第二個驚喜是,85后開始進入太空。朱楊柱1986年9月出生,桂海潮比他還小2個月,1986年11月出生。在他們之前,最年輕的航天員是王亞平和葉光富,均為1980年出生。
這預示著,中國航天員的有機更替正在進行之中。60后的航天員將逐步退出,70后即將成為主力,80后也在加快接班的步伐。這也預示著,中國航天事業后繼有人前途光明。預計2030年之前的登月第一人,將在70后和80后航天員中產生。
第三個驚喜是,進入太空的航天員類別變得豐富。跟前兩批航天員選拔不同,第三批航天員選拔的時候,就已經細分了類別,包括7名航天駕駛員、7名飛行工程師、4名載荷專家。
航天駕駛員(Pilot),主要負責航天器操縱與控制。航天飛行工程師(Flight Engineer),主要負責確保航天器的正常運行,對航天器各系統設備進行必要的維修、檢查及執行出艙活動等。載荷專家(Payload Specialist)一般是科學家或有特殊專長的工程技術人員,在長期飛行的空間站或航天飛機上從事某項科學研究和實驗工作,只負責有效載荷的管理和操作。
載荷專家桂海潮
此次三名航天員中,景海鵬是航天駕駛員、指令長,朱楊柱是航天飛行工程師,桂海潮則是航天載荷專家。這表明我們的空間站已經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期,基建階段大致上告一段落,對航天駕駛員的需求量開始下降,但對于維保的飛行工程師需求開始增加。而載荷專家首次飛天,更表明從現在開始,我們在天上的研究試驗工作,將進入一個更加專業、更加精深的階段。
第四個驚喜相信大家一眼就看到了,戴眼鏡的航天員也能進入太空了。這說明我們的飛天技術在安全保障上更加進步了,所以對載荷專家的體檢標準可以適當寬松一些。而且,桂海潮也不是現役軍人,所以發布會的時候他是揮手致意,而不是行軍禮。有志于為祖國航天事業做出貢獻的人,即使不是現役軍人,即使你戴著眼鏡,也可以繼續追求你的航天夢想了。
寫到這里,忽然想到有一些黑子常說的話術:與其花這么多錢飛天,不如把這些錢用來改善百姓生活。
我就來說說為什么吧。首先,國家在花錢飛天的同時,其實也一直在投入大量資金想方設法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兩者并不矛盾。其次,國家強了,人民才可能有安穩的生活。黑子們之所以可以淡定地上網黑國家,也是因為強大的國家保障了他們的安穩生活。
要想國家強,必須探索科技的最前沿,西方霸權大國投入科研的錢也是巨大的。而航天就是科技的最前沿之一,我們必須抓住。航天的意義,既有軍事上,也有民生上的。比如太空育種的產品,很多人早就已經吃上了。
所以,讓我們無視這些黑子的話,繼續為我國航天事業加油,并開始期待登月的那一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