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會有高原反應嗎,最適合老人的海拔高度
油菜花雖然沒有前幾日那般艷麗了,但我們依然可以欣賞到她的黃與青稞的綠相映而出的斑斕。青海的油菜花開在七八月份,揚州的油菜花開在三四月份,青海的油菜花小一些,揚州的油菜花大一些。
路上我看到了崗什卡雪山的旅游指示牌,這里竟然還有雪山景區?很想去看看,去感受一下夏日里看雪的感受?只是這次的行程已很滿,沒有時間再去,只是匆匆路過也好,匆匆見了一面,知道你在這里等我,有了機會,我一定會回來看你!
來一波崗什卡雪山的介紹,與你共享:
崗什卡雪峰位于青海省門源回族自治縣境內,亦名“冷龍嶺主峰”, 海拔5254.5米,雪線高度北坡4200米,南坡4400米,是祁連山脈東段的最高峰,峰頂常年白雪皚皚,銀光熠熠,宛如一條玉龍 ,也是門源境內群山之首。山體主要由偏酸性石英角閃巖、片麻巖、斜長角巖、基性火山巖等組成,在構造上屬北祁連山加里東褶皺帶。這里海拔與青藏高原腹地同一高度相比,空氣濕潤,一般不會有明顯的高山反應。
從12米海拔的揚州到3792.75米海拔的達坂山,我沒有高原反應,哪怕是我在高原上又跑又叫的狂歡,都沒有事,我本以為這樣就說明自己是可以去西藏游的。可以到了海拔1483米的張掖,我的高原反應卻來了,走在張掖普通的公路上,我的耳朵開始出現那種洗澡不小心進了水的癥狀,有點嗡嗡的,不明顯,但是我聽自己說話的聲音很遙遠,聲音變得很小,好像隔了很多層玻璃,更要命的是在我扭頭的時候有時候會發生猛一下的痛疼。
張師傅說這是高原反應的一種,我心想著人家都是從低海拔到高海拔有高原反應,我這從高海拔到低海拔的也有高原反應,這未免也太矯情了。
不過不論怎么說都要找到解決這種狀況的方法,要不然在西北待著的這幾天一直這個樣子可就受罪了啊。同行的小伙子旅游攻略做的比較好,他教我做咀嚼狀,然后反復的做吞咽唾沫的動作,說會好一些,我照做了,但效果并不明顯,耳朵還是嗡嗡的難受。拿掏耳勺掏了幾下,也沒效果。
我旅游攻略雖做的不好,但幸好我也是聰慧的,我在網絡上搜各種治療這種癥狀的小視頻,或許是我足夠幸運,又或許是我足夠聰明,我搜到了淮安第一人民醫院耳鼻喉科卜陽醫生的講解視頻,卜陽醫生說:從低海拔的高氣壓到高海拔的低氣壓之后,如果我們的喉鼓管不能及時的調節中耳腔與外界的氣壓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處理的辦法是捏住雙鼻孔然后長長的吸氣。還別說,這方法真是管用極了,我反復做了幾次,這高原反應的癥狀就消失了,真是特慶幸!
后來,我記起來了,在來西寧的火車上,每當過山洞的時候我的耳朵也會有這種情況,但是沒這么嚴重罷了。
這個季節的張掖(zhāng yè)看起來和我的家鄉青島似乎沒什么不同,四周都是郁郁蔥蔥的莊稼,還有大量的瓜果,一點沒有西北大地該有的那種荒蕪,張掖應該是西北土地上少有的一片綠洲。后來我在網絡查了一下張掖的介紹,印證了我的想法:張掖南枕祁連山,北依合黎山、龍首山,黑河貫穿全境,形成了特有的荒漠綠洲景象。境內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林茂糧豐、瓜果飄香。雪山、草原、碧水、沙漠相映成趣,既具有南國風韻,又具有塞上風情,所以有“不望祁連山頂雪,錯將甘州當江南”這樣的佳句。
在這里要重點說一說張掖臨澤的小棗,因為我在路邊的飯店隨意花十元錢買了一包棗干,吃的我胃暖腸爽,回揚后又在網上購了不少于大家分享,張掖臨澤的小棗價格實惠,味道上乘,值得推薦給大家。
臨澤小棗:甘肅種植棗樹歷史悠久,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梁州臨澤,房前屋后、路旁田埂,曠野荒灘種的都是棗樹,臨澤棗雖然不大,但其色澤、肉細、含糖量高、無蟲蛀而聞名遐邇,紅棗營養豐富。紅棗除鮮食外,還可曬制干棗。
劉靜,1980年生于山東省膠州市里岔鎮,2003年畢業于沈陽農業大學,現居江蘇揚州。2016年出版鄉土隨筆集《小時候》,2017年出版青春愛情小說《畢業在東,愛情在西》,2019年出版植物科普《留住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