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為啥只騙中國人;緬甸為啥只騙中國人怎樣才能聯系到中國大使館
最近這陣子,有關東南亞的一些地區,再度引起了熱議,甚至很多高校還專門發出了安全提醒,呼吁大學生們在找工作和實習單位的時候,必須擦亮眼睛、提高警惕,不要因貪圖對方畫的“大餅”而誤入陷阱,搭上前途甚至是寶貴的生命。
當然,不僅僅是大學生,在整個就業大環境不太樂觀的時候,生活困頓的人們,往往都很容易主動走入境外犯罪分子設下的圈套。
比如,什么“3000元日薪干10天即結賬,待遇優厚,包吃住”的這類所謂的“客服招聘”廣告。
即便在咱們旁觀者眼里,這些看似天上掉餡餅的“工作”,肯定不會是什么正經行當,背后定有大陰謀。
但話又說回來,每個人對世界的認知程度都不一樣,在偏遠地區長大的青年,從小就消息閉塞,思想單純,忽然有個好心人邀請他們去賺錢,而且還是熟人的二大爺的朋友這種帶點關系的;或者是找工作無門,內心異常焦慮的大學生,突然如獲至寶一般地搜到這類招聘廣告....
試想,如果換成你我,放到那種情形下,也可能會很容易的中招吧?
但是,為何長久以來,緬甸北方地區一直屬于政府管不著的“法外之地”,黃賭毒和詐騙橫行?世界那么大,為何緬北的騙子主要坑拐的對象,往往都是中國人呢?
咱們先說第一個。
緬甸,不但窮,還是個亂成一鍋粥的國家,全國 135 個民族分成了7 省,7邦。
緬族男人的“國服”就是裙子+拖鞋
國家領導人接見外賓也是這么穿的
占人口 70% 的緬族居住在相對比較平靜的 7 省(注意是“相對”),而七邦就是那些數不清的少數民族們聚居的地方了。
說好聽點,它們屬于緬甸的行政區劃——邦,但實際狀態則是,各路軍閥帶著自己武裝的守著“自家”的地盤,中央派人過去就會挨揍,拿他們一點辦法都沒有。為了給自己留點面子,緬甸管這些地方叫高度自治。
從1950年代末緬甸軍政府上臺起,很長一段時間里,緬甸中央的各項政策搞的都是緬族至上那一套,令地方少數民族們非常憤怒。
而且,它們原本就擁有著自己的武裝,各種不滿,總會用暴力還擊的形式做出回應。
曾經一度,這里的狀態被總結成——“緬甸有多少個民族,就有多少武裝”。
尤其是緬北的少數民族,十分尚武,世代信奉——“沒有軍隊,就沒有一切”的理念。
除了不服中央,這些民族武裝之間,有時候也會打打殺殺,不過,一旦緬軍開過來,它又會暫時擱置爭議,一致對付緬甸政府軍。
被地方武裝俘虜的緬軍
可以說,緬甸各民族不但缺乏國家認同感,還具有較強的分裂能力。
目前,在地方上說了算的,主要是下圖這八大地方武裝,他們的控制區域,儼然就是一個個的獨立王國。
比如,咱們非常非常熟悉的“果敢(Kokang),就位于撣邦東部,目前全稱是“緬甸撣邦北部果敢自治區”。
緬甸的亂,有一定的歷史緣由。
大家都知道,緬甸東部,特別是果敢和佤邦一帶,在明清時代,原本統一歸屬于中華王朝管轄。此地的居民又被中原政府稱為“山民”。
這里管事的,叫做土司,擁有自己的武裝和征稅權。他們幾乎就是這些山民們的“土皇帝”,是此地真正說了算的人。
直到近代,趁著大清國衰落,英法勢力開始滲透進緬甸、老撾和中國云南交界的地方以及泰國北部,這就是后來那個聳人聽聞的“金三角”。
1885 年,英國人徹底滅亡了緬甸共綁王朝,將緬甸直接劃為了英屬印度的一個省。
之后,通過不平等條約,大清國又被迫割讓了一些西南領土給英屬緬甸,其中就包括了果敢,以及佤邦的一些地區。到了1948年1月4日,緬甸獨立建國之時,這些地區就被順便收入了現代緬甸囊中。
好了,咱們再回到一百多年前的英屬印度-緬甸。
當年,英國人進來以后發現,緬北這種窮山溝溝雖然地理位置關鍵,但沒啥可賺。
于是,通過英國人“手把手的幫助”,這些山民們學會了種。
種、販大煙這個行當獲利頗豐,以至于在那段歲月中,當地就開始因為利益相關問題,經常發生土司武裝之間的械斗了。
19世紀末,英屬印度-緬甸北部的一位土司老爺
不過,跟緬北的其他地區不同,果敢的土司,并非山民出身,果敢人也不說那些土語,通行的是中國官話——他們的一小部分是17世紀中期,追隨永歷帝入緬抗清的明朝遺民后代;剩下的大部分則為93師的殘余勢力及其后人。
果敢人原本就自稱漢人,漢族,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才被迫改名為了“果敢族”。
所以,我們看到,至今果敢人還都說漢語普通話,生活習慣和中原漢族也差得不太多,而且對緬甸沒有太大的歸屬感,管他們叫做“老緬”。
果敢地區民主同盟軍閱兵式
在彭家聲的帶領下,從1960年代起,果敢地方武裝(民族民主同盟軍)跟緬甸政府軍打打殺殺了半個世紀,直到2015年才達成了階段性的停火協議,大體上總算歸于了平靜。但至今和政府軍以及其他勢力的小范圍零星交火仍然時有發生。
1970年代,祖籍四川的果敢自衛隊(民族民主同盟軍前身)隊長彭家聲
實際上,果敢人跟緬軍半個多世紀的“較勁”,只是緬甸錯綜復雜民族關系的一角。果敢所在的緬北少數民族,從零散交火到大范圍的武裝戰斗,半個多世紀都沒真正消停過。
和緬軍交火的緬北地方武裝
簡單說就是,這里頭歷史恩怨和民族關系都非常復雜,經濟極為落后,民風剽悍(雖然篤信奉慈悲為懷的佛教),再加上很長一段時間的毒品爭奪問題,亂糟糟打來打去屬于它們的常態。
動亂的源頭是貧困,動亂的結果還是貧困....
同盟軍與緬軍交戰后戰利品照片,兩桶康師傅方便面、一塑料袋大蒜和幾包奶茶十分搶眼
接著,咱們趕緊說說,為什么中國人成了緬北犯罪集團招募詐騙分子和“割腰子”的最主要的對象呢?
像下圖這樣的,戴著被迫“行騙”——如果進去后沒業績,除了毒打,折磨外,還可能會被轉賣給其他”公司“,或是被直接“摘器官”販賣,榨干其最后的價值。
他們大多,都是中國人。
大家都說中國話,寫漢語簡體字,同胞何苦坑同胞呢?
其實呢,正是因為語言,文化相通,他們才更喜歡瞄準中國的打工人。
在緬北,果敢(漢族)、佤邦(佤族)、撣邦(傣族),克欽邦(景頗族)這些武裝割據地區,幾乎都通行漢語普通話。
尤其是前兩者,果敢和佤邦,漢化程度那是相當深的,幾乎處處“山寨”著咱們中國大陸。
比如佤邦。
雖然此地居民不是漢族,但長期受中國語言文化影響很深的佤邦人,從小接受的都是中文教育,不但漢語漢字是官方第一通用語言,中小學也采用了中國大陸的義務教育課本;在日常的地區治理上,佤邦聯合黨連開會發言的風格、紅頭文件的格式都直接照搬;本地媒體更是處處模仿央視新聞,什么黨中央、黨委黨支部、中央工作組、政治局常委、司法委、辦公廳、政治協商會議.....又被戲稱為“鄉土版”的新聞聯播。
緬甸佤邦自治區(撣邦第二特區)抗疫宣傳片截圖
佤邦自治區(撣邦第二特區)抗疫宣傳片里,穿著防疫服的工作人員都背著槍——這還是緬北最為平靜的一個地區
果敢那邊,就更不用說了。當地居民手機信號不是中國移動就是聯通、電信;座機區號為云南臨滄市的。市面上,人民幣比緬元要受歡迎的多,微信、支付寶交易也非常流行,老百姓們看的幾乎全是中國的電視節目....
說到這兒,大家肯定也明白了,恰恰是因為他們非常了解中國大陸的情況,能跟咱們無障礙交流,相互來往方便。而且,隨手打個民族、文化和歷史方面的“感情牌”,叫一聲“老鄉”和“親人”,就能把對方給感動的流下眼淚。
再加上招聘者給出的那些優厚報酬,心地單純的打工人和大學生們,很容易就被忽悠暈了。
更何況,據一些成功脫險者回憶,熱情招募他們的,竟然就是一些早前去緬北打工“發了財”的老鄉,跟自家還帶著親戚關系。
誰能想到,當餓狼吃不到羊的時候,他們就開始自己吃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