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金融形勢分析—2020年金融市場形勢
編者按:
2020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代表了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大方向,是保護地球家園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動,各國必須邁出決定性步伐。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雙碳”目標的提出進一步點燃了綠色金融的發展熱情。隨著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的建立,綠色金融“三大功能”“五大支柱”日益完善,有效地支持了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和發展。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綠色信托、碳金融產品等多層次綠色金融產品和市場體系。
在“雙碳”目標提出三周年之際,本報推出“綠色金融”專版,定期報道綠色金融領域動態趨勢,講述中國經濟綠色發展故事,敬請關注。
醞釀已久的碳市場靴子落地,氣候投融資試點穩步推進,企業減排轉型意識增強,綠色金融“五大支柱”體系初步成型,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正從“附加題”逐漸變為“必答題”……過去三年,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以下簡稱“雙碳”目標)正成為引領各行各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向。
“實現‘雙碳’目標關鍵在于能源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和技術進步創新,而這些變革需要大量資金支持?!敝袊h境科學學會理事、氣候投融資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孫軼颋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金融支持在推動綠色發展方面不可或缺。根據有關機構測算,中國2021年至2030年實現碳達峰的資金需求為14萬億元至22萬億元,而由2030年碳達峰到2060年碳中和的資金需求則在百萬億元級別。氣候資金不充足、不平衡的矛盾始終存在。因此,金融部門需要對“雙碳”目標等綠色發展目標作出系統性響應,在“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的原則下,通過金融工具和模式創新,將更多資金投入“雙碳”領域。
政策引領 綠色金融迎發展高潮
中國的綠色金融早已啟動。一個標志性的節點是2016年。當年8月,牽頭印發《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明確了綠色金融的發展方向和目標任務。我國成為全球首個制定綠色金融發展頂層設計的國家。9月,我國作為G20輪值主席國,首次將綠色金融納入G20峰會議題,開啟和推動了綠色金融國際主流化進程。
經過多年發展,綠色金融已經從此前的小眾變為熱點,從此前金融機構的“附加題”變為“必答題”。特別是自2020年9月我國提出了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氣候和環境約束進一步增強,綠色金融迎來了新的發展高潮。
對于我國綠色金融的發展現狀,業界將其總結為“頂層設計及標準體系愈加完善、產品及服務實現創新發展、地方綠色金融實踐擦亮‘中國名片’以及國際合作深化促全球形成共識”。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王遙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雙碳”目標的提出進一步為我國綠色金融體系的建設完善提供了指導方向,綠色金融資源配置、風險管理和市場定價的三大功能更加凸顯,圍繞標準體系、信息披露與監管、激勵約束、產品市場和國際合作等五大支柱深化發展的框架思路也逐步明晰,并由此推動了綠色金融政策體系、配套機制的規范完善及市場規模的快速增長。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員劉錦濤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談到,在制度建設方面,綠色金融在標準化方面實現了重要進展,包括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和綠色產業指導目錄在內的多項標準為綠色投資活動提供了規范和指引。
激勵創新 多層次綠色金融產品體系逐漸成型
善用激勵約束機制,鼓勵金融機構積極應對氣候挑戰方面,一直是政策的重要著力點。
2018年起,全面開展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信貸業績評價。2021年升級為綠色金融評價,并將綠色債券業務納入評價范圍,引導金融機構有序增加綠色資產配置。2021年,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原則,創設推出兩個新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碳減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利率均為1.75%,鼓勵社會資金更多投向綠色低碳領域。
據中國貨幣政策司司長鄒瀾披露,截至今年6月末,碳減排支持工具余額為4530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433億元;支持金融機構發放碳減排貸款超過7500億元,帶動年度碳減排量超過1.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
正是隨著上述政策的不斷完善,我國綠色金融市場規模快速增長,已基本形成了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綠色信托、碳金融產品構成的多層次產品體系。
其中,綠色信貸表現搶眼。根據披露的數據,2023年二季度末,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27.05萬億元,同比增長38.4%,高于各項貸款增速27.8個百分點,比年初增加5.45萬億元。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間接碳減排效益項目的貸款分別為9.6萬億元和8.44萬億元,合計占綠色貸款的66.7%。
在綠色債券方面,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交易所等陸續推出轉型類債券、藍色債券、碳債券等創新性債券品種,不斷擴大綠色債券對綠色產業的支持路徑。
在綠色保險方面,碳配額質押融資保險、碳匯保險、碳匯指數保險等碳保險產品開展試點,全國首單ESG保險也有落地實踐,綠色保險產品種類日趨豐富。
不過,王遙也提到,綠色金融創新過程中可持續性也值得關注?!爸饾u多元化的綠色金融產品將對綠色金融市場規模的擴大產生積極作用,但現階段金融機構參與綠色金融市場仍存在一些挑戰?!蓖踹b告訴記者,當前優質資產競爭激烈,定價優勢與機構盈利難以兩全。
“風電、光伏等綠色技術發展較為成熟的行業受到基金業、證券業、銀行業等多方關注,市場上綠色資金投放存在優質行業集中、優質資產競爭激烈的問題?!蓖踹b表示,融資客戶期望獲得“綠色”融資的低成本優勢,導致金融機構在通過優惠綠色金融產品定價吸引綠色客戶的過程中,機構綠色盈利能力有限。
多點突破 區域發展各具特色
在全國“一盤棋”向前推進的同時,綠色金融在各地的發展也各具特色。
2017年6月,經國務院同意,會同有關部門在浙江、江西、廣東、貴州和新疆五省(區)八地開啟了為期5年的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形成了包括個人與企業碳賬戶、生態權益抵質押融資等在內的多項成果。2022年8月,九部委聯合公布了氣候投融資試點名單,確定了第一批23個地方入選試點,氣候投融資開啟地方創新和探索。同時,綠色金融的地方性法規和條例也相繼出臺,明確了地方政府對綠色金融業務的指導信息和創新方向。
談及不同地區在發展的側重點以及政策的細節上存在差異的原因,孫軼颋表示,不同地區綠色低碳發展的目標是一致的,但由于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資源稟賦、發展水平、金融基礎等不盡相同,各地區發展路徑選擇和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有所差異。他談到,例如,有的地方要重點解決能源安全和能源低碳轉型的問題,有的地方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問題,有的地方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問題,有的地方是推動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的問題。針對各地在綠色低碳發展上的不同思路、不同需求和不同問題,綠色金融要因地施策、因事施策,提供最合適和匹配的金融解決方案。
此外,為了更好追蹤以及評價各地綠色金融發展情況,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地方綠色金融發展評估課題組自2018年開始研究發布地方綠色金融發展指數,基于我國綠色金融關鍵性建設目標及地方金融發展特色,建立了一套評估地方綠色金融發展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
王遙表示,就數據跟蹤結果來看,近年來地方綠色金融呈現差異化發展的總體特征:一方面,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發展水平持續保持領先地位;另一方面,金融發展水平位居前列的地區,地方綠色金融發展水平較高。
“我國地方綠色金融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即從原來地方試點拉動為主的發展格局,向全國各省域覆蓋延伸。同時,部分地區從省級向市級層面的深化拓展也取得了一定成績。全國綠色金融正在實現更廣范圍的運用與創新。”王遙說。
優化機制 引導資金流向“雙碳”領域
總體來看,我國綠色金融發展較快,對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依托地方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點、氣候投融資試點等推動,我國不斷取得綠色金融的突破與創新,并通過鼓勵部分具備優勢的地區加強對外交流與國際合作,引入新興理念與經驗的同時,也向外展示中國綠色金融發展的成就。”王遙評價。
但必須強調,在推動綠色金融更好支持低碳轉型方面,依然存在不少挑戰,實現“雙碳”目標面臨較大壓力。準確深刻地認識這些問題,無疑有利于綠色金融的完善和發展。
孫軼颋總結了四個方面的挑戰:首先,國家和地方是否構建了引導和鼓勵資金投入綠色低碳領域的協同政策體系和長效機制設計,為開展綠色金融活動提供有利的、穩定的、可預期的政策環境和營商環境;其次,金融機構是否真正認識到綠色低碳對其戰略發展和市場競爭的重要性,將“雙碳”目標有機納入其公司治理、風險管理和投融資業務,形成開展綠色金融的內部激勵機制;再次,能否建立科學、權威、統一的綠色金融評價考核標準,特別是能夠量化投融資的環境效益和減排效果,對綠色金融進行有效的引導和監督;最后,能否增強綠色低碳項目的可投資性。
除此之外,接受采訪的專家還提到了信息披露機制的重要性。王遙談到,信息披露的有限性,在投資前影響金融機構發現綠色項目并形成客戶綠色畫像,在投資中影響金融機構分層次、個性化的設置投資條款與產品模式,在投資后影響金融機構對資金流向及運營進行跟蹤和風險管理。而潛在的“洗綠”“漂綠”風險,更是影響了金融機構差異化綠色金融產品創新的實施基礎。因此,完善信披制度迫在眉睫。
在資金方面,劉錦濤認為,盡管綠色產業本身的需求在不斷增加,但當前仍然存在資金流向不足的領域以及結構性矛盾,對此他建議,可以提高銀行業之外其他機構參與度,提高股權類融資占比,投向行業之間的資金構成需要持續改善,確保資金流向與“雙碳”轉型的需求相匹配。對此,孫軼颋也談到,一方面,要繼續按照國家綠色產業目錄、綠色金融相關標準加大對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碳減排技術等領域的投入;另一方面,要加強對綠色低碳創新技術的投融資,吸引更多的國際資金參與我國的低碳綠色項目投融資,并積極探索氣候適應項目、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的投融資模式。
來源:金融時報-中國金融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