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液體質會越來越差嗎;輸液體質會越來越差嗎為什么
歡迎關注育兒方桌派(ID:yuerfzp)
文章來源 | 童書媽媽三川玲
我們現在的日子越來越好,物質條件極為豐富,可是孩子的肥胖率更高、體質弱,孩子的身體也容易出現各種癥狀,情緒的性格的問題也多了,為什么會這樣?
為什么好日子養出了弱孩子?
“自然缺失癥”是美國作家理查德·勒夫(Richard Louv)在他的暢銷書《林間最后的小孩》中提出的一個新概念。
新一代兒童擁有優越的生活條件,卻仿佛生活在一個“密閉空間”中。
他們在教室里一坐就是一整天,上下學靠車接車送;到了休息日輾轉于各種課外輔導成為了新常態;為數不多的娛樂不過是和爸媽在購物中心吃個飯、玩個淘氣堡、VR,看場電影。
他們從一個水泥房子里走出來,進入到另一個水泥房子里。
他們忙做功課、忙擠校車、忙補習,僅有的一點空閑,看看電視和課外書也就不夠用了。
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的日益加速,越來越多的孩子依賴“室內插座”勝過自然光景,由此導致全球范圍內“自然缺失癥”兒童急劇增加。
根據上海綠洲生態保護交流中心發布的《城市中的孩子與自然親密度調研報告》,在受調查的1300多名兒童中,48.5%的孩子每周戶外活動時間少于3小時,12.4%的孩子具有自然缺失癥的傾向,如注意力不集中,情緒調節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較差,對大自然缺乏好奇心。
中國自古就提倡“破萬卷書、行萬里路”,孔子也攜弟子周游列國考察風情,但現在,為數不少的孩子們只喜歡做“宅童”在家里享受自己的舒適圈。
然而,對于成長中的孩子來說,他們就像“需要睡眠和食物一樣,需要和自然的接觸”。
“自然缺失癥”雖然不需要醫生診斷或服藥治療,但確實給孩子們帶來了不容忽視的影響。
一、 “自然缺失”引發的全民體素質下降
雖然隨著中國近幾十年的發展,飲食結構和營養水平有了顯著改善,但我們仍苦惱于兒童肥胖癥、近視的低齡高發,每年一到流感高發季節,家長就開始帶著孩子出沒各大醫院急診,打針輸液令人叫苦不迭。
“中學生運動會記錄40年無人能破”“大學生軍訓3小時50人暈倒”……屢次出現這樣的報道,都與孩子長期缺乏戶外運動導致體質下降有著必然聯系。
二、 “自然缺失”不僅會導致身體問題,還會引發心理問題
每天,微信朋友圈里的孩子被曬得“很幸?!?,他們能玩轉各種電子產品,英語說得流利,琴棋書畫不在話下,但他們中的很多人也會稍有不如意,就大哭大鬧亂發脾氣。
我們可以以“孩子小、任性”作為各種借口和理由,其實這些都可能是由于現代城市兒童與大自然的完全割裂,從而表現出的“自然缺失”。
從科學的角度看,人體是個生物電磁場,大自然也是個大電磁場。
室內的現代化物質由于“不導電”,使我們“絕緣”,無法接“地氣”釋放電荷,從而導致身體出現各種癥狀,情緒上也更容易焦躁孤獨。
三、“自然缺失”讓孩子喪失豐富的感受力
一味地沉浸在書本和網絡世界中,只是滿足了我們的視覺和聽覺,但忽略了包括嗅覺、觸覺、肌肉、力量在內的身體其他感受。
這樣,孩子最初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會下降,其后果可能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
電子產品帶給我們更多的是被動接受,而在大自然中獲得的主動發現和認真觀察,則能夠帶給孩子更多的感知力。
為了拯救當今兒童免于“自然缺失癥”的影響,聯合國在2003 年頒發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教育 10 年國際實施計劃(2005-2014)》中提出“可持續發展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簡稱ESD)”。
其目的也是在于在環境教育的基礎上鼓勵未來的世界公民能夠:
認識環境(education about the environment)
在環境中學習(education in the environment)
關心及改善環境(education for the environment)
如今,世界各國也都把環境教育納入教育軌道中。因為我長期從事日本的相關研究,這一次就以日本為例,介紹日本的社會、學校與家庭如何進行環境教育的,希望讀者們可以借鑒和參考。
1. 修學旅行
“修學旅行”有長達130多年歷史,是日本國民教育的必修課。
百余年來,隨著一代代的日本中小學生在修學旅行中接觸自然、感受文化、了解社會、體驗成長,“修學旅行”已經成為日式教育乃至日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日本校園文化的重要標簽,幾乎每個日本人難忘的青春回憶中都有修學旅行的痕跡。
“修學旅行”也經常出現在日本大量的文學作品以及影視、戲劇作品中。
不同于中國國內學校的春游、秋游以及“海外游學”,修學旅行一定要外宿、去偏遠的地方,接近自然,體驗集體生活。
▲日本學生下鄉體驗水稻插秧,他們左手拿著秧苗,右手分秧,一邊后退一邊插秧
▲學校組織學生集體修學旅行參觀日本歷史名勝
▲來到田間地頭挖紅薯
2. 學校內養殖各種生物
不久前,引起轟動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的日本篇中,就提到了日本有名的“藤”幼兒園養著兩匹馬,哪天有孩子過生日,就可以騎馬繞場一周。
幼兒園里還放著洋蔥、茄子、西紅柿、昆蟲等各種各樣的東西...讓孩子去看去摸、去感覺。
有的洋蔥帶著泥土,一些孩子會把洋蔥的皮一層層剝開,直到露出白凈的內部,甚至會咬上一口……
對此,園長解釋道:一定要多接觸自然?!叭绻搅?0歲摸到洋蔥,心里覺得好興奮,那就有點危險啦!”
另外,一部名叫《小豬教室》的日本電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某小學六年級的孩子們迎來了新任教師,與老師一同前來的竟然還有一頭憨態可掬的小豬。
老師為孩子們提出了計劃,那就是在接下來的一年,班里的各位將共同飼養、照料小豬。
于是,孩子們為小豬搭好屋子,為之取名小P,定期為其打掃房間,清理糞便。
這個故事改編自真實故事,在日本,不少學校都會養殖動物,讓學生們負責管理。
城市的孩子很少見到真實的動物,動物讓他們近距離感知自然和生命,與自然、生命建立聯結。
3. 得到全社會支持的日本暑假作業:“自由研究”
“自由研究”是日本的暑假作業的重要一項,需要孩子們走出教室,參與各種自然觀察、社會實踐。
這個作業最大的特點就在于:自由。
不限定主題,不限定發表方式,鼓勵和支持孩子們自我確定題目、發現問題、尋找解決方法,幫助他們真正行動起來,去做一件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
但多數的孩子選擇課題與自然相關。
為了幫助孩子們完成這個項目,日本整個社會都提供了支援。
下面是日本兵庫縣姬路市近郊的姬路森林公園。在沒有鋼筋混凝土的自然懷抱中,孩子們可以盡情享受野外探險的樂趣。
同時,為了配合各年級同學完成假期“自由研究”,森林里還準備了專門的自然研究室,提供相關圖書、儀器、工具,并配備專業老師和志愿者講解和協助。
▲自然研究室的繪本區
▲提供配套工具和儀器,便于孩子們體驗捕捉昆蟲、觀察生物、觀測星空等活動
▲工作館主要為學生提供各種木作手工的機會,培養具備設計感的“木匠”
▲森林公園內還有不同的藝術展區。能看出來這些都是用廢棄物做成的嗎?
4. 野外教育
日本的很多學校都會進行野外教育,一般一周左右。在這一周的時間里,孩子們會走進自然,露營、健行、滑雪或泛舟,還會觀察動植物、星象,采用自然原料制作手工藝或在自然環境中舉辦的音樂會。
日本政府為野外教育提供很多支持,比如,野外教育的住宿可以選擇“青少年交流之家”。
這些“青少年交流之家”大多在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是政府建立的公共設施,為孩子們提供住宿、餐飲、露營場、運動設施等。
▲日本青少年教育設施,全國共有二十幾所
5. 戶外活動是日本家庭常態
每年夏天在日本的大街上,你可以通過膚色輕松辨別孩子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
即使烈日炎炎下的正午時分,也能經??吹狡つw黝黑的日本學生們成群結隊背著巨大的書包。他們不是出現在學校或者社區的訓練場上,就是為了完成“自由研究”而參與各種自然觀察、社會實踐。
日本父母經常說的一句諺語是“愛孩子就要讓他經歷風雨”。因此戶外活動幾乎是日本家庭的常態。
如今在中國,教育問題比任何一個時代格外受重視。為了孩子的教育舉家出動、拼盡全力。
放眼世界,我們的基礎教育取得的成績,堪稱全球領先;但進入大學校門后,很多孩子所體現的不適應感、受挫感是強烈的。
這種差距不是靠讀多少書、惡補多少單詞……臨時抱佛腳來縮短,而是因為生活體驗的不夠豐富,導致缺乏自信。
即使拿到那張所謂的“文憑”,又怎能界定是他的教育是完整成功的呢?畢竟在人的一生中,有很多東西是應該兼有的,而不是厚此薄彼。
人類生命起源于自然,也回歸于自然。
中國很久以來就提倡“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在大自然的懷抱中,人類獲得健康、激發靈感,如果遠離自然,人類的身體和精神很可能變得不適、遲鈍,甚至減少壽命。
令人遺憾的是現實中在充斥著鋼筋水泥的城市里,孩子們的游樂場所似乎除了室內還是室內。
倡導環境教育是需要各方教育主體承擔相應責任,但父母可以從家庭自身出發,利用假期全家露營或者郊外探險,平時每周抽取哪怕一兩個小時的時間,讓同樣壓力山大的父母和孩子在自然界中度過靜謐、放松的時光,既能促進親子關系,又能遠離“自然缺失”,何樂而不為呢?
畢竟,有健康的體魄和性格,才是孩子一生的財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