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極端天氣(2021極端天氣原因)

首頁 > 資訊 > 國內 > 正文

2021極端天氣(2021極端天氣原因)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高溫天氣橫掃北半球多國,還在印度兩個邦造成上百人死亡;加拿大有的地區氣候干旱、野火頻發,而有的地區氣溫就像過山車,暖氣和空調無縫銜接;西班牙今年春天的氣溫創造了歷史紀錄,而法國2/3的地下水低于正常水位;南非近期遭暴雨襲擊,而肯尼亞正在經歷干旱;喜馬拉雅地區冰川加速融化,亞馬孫雨林也可能在本世紀面臨災難性崩潰……極端天氣正在全球肆虐,而且越來越頻繁。世界氣象組織警告稱,全球氣溫可能在未來5年內升至歷史新高,并突破《巴黎協定》規定的1.5攝氏度升溫閾值。極端天氣帶來的不僅是經濟和人員損失,威脅能源、糧食以及水資源安全,還加劇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不平等。有專家表示,應對極端天氣,要從減緩與適應兩個方面入手,而且需要全球一起行動。

加拿大西部6月飄雪:一邊開暖氣,一邊裝空調

6月23日,《環球時報》駐加拿大記者家里正在抓緊時間安裝空調。如今已是6月下旬,記者住在位于北半球的溫哥華,此時裝空調自然是為了享受冷氣,但在距離記者家幾十公里的班夫,最近罕見降下的一場“六月雪”尚未完全融化。在一些海拔較高地區,地上的積雪竟厚達60厘米。

其實直到6月22日,溫哥華的大部分民眾都還不得不開著暖氣,該市所在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位于加拿大西部,今年氣溫比往年低。不過,加政府日前發布了溫哥華地區之后將面臨“高溫”的氣象預報。在記者家裝空調的前一夜,當地氣溫就陡然從10攝氏度以下直沖到30攝氏度左右。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此前預測,2023年夏季有近90%的可能性成為加拿大172年以來第五熱的夏季。在這一背景下,素來認為沒有必要裝空調的溫哥華地區民眾,才會在罕見的6月低溫下一邊開著暖氣,一邊約師傅裝空調。

2021極端天氣(2021極端天氣原因)

西部并非加拿大唯一遭極端天氣侵襲的地區:加拿大中部的薩斯喀徹溫省和曼尼托巴省等地遭遇了劈頭蓋臉的特大冰雹和呼嘯而過的龍卷風襲擊;魁北克等東部省份的北部地區位置已接近極地,往年即便在夏季氣溫也不高,不過位于哈德遜灣的拉格蘭德里維耶爾和靠近北極圈的庫朱瓦克,今年的氣溫竟比往年平均氣溫高出很多;艾伯塔省位于加拿大西部,而該省中部的埃德蒙頓地區日前遭遇了罕見的特大暴雨,此前該地區還飽受中至重度旱災和野火的困擾。

同樣位于北美的美國,也飽受極端天氣的困擾。據CNN報道,近期,密西西比河下游流域和墨西哥灣中部沿岸各州遭遇暴風雨、冰雹和破壞性風暴的襲擊,導致多地斷電、房屋損毀。在得州,部分地區的氣溫已超過49攝氏度,給當地用電造成巨大壓力。科羅拉多、懷俄明和內布拉斯加等3個州共出現了8場龍卷風。美國國家氣象局指出,惡劣天氣預計將持續席卷全美,超過4200萬人可能遭受到影響。

極端天氣頻發或成歐洲夏季的“家常便飯”

“看,根幾乎都干了。”住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北部的約翰遜一邊拔起一棵植物,一邊這樣說。從1989年到現在,他一直經營著一家農場,養豬并種植大麥。約翰遜表示,自己所在地區今年非常干燥,春天很少下雨,5月23日以來更是滴雨未見。由于干旱,約翰遜估計今年他的大麥產量將比去年低30%,而他可能不得不通過裁員來降低損失。

受干旱影響的不只是這位農場主所在地區。根據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的數據,截至5月底,丹麥90%的地區受到干旱的影響。芬蘭51%的土地、瑞典48%的土地都在經歷旱情,而這些國家一直以氣候溫和出名。在芬蘭6月12日到18日的一周,首都赫爾辛基的氣溫徘徊在30攝氏度左右,遠高于正常水平。專家警告說,像2018年肆虐瑞典中部的野火一樣,北歐國家今年發生森林火災的風險很高。

西歐和南歐國家也在遭受極端天氣的困擾。西班牙今年經歷了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以及第二干燥的春天。有機構預測,葡萄牙今年出現破紀錄熱浪的可能性“至少增加100倍”。法國2/3的地下水低于正常水位。2023年1月到5月,意大利發生極端天氣事件122 起,而去年同期僅為55起。世界氣象組織稱,歐洲成為全球暖化速度最快的大陸。自1990年以來,歐洲以每10年增加0.5攝氏度的速度變暖,是全球其他五個氣象區域平均速度的兩倍。歐洲環境署日前表示,熱浪、洪災、干旱等極端天氣頻發或成歐洲夏季的“家常便飯”。

亞馬孫雨林的“災難性崩潰”可能來得比預計的更早

除北美和歐洲外,全球很多地區都在遭受極端天氣的影響。據巴西媒體日前報道,巴西北部、東北部和中西部地區干旱加劇,而東南部和南部降雨量急劇增加,預計8月至9月有極端降雨的可能。在南亞,近期受高溫天氣影響,印度全國有上百人死亡。

非洲也未能幸免。《環球時報》駐阿爾及利亞記者發現,從去年12月到今年2月,阿爾及利亞許多地區的降雨量出現40多年來的最低水平,而突尼斯自去年9月以來的總降雨量僅為正常降雨量的1/5。據澳大利亞“對話”新聞網6月25日報道,南非近期遭暴雨打擊,尼日利亞發生了洪災。颶風襲擊了莫桑比克、馬拉維、津巴布韋和馬達加斯加,而肯尼亞正在經歷干旱。

“喜馬拉雅地區的冰川正以從未有過的速度加快融化”,據法新社報道,有科學家警告說,從2011年到2020年,該地區冰川消失的速度比前一個10年快了65%。按照目前的碳排放趨勢,到本世紀末,喜馬拉雅地區冰川的體積可能比現在減少80%。值得注意的是,該地區冰川是印度恒河、我國黃河等10個重要河流系統的源頭,為近20億人提供水源。據英國《獨立報》報道,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預測亞馬孫雨林的生態系統可能在2100年前出現臨界點。不過有學者認為,該雨林出現災難性崩潰的時間要比上述預測時間早。

或在未來5年造成3.4萬億美元的損失

近年來,全球各地極端天氣越來越頻繁。據美國線上雜志《耶魯環境360》報道,聯合國的一份報告顯示,2000年至2019年,全球共發生重大自然災害7348起,造成123萬人死亡。相比之下,從1980年到1999年,全球發生了4212起自然災害,造成119萬人死亡。

廣東省氣象臺學者曾智琳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極端天氣頻發與全球變暖有關。隨著全球持續變暖,2003至2019年全球陸表蒸散發量增加了約10%,且陸地降雨越來越多地轉化為蒸散發量而不是徑流,全球地表升溫是這一趨勢的主要驅動因素。這造成了一些地方熱浪和干旱事件發生概率的增加,從而更容易衍生野火等災害。更多水分進入大氣,也意味著同樣的風暴將帶來更多的降雨,從而增加洪水風險。曾智琳認為,諸如此類的異常天氣與氣候事件未來可能成為一種常態。美國國家氣象局認為,近期的惡劣天氣和熱浪是由厄爾尼諾現象造成的。厄爾尼諾平均每2至7年發生一次,通常持續9至12個月,會導致全球氣溫和降雨模式變化。

極端天氣不僅會造成人員傷亡,還會給各國的經濟發展、糧食安全、水資源以及能源安全等帶來嚴重影響。以美國為例,去年,該國遭遇18起重大災害以及一系列的風暴、洪水、火災和干旱,造成了約1650億美元的損失,成為自1980年有記錄以來此類災害損失第三高的一年。據法新社6月14日報道,歐洲環保署表示,1980年以來,歐洲的極端天氣已造成近19.5萬人死亡,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5600億歐元。還有研究顯示,從今年開始的厄爾尼諾現象可能會在未來5年給全球經濟造成高達3.4萬億美元的損失。

根據今年5月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糧食計劃署發布的報告,極端天氣可能影響印度、澳大利亞、非洲西部和南部以及拉美等國家和地區的農業生產。在智利,大雨將限制占全球銅產量近30%的礦山生產,產量減少和發貨延遲將影響計算機芯片、汽車等產品價格。

干旱等極端天氣還造成一些地區能源和水資源供應短缺。根據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的報告,葡萄牙和挪威等國的水電大壩已經干涸。由于缺乏水來冷卻反應堆,預計歐洲核電站發電量將減少。作為歐洲第二大天然氣供應國的挪威警告稱,如果情況沒有改善,可能不得不限制能源出口。有報道稱,意大利供水系統正承受重壓,40%人口遭受缺水之苦,氣候變化使情況變得更糟。世界銀行常務副行長馮慧蘭在該組織網站上發文稱,全球升溫2到4攝氏度,就可能導致40多億人遭遇某種程度的缺水。

發展中國家更脆弱,但未來仍有希望

雖然全球都在遭受極端天氣的影響,但氣候問題對發展中國家造成的影響比對發達國家更大。世界氣象組織近期發布的數據顯示,1970年至2021年,與極端天氣等相關的事件至少造成1.17萬起災害,死亡人數略高于200萬,經濟損失達4.3萬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全世界報告的死亡人數90%以上發生在發展中國家。盡管有60%多的經濟損失來自發達經濟體,但這些損失占它們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卻相對較小,占發展中國家GDP的比例較大。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未來10年,大約50個低收入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公共部門,每年所需要的適應氣變資金將超過其GDP的1%。對于一些小型島嶼國家來說,成本可能更高,將達到其GDP的20%。不幸的是,最需要適應氣候變化的國家往往更缺乏所需的資源。

曾智琳認為,發達國家對于氣候變暖負有更多的、不可推卸的責任。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節能減排技術,既是發達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積極舉措,也是其使命。

世衛組織呼吁制定一項化石燃料不擴散條約。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報告,在未來8年內,清潔能源電力供應必須翻倍才能限制全球溫度上升。有觀點認為,考慮到中國在新能源領域的技術以及生產優勢,應對氣候變化和加速向新能源轉型應該是中國與其他國家合作的亮點。不過,美國現在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并說服其盟友與中國“脫鉤”,這會給全球能源轉型造成障礙。美國及其盟友應該做出負責任的選擇,減少政治對新能源產業的干擾,以更好地應對氣候危機。

曾智琳建議說,為應對極端天氣帶來的挑戰,我們應從減緩與適應兩方面進行努力。從減緩的角度來說,要制定并努力履行長遠的減排目標,從而降低極端天氣的發生概率。這需要全球各個國家與地區攜手合作,共同努力。從適應的角度來說,一方面需要加強極端天氣及其衍生災害的科學與技術研究,提升各類極端天氣與災害的監測、預報與預警能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全社會防災減災救災的響應與聯動機制,加快推動農業、工業以及社會基礎設施更新換代,全面提升承災與抗災能力。

“現在仍有希望。”世衛組織去年11月曾表示,如果各國政府現在采取行動兌現2021年11月在格拉斯哥作出的各項承諾,情況就可能出現轉機,氣候危機就有可能得到緩解。

【環球時報駐加拿大、美國、阿爾及利亞、意大利、巴西特約特派記者 陶短房 鄭可 王傳寶 謝亞宏 邵世均 環球時報記者 丁雅梔】

備案號:贛ICP備2022005379號
華網(http://m.acmerblog.com)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

QQ:51985809郵箱:51985809@qq.com

亚洲综合精品第一页|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一区二三区中文|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品99盘| 久久免费观看国产精品88av| 国产L精品国产亚洲区久久| 国产精品社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欧洲精品| 高清免费久久午夜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大牛影视 | 国产精品午夜无码av体验区|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久久|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久99久热只有精品国产男同| 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久久97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不卡|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国产剧情国产精品一区| 久久91精品久久91综合|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激情|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hs| 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强| 久久最新精品国产| 久久国产加勒比精品无码| 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综合成人亚洲区 | 午夜福利麻豆国产精品| 亚洲精品日韩一区二区小说|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加勒比☆| 四虎永久在线日韩精品观看| 人妻少妇看A偷人无码精品 | 国产精品久久99|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秋霞1| 精品国产专区91在线尤物|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96|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l| 国产精品久久毛片| 国产福利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成人精品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