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小麥和水稻嗎、古代種植小麥
在人類最初的數百萬年里,茂密的叢林為我們祖先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人們在叢林中采集野果,獵食野生動物,然而,在距今大約一萬年時,我們的祖先開始走出叢林,種植農作物和定居,漸漸地放棄了他們擅長的采集、捕獵活動,最終由食物采集者變成了食物生產者。
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和衣食來源,但是,人類在向大自然的索取過程中也伴隨著生死之爭。在生存的博弈中,人類不僅僅是者,也是大型食肉動物的被獵食者。除了叢林中的危險外,讓我們祖先走出森林的另一個原因是來自氣候的變化。
在距今大約一萬年前,地球遭遇了一次冰川運動,隨著冰期的結束,人類主要的獵物,食草性動物逐漸減少,到最后除了野豬等動物,幾乎沒有合適的大型哺乳動物可捕殺,史前先民迫切需要能夠提供穩定食源的方法。
一萬年前一種生在中國南方的野草叫做野生稻,生在中國北方的野草,叫做狗尾巴草和野糜子,經過若干年的栽培,它們分別被我們祖先馴化成水稻和谷子,這也許就是整個人類文明的起源。
在農業出現之前,我們人類對自然而言是被動適應,就是自然給我們提供什么我們就獲取什么,對我們生活基本需求來說,但是農業出現之后,我們人類就擁有了主動地改造與改良自然的能力,從而能夠從自然中獲取到更多的我們人類的基本生活所需品。
要想尋找最早的農業起源的證據,應該是在洞穴遺址,我們人類由采集經濟向農耕經濟的轉變過程呢,往往伴隨著一個從洞穴遺址向平地遺址轉變的這么一個過程,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仙人洞遺址我們已經發掘過,證明了仙人洞遺址的文化堆積的年代在距今一萬年前后,而距今一萬年前后恰恰是世界農業起源的一個共同的一個時期。
國內外專家通過植硅體研究分析方法認定這是當時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遺存,距今約一萬兩千年。這一結論讓專家倍感興趣。2004年,中美聯合考古隊終于在湖南省道縣玉蟾巖發現了5顆實物稻子,這幾粒稻子既像野生稻又像栽培稻,是一種從普通野生稻向栽培稻演化的最原始栽培稻類型,斷代測年顯示,這些稻的種子距今大約一萬兩千年。隨著第一顆人工種植的農作物結出糧食,第一頭野豬被人工馴養,改變地球命運的農業文明在新石器時代伊始正式拉開帷幕。
先農壇北京,位于老北京中軸線南端的先農壇是明清皇帝祭祀先農諸神舉行籍田典禮的場所,每年的仲春亥日,皇帝都要率百官到先農壇祭祀先農神。民以食為天,這是歷代統治者的金科玉律,直到今天,農業依然是歷年中央一號文件的主要內容。這里是寧紹平原,土地肥沃,降水充足,是今天中國人口最為密集的地區之一,而六千多年前在這里誕生了當時中國最為發達的稻作農業。
2001年在浙江省余姚市三七鎮相岙村,距河姆渡遺址僅7公里的地方,一個六千五百年前的隱秘空間即將展現在人們面前。如果把現在的大米跟長江下游以南河姆渡文化時期,浙江余姚田螺山遺址出土的大米放在一起做比較的話,可以明顯看出它的形態有比較大的變化,如果用數據來描述的話,在田螺山遺址當中的大米是比較瘦長的,長度跟寬度的比是二比一,而我們現在的大米應該說是比較粗短一點,或者說的白一點就是胖一點,這樣的話,有這么一個數據的變化,應該說是跟這個稻米的馴化過程是密切相關的。
發掘過程中,散落在地層當中的數十件特殊骨制物品引起了考古人員的注意,這就是農業起源發展過程中一次重要技術革命的關鍵所在,骨耜。這些骨耜看上去很像現代的锨或鏟,它的主要用途是松土。這種工具對農田的或者說是水稻田的生產力的提高,現在看起來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我們以前通常說反映生產力水平的最主要的一個標志就是生產工具的這樣一種形態或者性能,所以在河姆渡文化時期,能夠在稻田翻耕的過程當中,能夠大量地利用這樣的一種用水牛的肩胛骨做成的一種骨耜,對于當時稻作農業的發展應該說是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這些都表明,六千年前,生活在我國東南沿海一帶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河姆渡人已經脫離了刀耕火種的落后狀態,發展到使用成套稻作生產工具普遍種植水稻的階段,它的稻作農業耕作形態堪稱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發達的耜耕農業。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距今五千三百到四千年。石犁浙江省良渚博物院,這是一件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石犁,它的出現,進一步加快了人類農業文明的進程。在良渚文化時期,長江下游地區的考古遺址數量劇增,分布得異常密集,這種區域性人口的突然大幅度增長與稻作農業的快速發展密切相關,因為只有依靠穩定的農業生產,才能維持在相對狹小區域內聚集大量人口的生存。我們有一個數據是這樣的,到了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時期,稻米的產量相對于河姆渡文化時期可能會達到三百斤左右,所以應該說距今六七千年前到距今四五千年前,河姆渡文化到良渚文化這樣的一個發展過程之中,我們稻作農業的發展水平也是有了很大的提高。
良渚文化在許多方面都取得了輝煌成就,如各種大型建筑的修建和精美的玉器制作,特別是在近期發現的良渚古城,其營建工程十分巨大,在今天看來仍不失為一種超級工程。這些高度的文明都需要大量勞動力的投入以及復雜的社會組織和管理,而所有這一切,都需要有完善的稻作農業生產體系和充足的農產品作支撐。中國古代南方地區的代表農作物是水稻,在北方則是谷子,在距今六千多年前,黃河流域一帶已經大量種植谷子了。這是在北方田間地頭最常見到的狗尾草,也叫莠,它的植株形態和谷子十分類似,在剛長出來的時候和谷子的幼苗很難區分,所以一直就有“良莠不分”的說法。狗尾草在亞洲地區有廣泛的分布,我國黃河流域尤多,我們的祖先最早把野生狗尾草作為飼料種植,以后逐步馴化為栽培谷子的最早類型。
在我國古代農業中,谷子居于首要地位,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里有很多關于谷子的記載,當時的谷子又名粟,泛稱禾,夏朝和商朝也被稱為“粟文化”的王朝。磁山遺址河北省武安市。1976年,考古人員在太行山東麓,南洺河北岸的河北武安磁山遺址發現了數量眾多的遠古生產生活工具,翻地用的石鏟,收割農作物的石鐮,加工谷物的石磨盤、石磨棒,考古學家們通過碳14測定,其年代為距今七千四百年左右,其時處于新石器時代早期,在隨后的發掘中,陸續出土的糧窖震驚了世界。這里發現的粟比過去所有遺址曾經發現的加起來都多,在發掘的7400平方米的遺址范圍內,共發現窖穴548個,其中有80個糧食窖穴里面還有糧食遺存物,以粟和黍為主,當然它們都早已碳化,已經成為皮殼了。
考古工作者在這里還發現了一座十分奇特約墓葬:人豬合葬墓,墓主人很有可能是一位聚落首領式人物,他身著蚌裙,其右側埋葬著兩頭整豬,據專家推測,這些應該與當時的圖騰崇拜有關。
田彥國(內蒙古敖漢旗史前文博館館長):他陪葬的是一雌一雄兩頭野豬,八千年這個豬,我們取了幾個個體,在北京大學動物檢測室做了檢測,其中有三具,豬不是那種純野豬了。對中國人來說,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們熟悉的“家”字,從文字結構上可以看出,寶蓋頭下面是一個“豕”字,“豕”字就是豬的意思,豬是溫順、繁殖力強的動物,對古人來說,圈養的生豬能提供食物安全感,因此蓄養生豬成了定居生活的標志。新石器時代初期,黃土高原并非像現在這樣光禿禿,而是遍布沼澤和森林,當時,最常被獵殺的就是各種鹿科動物和野豬,而它們就成了最早被畜養的動物,只是,生性活潑的鹿科動物,在家養條件下的繁殖能力大大降低,而脂肪含量更高、繁殖能力更強的野豬便逐漸成為了畜養的主要目標。長時間的人工馴化和喂養,會讓野豬的牙齒,尤其是用于研磨的臼齒慢慢變短,從生活習性和外形上越來越接近現代的家豬,利于家庭飼養,家豬也逐漸成為人們重要的生活資源。
除了被人食用以外,豬也被推崇為用來溝通神與人之間關系的工具。在史前社會的墓葬遺址中,往往會發現整只豬和狗的遺骸,后來演變為單純的豬頭和豬的下頜骨,但數量卻不斷增加,這種情況在黃河流域尤為明顯,說明當時家豬的飼養規模已經相當可觀。在興隆洼文化遺址中,出現了最早的龍形圖騰,而且很多都與豬有關,如豬首龍、玉豬龍等,這些遺存物的發現都證明了在先古時代生活中豬的重要性。在馴化豬以外,人類又先后馴化了狗、雞、鴨、牛、馬、駱駝等一系列動物,它們中的大部分直到今天仍是人類肉類食品中的主要補充來源。
中國北方是小米的故鄉,今天我們在中國北方見到種植最多的農作物卻已經不是小米,而是小麥。小麥是一個很傳奇的谷物,我們都知道世界上呢實際上有四個主要的古代農業起源中心區,而小麥呢是起源于西亞農業起源中心區,西亞農業起源中心區呢就是以現今的以色列、約旦、黎巴嫩以及伊拉克的一部分,土耳其的南部這樣一塊我們常說的半凡形地帶,根據現在的考古發現證實,小麥大概在距今四千年左右,傳播到了中國,并且逐步地取代了我們中國的小米,成為了我們中國北方地區的主體的農作物。
距今五千至四千年間,涉及農業生產的主要資源全部出現在了中國,粟、黍、水稻、小麥、大豆,五谷俱全,豬、狗、牛、羊也都出現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形容的是中國古代農業的昌盛。所謂“五谷”,一般認為包括:谷子、糜子、稻谷、大豆和小麥,所謂“六畜”,一般是指:狗、豬、雞、羊、牛和馬。農業和畜牧業的興起,對人類擺脫野蠻狀態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它也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充足的糧食,就使得我們人類社會可以進行更細致的社會勞動的分工,使得一部分人脫離基本生活需求的生產活動,而從事更高級的一些社會活動,例如社會管理,藝術品的創造,手工業的生產,專門從事戰爭等等,而這些不同的社會階層的出現,也使得我們人類社會結構產生了一個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都直接導致了文明社會的出現。
興隆溝遺址內蒙古敖漢旗。這是興隆溝發掘的一個完整聚落遺址,地表調查顯示共有房址一百五十余座,房址均為長方形半地穴式建筑,呈東北西南向排列,布局規整,分為東、中、西三個區,通過對該遺址的整理研究,發現村落里居住的先民已存在等級之分。每座房子的面積,大致都是在四五十到六十平方米,在整個興隆洼遺址基本是中央,中心部位,并排兩個大的房址,每座房達到了140平米,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這間房子是非常重要的房子,可能就是這個部落,一個最重要的人物居住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隨著定居范圍的擴大,史前社會形成的部落聯盟不斷擴張,內外部矛盾日益激化,一些已改進生產技術的農業部落聯盟,成功地完成了從原始文化向邦國文明的過渡,標志著人類文明形成的國家,隨之產生。世界文明史上,農業的發明與定居聚落的涌現,正是歷史悠久的四大文明,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河文明與中華文明,在諸大河流域相續發祥的共同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