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家庭小基站是什么價格_5g家庭小基站是什么價格的
近日,工信部總工程師趙志國表示:,5G移動電話用戶達6.76億戶,移動物聯網終端用戶超過21.2億。
這些數據顯示,中國提前6個月完成5G基站建設目標,在5G競賽中,將美國遠遠甩在身后。
這是一件令人驕傲的事情,標志著我國又拿下了一個“世界第一”。
現在呢,大部分網友已經使用上了5G網絡,5G手機也早已普及。但是,很多網友表示,5G資費很貴,但網速卻沒有“質”的提升。甚至有網友表示,4G已經夠用了,5G完全是浪費。
這是怎么回事呢?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什么是5G,5G有什么意義,以及“5G套餐很貴,網速提升不明顯”等一系列問題。
5G定義
5G就是第五代移動通信標準,具有高速率、低時延、大連接、高帶寬的特點,是人機物互聯的基礎。
5G網速
理論上,5G網絡峰值速度可達20Gbps,(相當于下載速度2.5GB/s)比4G網絡的100Mbps要快200倍。
這樣的速度,下載一部2G的電影的話,可以“秒到”。看到這樣的網速,只是在理論情況下的峰值,實際上因為種種原因,5G網速并沒有這么快。
5G頻率
由于電磁波頻率不同,3GPP定義了兩個不同的5G頻率標準,FR1、FR2。
FR1頻率為450-6000Mhz,根據波長計算公式λ=C/f,可以計算出波長(λ)是厘米級的,所以也被稱為厘米波。業內稱Sub-6G。
FR2頻率為24250-52600Mhz,根據波長計算公式λ=C/f,可以計算出波長(λ)是毫米級的,所以也被稱為毫米波。業內稱mmWave
這兩種波,各具優勢,也各有缺點。
厘米波:優點是覆蓋范圍大,傳輸距離遠,穿透能力強,建設成本低,非常適合地域廣闊的城鎮、農村建設,缺點是帶寬低、速度低,最高理論上限為10Gbps,華為采用了厘米波。
毫米波:優點是更大帶寬、更高網速、理論網速上限為20bps,毫米波不會和其它的WIFI、藍牙等信號搶空間。缺點是傳輸距離不足、容易受到建筑物干擾,建設成本高。高通使用了毫米波。
由于兩種頻率各具優勢,最終5G會是“雙波結合”的方式,兼具高速、高帶寬、長距離等特點,通過技術升級讓成本降下來。
5G應用場景
5G應用場景非常多,可以說無處不在。
1、數據傳輸
大數據時代,數據就是最大的金礦。通過數據傳輸,我們了解實時資訊、欣賞最新視頻、分享全新自己。
據運營商統計,4G時期,平均每人每月有3G的流量就夠了,而到了5G時代,一個月20G還不夠,為何?
因為5G傳輸速度快,單位時間傳輸的數據也就更多,那么消耗的流量自然也就越多。
所以,5G最多的應用場景自然就是數據傳輸。
2、萬物互聯
早在4G時期,就提出了萬物互聯,但由于網速慢、帶寬低,根本無法實現。如今,5G來了,萬物互聯也順勢而生。
可能很多網友已經有了切身感受,一臺手機操控家用電器。下班之前,用手機打開空調、暖氣,回到家溫度剛剛好。
早晨醒來,窗簾自動拉開,天黑自動關閉,電燈隨著房間光線變化,自動變亮或變暗。
這都是萬物互聯的表現,當然它還可以應用在工廠、CBD、車站等多種場所。
3、人工智能
今年,人工智能發展得如火如荼,華為、阿里、百度、騰訊等紛紛推出大模型,從簡單的聊天、到工業、氣象、能源、生物等全方位擴散。
這些大模型的基礎底座就是算力,算力自然是依靠先進的GPU來實現的。但你不知道的是,5G對于人工智能能的意義絕不亞于GPU。
如果說,GPU是人工智能的心臟,那么5G就是它的翅膀。沒有心臟不能活,沒有翅膀就沒有高度。
試想一下,一個人工智能連我們自己都不如,還要它干嘛?
此外,5G還大量應用在遠程醫療、無人駕駛、軍事作戰中,未來隨著5G進一步的發展,它的覆蓋范圍也會越來越廣,甚至無處不在。
早在2019年時,3大運營商就推出了5G業務,具體資費如下:中國移動:
中國聯通:
中國電信:
128元/月的起步價,對應的是30G的流量、500分鐘主叫;599元的最高價,對應的是300G的流量、300分鐘主叫,普通消費者直呼“吃不消”。
為什么5G套餐這么貴呢?簡單來說就是投資過高,羊毛出在羊身上。
我們來對比一下4G和5G投入的差距,就會明白5G套餐為何如此貴了。
1、5G基站建設成本高
一座4G基站成本在15萬—20萬之間,而5G基站在50萬—60萬之間。成本主要高在設備方面,畢竟科技含量更高、芯片價格也更高。
2、5G基站密度高
5G基站密度是4G的4—5倍,因為只有這樣的密度,才能達到5G信號的連續和穩定,否則手機就要一直在5G和4G網絡之間來回切換。
如果你購買了128元的5G套餐,可手機天天用的4G網絡,你還會用5G嗎?
3、5G耗電更高
5G網絡耗電主要在基站方面,占整個5G網絡能耗的80%左右,其他的傳輸、電源、機房、空調耗電并不多。
根據測試,一座5G基站能耗在3.8KW左右,而同樣規模的4G基站僅需930W,能耗方面差距高達4倍。
說實話,也就是在中國,要是在美國,如此高的成本,5G基站是不可能建在偏僻的小鎮和農村的,因為成本一輩子也收不回來。
國內的三大運營商也扛不住,為了降低成本,被迫合作。
例如:電信和聯通合建一張5G網絡,移動與廣電合作建設700M頻段的5G網絡
為了節省電費,三大運營商也是想了很多方法,例如:直供電、低谷電價、電力補貼等。
直供電簡單來說,就是沒有安裝電能表,電費轉交給其他供電單位。
舉個例子:一個5G基站旁邊沒有國家電網的低壓電,但有一個中石油的采油站,那么使用中石油的電是不是省去了中間的架線、安裝變壓器等費用了。
低谷電價,則是安裝充放電設備,低電價時充電,高電價時放電,形成對沖。
5G建設享受國家政策,各省市也出臺了電價補貼政策,合理利用電力補貼也是降低電費的有效方法。
但是,再好的節電方式也比不過“漲價”來的快,正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三大運營商的5G建設、運營費用,自然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于是就有了128元的起步價了。
隨著5G進一步發展,5G資費也開始向下調整,盡管幅度不大,但對消費者來說也總算是一個好消息。
聯通推出了69元流量王、99元冰激凌套餐、139元冰激凌套餐等。
電信也推出了無憂卡、大王卡,移動也推出了定向流量卡,送流量活動。
工信部也表示,5G流量單價降低到了4.4元/GB,下降幅度為46%,未來還會進一步下降。
除了資費高外,網速慢也被網友詬病。
5G網速比4G快是沒錯的,延遲低、容量大也沒錯,但前提是5G網絡建好之后。“一個奄奄一息的拳擊手恐怕真打不過一個小學生。”
5G網速慢的原因主要在以下幾點:
1、基站數量不夠
盡管我國5G基站已經建成了293萬個,遠超其他國家,但是這個數量遠遠不夠,甚至比4G基站數量(550萬)都少很多。
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李毅在“2020財經峰會”上表示,中國5G網絡建設需要約600萬基站,基站成本在1.2萬億至1.5萬億元,全國5G網絡覆蓋還需要6-7年時間。
也就是說,我國的5G建設剛剛完成一半,按計劃,還需要3年才能完成5G網絡的建設,到時候網速才能真正提上來。
2、5G信號衰減快
無線電傳輸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頻率越高,傳輸速度越快,但信號衰減也越快。
國內5G頻率在3.5G—4.9G之間,而4G頻率在1.8G—2.3G之間,顯然5G頻率更高,那么它的衰減速度也就越快,覆蓋范圍也就越低。
此外,5G的穿透能力也不足,很容易受到遮擋。高樓、大樹、甚至下雨時的雨滴都能大幅削弱5G信號。
3、5G信號干擾太多
我們現在的網絡有2G、3G、4G、5G,網絡種類越多,互相干擾越嚴重。
為了節約成本,很多基站都是NSA模式(非獨立組網),這種情況下不僅容易造成干擾,同時也導致資源分配不均,使5G信號更弱。
而SA模式(獨立組網),才是5G的完整體,它專為5G提供服務,干擾少、資源更集中。
未來,我國的5G基站進一步升級至SA模式后,5G信號才會更強。
這些就是造成5G網速慢的主要原因,當然在未來隨著5G基站數量提升,技術升級、配套設施完善,5G網絡會越來越好。
我國5G基站達到了293萬個,成為全球5G網絡最發達的國家,但距離600萬的目標還很遠。
此外,我國的5G還需要在技術、核心設備、獨立組網等方面繼續下功夫,才能確保領先。
由于5G網絡在能耗、設備、運營等方面天然的比4G網絡要貴,因此即便是5G套餐會下調,但幅度也會有限。
我是科技銘程,歡迎共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