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數據發布流程-經濟數據發布日歷
首發頭條平臺,抄襲搬運必究!
(有看到抄襲搬運的讀者朋友也請幫忙舉報一下,原創標簽只有在頭條平臺。感激不盡!)
這是熊貓貝貝的第2021篇原創文章
2023年10月份以來,全球環境風起云涌,地緣沖突撲朔迷離。
全球變局時代的氛圍,來的就是這么令人措手不及。
隨著時間的推移,中美兩國在10月份陸續公布了上個月的關鍵經濟數據,很有看頭。
從表現上來說,完全可以用“冰火兩重天”來形容。
要想看清當下全球經濟的趨勢可能,以及了解當下中國國內經濟的實際情況,這一次中美兩國公布的關鍵經濟數據,就很值得深入的來看一看了。
這篇文章,沒有什么鋪墊和醞釀,也不會用復雜艱澀的金融語言去羅列分析數據,直入主題,以中美兩國10月最新公布的經濟關鍵數據梳理為基礎,進行一次接地氣,所有人都能看懂的,關于宏觀趨勢和國內經濟的專題討論和分析研究。
關注動向,把握本質,看清主線,研判趨勢,指導行動。
本文已反復自查合規,不碰紅線,語言平和公允,不帶價值導向。
內容有依有據,分析理性客觀。
硬核內容,錯過不再。
以微見著,洞察先機,把握趨勢,指導決策。
PS:
- 文章略長,內容的閱讀需要一定的時間和耐心,并且需要進行思考。
- 內容不求討好所有讀者,寫作分享也是一個閱讀群體和寫作群體互相選擇的過程。
- 每個人的認知層次不同,不做強求,這篇文章的內容不是什么大路貨,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夠帶來輕松愉悅精神滿足的爽文,請結合自身需要和認知需求理性看待。
(如果這篇文章在其它資訊平臺被看到,不用懷疑,就是抄襲搬運,厚顏無恥)
圖片來源:頭條圖庫
2023年10月,美國公布的經濟關聯數據,非常詭異,具體來看,主要有兩個方面的表現值得注意:
首先就是CPI的情況:
北京時間10月12日20:30,美國公布9月CPI數據。
10月12日,美國勞工部發布的報告顯示,美國9月CPI同比上漲3.7%,漲幅與8月持平,但仍高于經濟學家和金融市場此前預測的3.6%。
圖片來源:網絡
不要小看這0.1的差距,只需要關注超預期的后果。
同時,這一通脹數據也遠高于美聯儲2%的通脹目標。
據彭博社12日報道,美國消費者價格連續第二個月快速上漲,或導致通脹壓力高于美聯儲目標,并將強化美聯儲維持高利率以降低通脹的意圖。
美國勞工統計局12日公布的數據顯示,9月份核心消費者價格指數(不包括食品和能源成本,CPI)上漲了0.3%。最近的通脹數據可能導致物價壓力高于美聯儲的目標。盡管最近債券收益率飆升,但大多數官員在上個月的會議上認為今年有必要再次加息。
如果全美通脹不降溫,加息可能再次來臨。
另一個,就是非農數據:
根據美國勞工部發布的數據顯示,美國9月非農就業新增33.6萬人,遠超市場預期的17萬人,并超前值水平逾10萬人。
圖片來源:網絡
失業率為3.8%,預期值為3.7%。
勞動力參與率維持在62.8%不變,仍比疫情前水平低了0.5個百分點。
薪資增速則不及預期水平,平均時薪環比增長0.2%,同比增長4.2%,預期值分別為0.3%和4.3%。
此外,7月和8月數據皆獲得上修。
美國非農數據的遠超預期可能為美聯儲的繼續加息埋下伏筆。
結論并不復雜:美聯儲一向對外標榜,最關注的兩個指標是通脹和就業,現在好了,雙雙超預期,這不就說明現在美國的貨幣政策干得不夠狠,加息縮表不能停,要加大猛藥刺激啊!
太復雜的數據細分研究其實沒有多少現實意義,普通老百姓也看不明白那些金融專業的門道,直接說可能的影響,那就是非農和通脹數據,都表現出了對美聯儲接下來再次進行加息,以及保持高利率的支持。
從美聯儲預期管理的現實出發:抗通脹難言勝利,未來仍可能再加息。
圖片來源:頭條圖庫
目光收回到中國國內,國家統計局10月13日發布了2023年9月份全國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數據。
9月CPI同比由上個月的上漲0.1%轉為持平;
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同比下降2.5%,降幅較上月收窄0.5個百分點,但仍連續12個月負增長。
圖片來源:統計局官網
圖片來源:統計局官網
這一走勢基本符合市場預期,但幅度弱于預期。
總體看,9月物價延續偏弱,其中:CPI同比由漲轉平;核心CPI繼續持平前值;PPI連續3月降幅收窄、但仍略低于預期。
表現弱于市場預期,成為關注的熱點。
當然,官方的定調很體面:運行平穩,物價回升態勢基本確立。
但是從現實來看,CPI同比意外持平,從整體上說明了中國國內經濟環境的復蘇和增長修復,不及預期。
綜合看,結合9月PMI、供需高頻數據、物價等,指向我國經濟環比有所企穩、但經濟內生動能仍待提升。
和直接關聯美聯儲貨幣政策走向的非農和通脹數據超預期表現相比,中國的經濟數據明顯呈現出偏冷的態勢。
這也符合中國國家對于當下國內經濟環境,謀求穩定,圍繞穩健安全做文章的主線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9月份,是國家針對房地產市場救市啟動的重要月份,從經濟數據的現實表現來看,9月份政策救市效果,并不理想。
經濟社會背景之下,增長和通脹必然伴隨,同比持平,環比微漲,說明經濟增長的動力明顯不足。
圖片來源:頭條圖庫
基于以上對中美最新公布的關鍵經濟數據的梳理和表現分析,實際上,對于接下來的一些宏觀趨勢走向,以及國內經濟環境的策略應對,就提供了一定的確定性研判依據:
1,美聯儲在2023年剩下的3個月時間里面,可能還會進行一次25BP的加息,但這并不是關鍵。
關鍵是,已經事實上形成了利差吸引的美元高利率,按照數據和現實的情況來看,可能持續的時間,會超過很多人的預期。
這其實就是美聯儲利用美元霸權,刻意營造的一個全球金融陽謀:
以美國本土抗通脹為借口,保持高利率,并且想辦法推高全球通脹,來擠壓全球資產和金融市場的泡沫。
只要美國國內撐得住,那么全球的存款,財富,就會持續向美國匯聚,然后經濟泡沫風險,在很多國家和地區就會持續加大,直至引爆,然后華爾街就可以順勢以救世主的形態施施然用極低的成本進行抄底,完成金融殖民和回填美國加息期間的成本損失。
2,從中國的角度來看,美聯儲陽謀面前,主線思路還是進行壓抑式的經濟應對策略,也就是美元政策不轉向,那么中國就不會真正放開手腳,去進行經濟刺激和擴張。
8月中旬以來穩增長政策出臺節奏加快,貨幣政策方面,8月和9月相繼降息降準,銀行存款利率和房貸利率相繼下調。在近期央行三季度例會表述中,保留了“逆周期調節”表述,但對現狀更趨樂觀,新增表述“加大已出臺貨幣政策實施力度”,可能意味著央行在四季度延續8至9月的政策路徑,保障基本面的企穩回升。
和很多金融和券商分析觀點不一樣的是,以美元政策為錨出發,接下來中國國家對于國內經濟的期待值,在轉向以前,不會很高,更多的心思,可能還是要放在降風險,控資本流動,以及穩住國內經濟基本面上面。
防御態勢并沒有改變,對于安全的訴求,高于對指標,增量的需求。
貨幣端,保持寬松,但是信用端,會保持謹慎。
簡單來說,2023年剩下的三個月,中國主要的精力還是放在降風險上面,而不是刺激增量產生上面。
圖片來源:頭條圖庫
文章最后,基于以上梳理和分析,談幾點個人獨家的策略觀點:
1,盡管國家已經對存量房貸利率進行了調整,但是要說對于國內消費的促進和拉動,明顯是不夠的。
債務驅動增長的經濟模式,居民端在高房價對應的房貸債務沒有實質性扭轉以前,繼續加杠桿進行消費刺激,不太現實,原本的負擔減輕,不代表手頭馬上就能寬裕。
9月份CPI歸零,有一個很重要的信號就是:消費需求的增長給物價帶來的推力不足。
對于絕大多數普通民眾來說,理性消費,是絕對的優勢策略,這沒有爭議。
2,美聯儲覬覦中國的資產泡沫風險爆發,這已經不是什么秘密,實際上圍繞中國房價和市場的博弈,早已上升到國家之間的經濟博弈層面。
拉爆中國的資產價格,碾壓中國的金融市場,這樣美國資本才有機會讓中國打開國家賬本,實現對中國的金融殖民和資源掌控。
這沒有任何陰謀論的味道,這就是明牌,所以,從中國國家的立場來看,當下就是積極防御,謀求對峙形勢之下的絕對穩健。
美國加息,保持高利率,對自身經濟也會造成壓力,這是一個危險的平衡游戲。
只要中國國內穩住,那么美國經濟出問題,就是時間問題了。
基于這樣的明牌主線,就注定了國內不會有什么具備確定性,且面向所有普通群體的增量方向。
樓市,股市,投資渠道,當下并不具備安全投資和穩定回報率的想象力空間。
所以,現金為王,等風來,沒毛病。
3,美國通脹、美聯儲貨幣政策、美國主導的地緣沖突,將成為直接影響中國國內經濟走向的三個重要觀察點。
對于中國國內的普通個體和家庭而言,看清現實,把握主線,對接下來中美經濟耐力比拼帶來的擠壓體感和缺乏增量機會,做好心理準備。
以上,就是對中美10月份最新公布的關鍵經濟數據,進行的一次專題梳理和分析討論內容,和各位頭條的讀者朋友們,進行一個交流和分享。
圖片來源:頭條圖庫
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的最新規定,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關于置業,投資等行為的明確建議,入市風險自擔。)
以上正文,來自
交個敢說真話,會說實話,善于觀察的年輕人朋友,可好?
原創寫作分享不易,如果覺得文章不錯,歡迎轉發點贊。關注本人
實力原創,頭條獨家,如有抄襲搬運侵權行為,必究!
有問題歡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問必答,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