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經濟現象分析;最近的經濟現象分析圖
最近,不少宏觀經濟數據都顯示,經濟在慢慢變好,但為什么人們普遍不相信,難道經濟不是由人創造出來的?
但一翻評論卻都是各種質疑,或者是認為這是一種消費降級現象。但9月以來中國經濟活動,除了地產數據以外,不少宏觀數據都顯示經濟正在變好。
經濟在慢慢變好,但人們普遍不相信
比如,剛剛過去的中秋國慶假期8天,國內游出游8.26億人次、國內旅游收入7534.3億元,都已經超過了2019年的最高值。
比如,被視為經濟領先指標的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9月份升至50.2%,重返擴張區間;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實現由降轉增,同比增長17.2%……
但個體對經濟溫度的感知,是從就業、工資、上學、旅游、水電氣暖等微觀角度和具體日常生活中體驗到的。這就形成了宏微觀的經濟“溫差”。
(一)今年不少實現盈利的上市公司年報里,都有一個詞——降本增效。
有沒有一種可能,是崗位不增加或者減少了,員工效率增加而工資不變?
比亞迪在西安交大舉辦的2024屆秋招,從“點擊就送”變為高攀不起,24小時收12萬份簡歷;
某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今年不漲工資,提供了有市場競爭力的薪酬,看起來并不擔心令人失望的薪酬會迫使員工離職。
比亞迪和事務所,幫我們印證了這種就業壓力和工資上漲的壓力。
(二)至于工業企業利潤增長,今年前8個月利潤總額同比降低11.7%。
增長最快的一組是“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同比增長了40%。
而“采礦業”利潤總額同比減少13.7%,“制造業”利潤總額同比減少20.5%,仍然沒有由負轉正。
2023年1-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財務指標
對大部分人來說,水電氣暖等行業的利潤上漲,意味著生活成本增加了;
而其他工業企業利潤沒有正增長,意味著民生收入沒有同步增長。
人們不是不愿意相信經濟增長變好,而是“冰涼的秋風”確實提醒著人們所處的真實環境。
具體的說,失業率、可支配收入、企業利潤、消費信心等一些民生指標,更容易讓人感覺經濟的溫度。
(三)此外,未來宏觀經濟數據的好壞和普通人的感受,關聯性可能越來越弱。
新經濟和新商業模式的崛起,在整合多層級渠道的同時,也賺取了之前多層級渠道的錢,打破了很多人的飯碗。
比如,互聯網直播帶貨的降維打擊,機器替代的降本增效,比如四大大力推行的財務機器人、富士康的無人生產車間……
新經濟和新商業模式影響了很多人的就業
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如果沒有寬松的就業環境,經濟發展的成果能在多大程度上解決普通人沒有收入渠道的困境?
經濟講究的是什么?是循環,贏家可以賺錢,甚至可以賺很多錢,但是不能贏者通吃,得給普通人留下增加收入的機會。
經濟發展的成果,歸結到一句話:讓老百姓有份工作可以干,有份工資可以養家糊口。
管理者應該管住有形之手,堅持給市場和企業以信心,擁抱法治經濟,在大方向上不養“閑人”,讓更多人到市場創造效益,既能維護社會穩定,又能活躍經濟。
經濟復蘇的成色,是老百姓用就業率、可支配收入、消費能力等等微觀民生指標來評價的。
全文完,如果覺得寫得不錯,那就點贊關注或轉發收藏一下吧,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