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吃上頭孢就必須三天—頭孢克肟為什么不建議吃
近日,四川閬中一位高二學生,因為和家長意見不合,就帶著酒和頭孢離校出走,想要輕生,幸好出租車司機敏銳的發現了這位女生的異常,最后把她送到了醫院。
頭孢就酒,真的就會說走就走嗎?關于這個問題,微博知名科學博主“返樸”在肯定了“最好吃啥藥都別喝酒”的同時,也果斷的稱“頭孢就酒,喝了就走,是假的”。
2019年11月13號,“科學公園”官博也發文《吃了頭孢后喝酒會有生命危險嗎?》,來駁斥“頭孢就酒,說走就走”的說法,文中認為:這幾乎就是完全缺乏證據支持的坊間傳言。
“科學公園”這篇文章中稱,酒精與頭孢類抗生素之間,的確存在相互作用,產生一種類似于戒酒藥雙硫侖-酒精反應的反應,稱為藥物與酒精的雙硫侖樣反應(Disulfiram-Like Reaction),但迄今為止,藥物導致的雙硫侖樣反應可以致死,在全球醫學文獻中僅報道了2個疑似病例。
文中寫道:不要說是死亡,藥物誘導的雙硫侖樣反應在國際醫學文獻中都非常少見,僅有的少數報道也是上世紀有關甲硝唑雙硫侖樣反應,即便是這些報道也受到強烈質疑。而動物實驗和臨床研究都沒有發現甲硝唑真的可以誘導雙硫侖樣反應。
但我認為這不能說明吃了頭孢喝酒就是安全的。
因為,國內對吃了頭孢不能喝酒也有一些報道,在北京積水潭醫院感染疾病科的健康教育版塊,有一篇文章寫道:
酒膩子劉大叔著涼后,自行服用了頭孢克洛膠囊等藥物,同時繼續喝酒,三天后效果不佳,用高度酒精擦洗物理降溫,又吃上了頭孢與維C銀翹片,半小時后突感腹脹,伴惡心嘔吐,就診當地醫院急診科,最后搶救無效死亡,死亡后綜合分析診斷為“雙硫侖樣反應”、多器官功能衰竭。
對于每個人而言,生命只有一次,不能因為雙硫侖樣反應發生的幾率特別低,就覺得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服用頭孢前后飲酒會導致酒精過敏酒精進入人體后,首先在肝臟代謝成乙醛,乙醛又在乙醛脫氫酶的作用下,代謝成乙酸,最后轉化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體外。
說一句題外話:酒量的高低就取決于乙醛的代謝速度,有的人酒量好,千杯不倒,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肝臟里分解酒精的乙醛脫氫酶多一些。
大部分的頭孢類藥里都含有類似雙硫侖的甲硫四氮唑側鏈。該物質能能夠抑制乙醛脫氫酶的活性,導致乙醛不能代謝,在體內聚集,出現雙硫侖樣反應。
主要表現為胸悶、氣短、喉頭水腫、呼吸困難、心率加快、血壓下降(可達到60/70毫米/汞柱)、面部潮紅、四肢乏力、頭痛、惡心頭圖、出現幻覺、嗜睡甚至出現過敏性休克。
雙硫侖反應的嚴重程度跟服藥劑量、飲酒種類以及飲酒量成正比。服藥劑量越大,飲酒量越多,反應越嚴重,以白酒最嚴重,其次是啤酒、紅酒、含酒精的飲料。
停藥多久能喝酒?吃頭孢期間一定不能飲酒,要喝也要等到藥物完全排泄了才能喝。
頭孢類藥物的半衰期各不相同,從體內完全清除至少需要1~7天,因此,停藥7天內,禁止飲酒。而且,酒精在體內代謝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如果在用藥前7天喝過酒,也不能吃藥。
附:除了頭孢類藥物外,還有一些藥物也可能會引起雙硫侖樣反應,主要有:
甲硝唑、奧硝唑、呋喃唑酮、復方磺胺甲惡唑、異煙肼、格列齊特、格列吡嗪、華法林等。
藥品種類太多,可能很多人都記不住,但是大家只要記住只要吃了藥就不要喝酒,就一定沒錯了,而且喝酒本身對健康就有害,世界衛生組織將酒精列為一級致癌物,平時生活中也應該盡量少喝或不喝酒。
來源:醫學界 ,問上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