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種稻人在哪個國家-世界上最早種植稻米的國家
文/劉弘 胡婷婷
大米和面食是中國大多數人的主食,南方人喜歡吃大米,北方人習慣吃面食。因為地理氣候的原因,大米的原料稻子主要產于我國南方,面粉的原料麥子主要產于我國北方,但是在古代,中國北方的主要糧食作物是粟(即小米),曾是古代北方人的主食。中國的古代文明也因此分為稻作文明和粟作文明。
涼山也是產稻的地方,涼山州十七個縣市中的大多數都不同程度的種植水稻,特別是富饒的安寧河河谷更是著名的產稻之地,每當秋天來臨,閃著金光的沉甸甸的稻穗,總能年復一年地帶給人們豐收的喜悅。
但是涼山是什么時候開始種植水稻的呢,這卻不是大多數人能說得清楚的,如果你對這個問題感興趣,考古學家可以為你解開這個謎。
在涼山的漢代墓葬中,常出土一種陶田。陶田就象一個長方形的陶盤,盤沿象征田埂,盤底刻劃出一窩一窩的秧苗,秧苗成排成行,有的陶田中還點綴有水鳥、游魚和螺螄,生意盎然。陶田就是一種陶制的稻田模型,用它隨葬是漢代人的一種喪葬習俗,目的是希望死者到了另一個世界也擁有大片的稻田,能吃到香噴噴的大米飯。陶田是仿照現實中的稻田制作的,反映當時的涼山已經有了大量的稻田,水稻已經是當時主要的糧食作物。漢代距今已經有兩千年,陶田證明當時涼山已經種稻。而這種營造稻田來種植水稻的技術則是來自成都平原或中原地區的漢族移民。
漢代是否就是涼山開始種稻開始的時代呢?不是。早在漢王朝將涼山納入版圖之前,涼山地區居住著一支民族,這支民族就是著名的邛人。邛人又叫邛都夷,安寧河谷是他們的家鄉,安寧河谷中的大石墓就是他們建造的墳塋。歷史文獻記載,邛人是“耕田,有邑聚”的民族,就是說邛人是從事稻作的定居民族。大石墓中就曾經發現過稻草的痕跡,特別是一件出土于西昌川興小花山大石墓的銅鐮,就是他們收割稻谷的工具。邛人生活在距今2700-2000年的春秋至西漢時期,他們是涼山早于漢代移民的種稻人。
邛人是不是涼山最早的種稻人呢?也不是。考古工作者在西昌大興鄉的橫欄山發現了一處新石器時代的遺址,經過發掘,在遺址上出土了大量石器和陶器,還發現了房屋建筑的遺跡。橫欄山遺址最重要的發現是通過浮選法發現了稻谷,浮選法是現古學常采用的一種科技考古方法,具體的過程是將古遺址地層或灰坑中的包含物進行標本取樣,然后將標本放入水中,利用水的浮力將較重的泥土和較輕的植物種子分離開來,然后通過顯微鏡對植物種子進行觀察,用這種方法可以發現當時的人們種植了哪些農作物。考古工作者正是這種方法發現橫欄山人已經種植水稻。經過采用碳14測試年代的科學方法,橫欄山遺址的年代距今天已經有了4000年,因此4000年前的橫欄山人才是涼山最早的種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