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風杜蘇芮的路徑特征_臺風杜蘇芮的路徑特點
7月
西北太平洋進入臺風活躍期
初臺風“泰利”影響才結束
超強臺風“杜蘇芮”又來了
7月26日
中央氣象臺發布2023年
首個臺風紅色預警
超強臺風也引起了網友的廣泛關注
細心的網友發現
“杜蘇芮”在移動過程中
還連續拐出“直角彎”
一時間
#臺風杜蘇芮路徑拐了個直角#
登上了熱門話題
網友調侃道
“起猛了,看見臺風走階梯了”
不過,小編發現
縱觀歷年在西北太平洋生成的臺風
別說拐了個直角
有的臺風甚至能畫幅畫出來
那么
臺風路徑有何規律可循?
影響它的因素是什么呢?
今天
我們為您解密
為何有的臺風“不走尋常路”
什么是臺風路徑?
臺風路徑
指臺風系統從形成到消亡
整個過程中所走過的路
歷時幾天到十幾天不等
其行走路線飄忽不定
臺風路徑是多年平均
得出的典型路徑
反映了臺風移動的一般規律
但在歷史上
臺風從來沒有出現過
兩次完全相同的路徑
有些臺風甚至會出現
打轉、擺動、準靜止
甚至倒退等異常路徑
根據臺風的主要特點
可將西太平洋臺風的
基本路徑大致概括為
西移路徑、西北移路徑和轉向路徑
西移路徑是指
臺風經過菲律賓或巴林塘海峽、
巴士海峽進入南海
西行到海南島或越南登陸
西北移路徑是指
臺風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
在臺灣省登陸后穿過臺灣海峽
在福建省登陸
這種路徑也叫登陸路徑
大部分情況下
到達福建省的臺風
都是“二手”臺風
但此次
臺風“杜蘇芮”或將正面“襲擊”福建
轉向路徑是指
臺風從菲律賓以東的
海面向西北移動
在25°N附近轉向東北方
向日本方向移動
這條路徑對我國影響較小
影響臺風路徑的三種因素
影響臺風路徑的因素比較復雜
主要存在三種情況
大氣環流影響
大氣環流對臺風路徑的改變起著重要作用
東亞地區夏季的大氣環流系統
主要有副熱帶高壓和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
我國東部沿海地區位于副熱帶氣候帶
它會使臺風向北移動
同時,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西側
也有一股在熱帶地區形成的東北季風
當到達我國沿海地區的臺風
發現沖不破副熱帶高壓
就會導致臺風路徑偏移
地形因素
我國東部地區地形多山脈和丘陵
當臺風遇見這些山脈時
就會產生山脈阻擋效應
臺風無法穿過
也會改變移動方向
海洋條件
海洋條件就是海洋的表面溫度
當臺風逼近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時
會先遇見海洋溫度較低的海洋區域
海洋溫度是臺風形成的重要條件
較低的海洋溫度會使臺風的能量減弱
導致降雨和風力減小
臺風就會改變方向
選擇更加有利的海洋環境
可見
臺風的路徑并不是完全可以預測的
它充滿了偶然性和不確定性
為了全力防范應對可能發生的暴雨洪水
水利部滾動安排部署
第5號臺風“杜蘇芮”暴雨洪水防御工作
向涉及省份發出“一省一單”
逐省列出臺風暴雨影響區內水庫、
在建水利工程和中小河流、
山洪災害風險區域清單
精準靶向預警
指導督促地方有針對性地
做好各項防御工作
在水利系統做好防御工作的同時
小編也提醒大家
及時關注臺風路徑
注意出行安全
中國水事綜合中國氣象、天氣網等綜合整理。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審核丨陳銳
監制丨樊弋滋
責編丨鄧婉穎
校對丨王子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