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南裕固族自治縣郵編—肅南裕固族郵政編碼
甘肅,簡稱“甘”或“隴”,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蘭州市。位于中國西北地區,東通陜西,西達新疆,南瞰四川、青海,北扼寧夏、內蒙古,西北端與蒙古接壤。介于北緯32°11′—42°57′,東經92°13′—108°46′之間,總面積42.58萬平方千米。
甘肅地形呈狹長狀,地貌復雜多樣,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四周為群山峻嶺所環抱,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甘肅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匯地帶,氣候類型從南向北包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和高原山地氣候四大類型。
截至2019年末,甘肅省下轄12個地級市、2個自治州、17個市轄區、5個縣級市、57個縣、7個自治縣
蘭州:
蘭州,簡稱“蘭”或“皋”,古稱金城,是甘肅省省會,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西北地區重要的工業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城市 。
蘭州地處中國西北地區、甘肅省中部,位于中國大陸陸域版圖的幾何中心,是中國大西北鐵路、公路、航空的綜合交通樞紐,中國人民解放軍西部戰區陸軍機關駐地,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西部重要的區域商貿中心和現代物流基地,享有“絲路重鎮”、“黃河明珠”、“西部夏宮”、“水車之都”、“瓜果名城”等美譽。
蘭州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早在5000年前人類就在這里繁衍生息;西漢設立縣治,取“金城湯池”之意而稱金城;隋初改置蘭州總管府,始稱蘭州;自漢至唐、宋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出現了絲綢西去、天馬東來的盛況,蘭州逐漸成為絲綢之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鎮,聯系西域少數民族的重要都會和紐帶,是黃河文化、絲路文化、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的重要交匯地。
2012年8月28日,國務院批復設立西北地區第一個、中國第五個國家級新區——蘭州新區。文件中明確提出,要把建設蘭州新區作為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舉措,并于2020年將蘭州發展為西北地區現代化大都市。
地級市行政區:蘭州市
面積:13085.6平方公里
人口:1.31萬平方千米
車牌號代碼:甘A
郵政編碼:730000
下轄行政區:城關區、七里河區、西固區、安寧區、紅古區、永登縣、榆中縣、皋蘭縣。
嘉峪關:
嘉峪關,是甘肅省地級市,甘肅省政府批復確定的甘肅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段重要節點城市、甘肅省域次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冶金和先進制造業基地 。截至2018年,全市下轄8個街道、3個鎮,總面積2935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70.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5.2萬人,城鎮人口23.6萬人,城鎮化率93.65%。
嘉峪關地處中國西北地區、甘肅西北部、河西走廊中部,東臨河西重鎮酒泉市肅州區,東南距省會蘭州直線距離650千米;西北連石油城酒泉玉門市,西北至新疆哈密650千米;南倚祁連山與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接壤;北枕黑山與酒泉市金塔縣相連接,中部為酒泉綠洲西緣,是中國四個不設市轄區的地級市之一。
嘉峪關是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沖,也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因1958年國家“一五”計劃重點項目“酒泉鋼鐵公司”的建設而興起的一座新興的工業旅游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素有“天下第一雄關”、“邊陲鎖鑰”之稱,又因是西北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酒泉鋼鐵(集團)公司所在地,故又被稱為“戈壁鋼城”。
2016年11月,嘉峪關市被國家旅游局評為第二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2017年8月,嘉峪關市與北京市西城區舉行友好區市協議簽約儀式,雙方正式締結為友好區市。 [5] 2017年11月,獲評全國文明城市。2018年11月,入選中國城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
2020年6月,經中央依法治國委入選為第一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地區和項目名單。
地級市行政區:嘉峪關市
面積:2935平方千米
人口:25.2萬
車牌號代碼:甘B
郵政編碼:735100
下轄行政區:嘉峪關市成立雄關區、長城區、鏡鐵區3個管理區
金昌:
金昌,甘肅省轄地級市,地處河西走廊中段,為古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城市和河西走廊主要城市之一。轄金川區、永昌縣,總面積9593平方公里,2017年常住人口46.86萬人。
金昌緣礦興企、因企設市,因盛產鎳被譽為“祖國的鎳都”。2011年,取得“國家衛生城市”稱號,2014年1月,國家城鄉建設部命名為“國家園林城市”。2015年,成為全國文明城市。 同時,金昌還是第一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地級市行政區:金昌市
面積:9593平方公里
人口:46.86萬
車牌號代碼:甘C
郵政編碼:737100
下轄行政區:金川區、永昌縣。
白銀:
白銀,甘肅省地級市。位于甘肅省中部,地處黃土高原和騰格里沙漠過渡地帶,境內絕大部是山區,山地與寬谷平原并存;為中溫帶半干旱區向干旱區的過渡地帶。全市總面積21158.7平方千米,下轄2區、3縣;截至2018年末,白銀市常住人口173.4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49萬人。
白銀市地處黃河上游、甘肅中部,位于古絲綢之路與黃河的交匯地帶,北連大漠,南依青藏,東接中原,西通西域,距省會蘭州69千米,距中川機場直線距離46千米,是連接亞大陸橋的戰略通道、通向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交通走廊和能源物流通道。白銀境內有伏羲、女媧的傳說,有大禹治水的遺跡,有原始文明的彩陶和石器,有見證各民族紛爭和交融的長城,有絲綢之路的渡口,有紅軍長征勝利會師的圣地。
地級市行政區:白銀市
面積:21158.7平方千米
人口:173.42萬
車牌號代碼:甘D
郵政編碼:730900
下轄行政區:白銀區、平川區、會寧縣、靖遠縣、景泰縣。
天水市:
天水,甘肅省下轄地級市,位于甘肅省東南部,毗鄰關中平原,是關中平原城市群重要節點城市、關中——天水經濟區次核心城市。 天水曾名上邽、成紀、秦州,據傳是伏羲和女媧誕生地,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素有“羲皇故里”之稱。
天水市下轄2區5縣,總面積1.4325萬平方千米,總人口382.9萬,其中常住人口335.49萬(2018年)。
天水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1000-2100米之間,氣候屬溫帶季風氣候。 天水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中國優秀旅游城市 、中國老工業基地之一,擁有國家級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4個,國家級企業重點實驗室1家,省級企業重點實驗室6家。
天水歷史悠久,是秦人、秦早期文化的發祥地,有3000多年的文字記載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公元前688年秦國在此設立了邽縣和冀縣,是中國歷史上建城設縣最早的地方。境內有國家和省、市級重點保護文物169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麥積山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陳列館”。
地級市行政區:天水市
面積:14325平方千米
人口:382.9萬
車牌號代碼:甘E
郵政編碼:741000
下轄行政區:秦州區、麥積區、甘谷縣、武山縣、秦安縣、清水縣、張家川回族自治縣。
武威:
武威,簡稱“雍涼”、“涼”、“雍”,古稱涼州、雍州、姑臧,是甘肅省轄地級市、區域中心城市,甘肅省人民政府批復確定的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段重要節點城市、河西走廊中心城市。截至2019年,轄1個區、2個縣、1個自治縣,總面積3.23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2.5萬人,城鎮人口79.05萬人,聚居著漢、藏、回、蒙等45個民族。
武威地處中國西北地區,甘肅省中部,河西走廊東端,東接蘭州、南靠西寧、北臨銀川和內蒙古、西通新疆,是國務院命名的對外開放城市,甘肅省確定的區域中心城市。武威因地處古絲綢之路要沖,境內名勝古跡眾多,雪域高原、綠洲風光和大漠戈壁等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交相輝映,先后被命名為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和中國葡萄酒城。
武威歷史悠久,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戎、崔、月氏、烏孫等北方民族聚族而居。自漢武帝派驃騎將軍霍去病遠征河西,擊敗匈奴,為彰顯大漢帝國的“武功軍威”,命名武威,已有近2200多年的歷史。因其曾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驛站和商埠、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融匯傳播之地,歷代王朝都曾在武威設郡置府,武威素有“夢幻涼州”、“西北首府,涼國故地”和“天下要沖,國家藩衛”的美稱。
地級市行政區:武威市
面積:33238平方公里
人口:182.53萬
車牌號代碼:甘H
郵政編碼:733000
下轄行政區:涼州區、民勤縣、古浪縣、天祝藏族自治縣
張掖:
張掖,以“張國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甘肅省地級市。位于中國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古稱“甘州”,即甘肅省名“甘”字由來地。張掖市面積40874平方千米,人口131萬。轄甘州區、臨澤縣、高臺縣、山丹縣、民樂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六個縣區。截至2017年末,常住人口122.93萬人。有漢、回、藏、裕固等38個民族,其中裕固族是中國唯一集中居住在張掖的一個少數民族。
張掖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古絲綢之路重鎮,是新亞歐大陸橋的要道,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貫穿全境,是甘肅省商品糧基地,自古有金張掖、銀武威”美譽。張掖擁有亞洲最大的軍馬場,國務院批準建設的國家級濕地保護區,以及被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觀的張掖國家地質公園。
張掖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人文景觀,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金張掖之美譽,古人有詩曰不望祁連山頂雪,錯把張掖當江南。市內有大佛寺、木塔寺、土塔寺、西來寺、馬蹄寺、鎮遠樓、山西會館、民勤會館、黑水國遺址等名勝古跡。
地級市行政區:張掖市
面積:40874平方千米
人口:131萬
車牌號代碼:甘G
郵政編碼:734000
下轄行政區:甘州區、山丹縣、民樂縣、臨澤縣、高臺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平涼:
平涼,甘肅省地級市。位于甘肅省東部,六盤山東麓,涇河上游,為陜甘寧交匯幾何中心“金三角”,橫跨隴山(關山),東鄰陜西咸陽,西連甘肅定西、白銀,南接陜西寶雞和甘肅天水,北與寧夏固原、甘肅慶陽毗鄰,是關中平原城市群重要節點城市。
平涼是中國西北地區重要的畜牧業基地和皮毛集散地,甘肅省主要農林產品生產基地和畜牧業。
平涼素有“隴上旱碼頭”之稱,是古“絲綢之路”必經重鎮,史稱“西出長安第一城”。平涼自古為屏障三秦、控馭五原的重鎮,是“兵家必爭之地”和隴東傳統的商品集散地,中原通往西域和古絲綢之路北線東端的交通和軍事要沖,不僅是西北地區的公路樞紐,而且是歐亞大陸橋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轉站。
2018年12月7日,2018魅力中國城十大魅力榜單發布,平涼榮獲“年度魅力文旅扶貧城市”。
2019年10月23日,被確定為“第三批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
地級市行政區:平涼市
面積:1.1萬平方千米
人口:212.53萬
車牌號代碼:甘L
郵政編碼:744000
下轄行政區:崆峒區、涇川縣、靈臺縣、崇信縣、華亭市、莊浪縣、靜寧縣。
酒泉:
酒泉市,是甘肅省地級市。酒泉市地處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的阿爾金山、祁連山與馬鬃山之間,北緯38°09′~42°48′,東經92°20′~100°20′之間, 自古是中原、東北通往新疆和西域的交通要塞, 北部除少部分與蒙古接壤外, 大部與內蒙古阿拉善盟相接, 西達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界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自治州和海北藏族自治州,東鄰張掖市,總面積19.2萬平方公里,占甘肅省面積的42%。
酒泉為漢代河西四郡之一,絲綢之路的重鎮。地勢南高北低,自西南向東北傾斜,自東而西有祁連主峰、討賴山、大雪山、野馬山、阿爾金山、黨河南山、賽什騰山,屬大陸性干旱氣候。
酒泉市轄1個市轄區,2個市,4個縣。2019年,全市常住人口113.22萬人,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18.2億元,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54729元。境內有莫高窟、安西鎖陽城、酒泉公園、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等旅游景點。
酒泉因“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是敦煌藝術的故鄉、現代航天的搖籃、新中國石油工業和核工業的發祥地,也是國家風電基地、百光電基地 、新能源裝備制造業生產基地、全國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 、礦產品采選冶煉基地、商品糧棉基地、瓜果蔬菜基地,為甘肅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先后榮獲影響世界的中國文化旅游名城、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旅游目的地 等榮譽稱號。 2019年12月,國家民委命名酒泉市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
地級市行政區:酒泉市
面積:19.2萬平方公里
人口:113.22萬
車牌號代碼:甘F
郵政編碼:735000
下轄行政區:肅州區、玉門市、敦煌市、金塔縣、瓜州縣、肅北縣、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
慶陽:
慶陽市,甘肅省轄地級市,習稱“隴東”,位于甘肅省最東部,陜西、甘肅、寧夏三省區的交匯處,東接陜西省延安市,南與甘肅省涇川縣及陜西長武、彬縣、旬邑縣相連,北鄰陜西省榆林市及寧夏吳忠市,西與寧夏固原市接壤。慶陽市總面積27119平方公里,人口226.66萬人(2018年末),下轄1個區、7個縣,市人民政府駐西峰區。2018年,慶陽市地區生產總值達708.15億元。
慶陽市是中華民族早期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環江翼龍”和“黃河古象”的故鄉,是中國“第一塊舊石器”的出土地,是中國中醫藥文化的發祥地,中醫鼻祖——岐伯的出生地。
慶陽市是原陜甘寧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甘肅唯一的革命老區,被譽為“永遠的紅區”。慶陽市市國家級隴東大型能源化工基地核心區,是長慶油田的發源地。
地級市行政區:慶陽市
面積:27119平方公里
人口:226.66萬
車牌號代碼:甘M
郵政編碼:745000
下轄行政區:西峰區、慶城縣、華池縣、寧縣、鎮原縣、合水縣、正寧縣、環縣
定西:
定西是甘肅省轄地級市,位于甘肅中部,通稱“隴中”;地處黃土高原和西秦嶺山地交匯區,地勢起伏較大,山脈縱橫,形態各異;其氣候類型屬南溫帶半濕潤-中溫帶半干旱區,大陸性季風氣候明顯;全市總面積20330平方千米,下轄1區、6縣;2019年常住人口282.58萬人。
定西是全國避暑旅游觀測點城市,市內旅游景區和參觀游覽點達到60多處,國家4A級景區渭河源、貴清山、遮陽山,狼渡濕地草原、洮河旅游長廊都是避暑休閑的去處。 定西不僅孕育了李氏文化,同時也是馬家窯、齊家、寺洼、辛店等史前文化交匯地和全國重要的書畫作品集散地,境內保存著以馬家窯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為代表的多處人文歷史遺跡,以紅軍長征通渭“榜羅會議”、岷縣“岷州會議”為代表的紅色旅游景點。
2018年,定西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56.26億元,同比增長6.3%。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12656元,同比增長5.7%。2019年2月2日,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市級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
地級市行政區:定西市
面積:20330平方千米
人口:282.58萬
車牌號代碼:甘J
郵政編碼:743000
下轄行政區:安定區、通渭縣、隴西縣、渭源縣、臨洮縣、漳縣、岷縣。
隴南:
隴南,甘肅省下轄地級行政區(市),位于甘肅省東南端,東接陜西省,南通四川省,扼陜甘川三省要沖,是連接蘭白、對接成渝、銜接關天三大經濟區的戰略通道,西北—西南重要的交通樞紐聯結地,素有“秦隴鎖鑰,巴蜀咽喉”之稱。[5] 下轄武都區、康縣、文縣、成縣、徽縣、兩當縣、西和縣、禮縣、宕昌縣1區8縣,幅員面積2.79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64.31萬人(2019年)。
隴南地處秦巴山區、黃土高原、青藏高原的交匯區域,形成了高山峻嶺與峽谷盆地相間的復雜地形。氣候屬北亞熱帶向暖溫帶的過渡帶,垂直分布明顯,是甘肅省僅有的長江流域和亞熱帶氣候地區。隴南地貌俊秀,氣候宜人,自然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41.87%(2017年),素有“隴上江南”之稱。境內有水杉、紅豆杉、岷江柏木、秦嶺冷杉等國家保護植物和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紅腹錦雞等20多種珍稀動物,擁有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7個省級自然保護區、 4個國家森林公園、2個國家濕地公園和大熊貓國家公園甘肅園區。
隴南歷史悠久,是秦王朝、秦族、秦文化的發祥地,秦第一陵園——秦西垂陵園位于禮縣大堡子山; 隴南也是中國古代西部民族氐人和羌人活動的核心地區,東晉、南北朝時期氐人在隴南境內前后建立了五個地方政權, 作為白馬氐族后裔的文縣白馬人被譽為“東亞最古老的部族”。此外,隴南還是中國主要中藥材和油橄欖產地之一,素有“千年藥鄉”、“天然藥庫”和“中國油橄欖之鄉”之稱。
地級市行政區:隴南市
面積:2.79萬平方公里
人口:288.16萬
車牌號代碼:甘K
郵政編碼:742500
下轄行政區:武都區、成縣、文縣、宕昌縣、康縣、西和縣、禮縣、徽縣、兩當縣。
臨夏回族自治州:
臨夏回族自治州位于黃河上游、甘肅省中部西南面,是全國兩個回族自治州和甘肅兩個民族自治州之一,成立于1956年11月,總面積8169平方公里,轄1市7縣、124個鄉鎮、7個街道辦、1116個行政村、82個社區,戶籍人口242.2萬人、常住人口207.14萬人。州內有回、漢、東鄉、保安、撒拉等42個民族,東鄉族和保安族是以臨夏為主要聚居區的甘肅特有少數民族。
臨夏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早在5000多年以前就有先民居住,是我國新石器文化最集中、考古發掘最多的地區之一。馬家窯文化、半山文化、齊家文化等文化遺址星羅棋布,因國家博物館珍藏的“彩陶王”出土于臨夏,被譽為“中國彩陶之鄉”。
臨夏是古絲綢之路南道要沖、唐蕃古道重鎮、茶馬互市中心,是文成公主進藏的途經之地,素有“西部旱碼頭”、“東有溫州、西有河州”的美譽。臨夏緊靠蘭州、毗鄰藏區,是內地連接藏區的重要經濟通道,目前在西藏、青海、四川等藏區經商務工的臨夏籍人員達30多萬人,成為藏區與內地貿易的主要承擔者,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地級市行政區:臨夏回族自治州
面積:8169平方千米
人口:241.9萬
車牌號代碼:甘N
郵政編碼:731100
下轄行政區:臨夏市、臨夏縣、永靖縣、廣河縣、和政縣、康樂縣、東鄉族自治縣、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
甘南藏族自治州:
甘南藏族自治州隸屬于甘肅省,是甘肅省轄自治州,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渡的甘、青、川三省結合部。全州分為三個自然類型區,南部為岷迭山區,氣候溫和,是全國“六大綠色寶庫”之一;東部為丘陵山地,農牧兼營;西北部為廣闊的草甸草原,是全國的“五大牧區”之一。自治州轄夏河、碌曲、瑪曲、迭部、舟曲、臨潭、卓尼七縣及合作市,共有99個鄉鎮(街道辦)、664個行政村,國土總面積4.5萬平方公里,總人口73.07萬,其中藏族占總人口的54.2%。
境內有尕海——則岔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蓮花山和冶力關國家森林公園,以及桑科草原、黃河首曲、大峪溝等幾十處優美的自然景區;有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的夏河拉卜楞寺、卓尼禪定寺和碌曲郎木寺等121座藏傳佛教寺院;有紅軍長征經歷的天險臘子口、俄界會議遺址等十多處革命歷史遺跡;有香浪節、曬佛節、采花節、花兒會等幾十種民俗節慶活動,被譽為“中國的小西藏,甘肅的后花園”。
地級市行政區:甘南藏族自治州
面積:38521平方千米
人口:74.23萬
車牌號代碼:甘P
郵政編碼:747000
下轄行政區:合作市、夏河縣、碌曲縣、瑪曲縣、迭部縣、舟曲縣、臨潭縣、卓尼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