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十月一號氣溫—2020年10月1日氣溫多少度
來源:中央廚房-藍藍天工作室
中國氣象局2月9日發布《中國氣候公報(2020年)》。這份由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完成的年度氣候報告,全面分析了2020年中國氣候基本概況、氣候系統監測狀況、主要氣象災害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綜合評估了氣候對行業、環境、人體健康等方面的影響。
《公報》指出,2020年,我國氣溫偏高,降水偏多,氣候年景偏差。長江流域出現了1998年以來最嚴重汛情,暴雨洪澇災害重;氣象干旱總體偏輕,但區域性、階段性特征明顯,華南秋冬季干旱較重;高溫出現時間早、南方高溫持續時間長;登陸臺風偏少,但登陸地點和影響時間集中;冷空氣影響范圍廣、局地降溫幅度大。與近10年平均值相比,氣象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偏多。
《公報》顯示,2020年全國年平均氣溫為10.25℃,比常年(1981—2010年)平均偏高0.7℃,全國年平均氣溫位居歷史前列,為1951年以來排在第8位的偏暖年份。其中,江西省、浙江省、廣東省、福建省的年平均氣溫,創1961年以來新高。5月1日至9日,我國中東部出現1961年以來最早高溫過程,較常年偏早49天。貴州、廣西、海南的30個縣(市、區)日最高氣溫達到或突破歷史最高紀錄。7月11日至9月3日,江南東南部、華南東部等地出現持續高溫天氣過程,持續時間為1961年以來歷史第二長。
上圖:1951—2020年全國平均氣溫歷年變化(單位:℃)。
《公報》顯示,2020年全國平均降水量為695毫米,比常年偏多10.3%,為1951年以來第4多。七大流域中,除珠江流域降水量較常年偏少5%外,松花江、淮河、長江、黃河、遼河和海河流域降水量均偏多,其中,松花江流域和長江流域降水量均為1961年以來最多。淮河流域降水量比常年偏多24%,黃河流域偏多16%,遼河流域和海河流域均偏多12%。
《公報》顯示,2020年,全國共出現37次區域性暴雨過程,暴雨日數比常年偏多24.1%,為1961年以來第二多(僅次于2016年)。長江流域發生1998年以來最嚴重汛情。夏季,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降水量均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多,淮河和太湖流域為歷史同期次多。受強降水過程影響,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甘肅等地暴雨洪澇災害較重。全國共有54個縣(市、區)連續降水量突破歷史極值,其中安徽黃山和黟縣連續降水量超過1000毫米。
上圖:1961—2020年全國暴雨日數歷年變化(單位:站日)。
《公報》指出,2020年,我國主要糧食作物生長期間氣候條件總體較為適宜,有利于農業生產;全國年降水資源總量為65926.5億立方米, 比常年偏多6163.3億立方米,為1961年以來第3多;受氣溫偏高影響,冬季北方采暖耗能較常年同期減少, 夏季降溫耗能較常年同期增多;氣候條件有利于植被生長,植被生長季全國平均植被指數為2000年以來歷史同期第2高。
“氣候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也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資源。認識氣候、適應氣候、利用氣候、保護氣候,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道路,已經成為廣泛的共識。受自然和人類活動的共同影響,地球氣候系統正在經歷以變暖為主要特征的全球氣候變化,并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顯著影響?!敝袊鴼庀缶志珠L莊國泰表示。
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在中國氣象局9日召開的2月新聞發布會上說,全球氣候變化導致全球很多地區極端天氣頻繁。觀測表明極端強降水事件和極端高溫事件在增加。2020年我國降水顯著偏多,這與全球氣候變暖有關。我國極端強降水事件頻次趨多、強度趨強的原因主要是:海洋在變暖,水汽源區的海水增暖會使海表蒸發的水汽量大幅提高、深對流發展,從而導致來自海洋的水汽平流輸送增強;大氣升溫后,大氣的持水能力增大,可為強降水形成提供物質條件,強降水事件易于發生。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未來極端高溫事件和極端強降水事件頻率還會增強,強度還會加大。怎么去應對?宋連春表示,一方面要減緩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走綠色低碳發展之路,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提高能效,對個人來講要做到低碳生活,堅持人和自然和諧發展。另一方面,要適應氣候變化所帶來的風險,要在全球氣候治理理念和行動下,在構建全球或地區氣候變化早期預警和防御系統上發揮積極作用。
宋連春認為,在適應氣候變化方面,具體來講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把適應氣候變化、防御氣候災害納入國家發展戰略。第二,要加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重要氣候現象的監測、預警及預測,提升天氣氣候災害綜合防范能力,切實提升國家及地方減災與應急管理能力,最大限度降低災害損失。第三,加強天氣氣候災害風險評估,建立面向未來的國家與區域層面的災害風險區劃,開展重大工程、城市規劃的氣候風險論證和可行性評估。第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防御氣候災害的重大工程。第五,提升全社會的整體防災意識與適應能力,促進全社會積極參與風險管理,有效減小社會及生態系統的脆弱性。
(中央廚房·藍藍天工作室 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