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慢性疼痛占總人口(慢性疼痛研究進展)
每年10月的第三個周一為“世界鎮痛日”。10月15日,在中日友好醫院舉行的世界鎮痛日發布會上,中國疼痛醫學奠基者、創始人、中國科學院院士韓濟生教授宣布,2023年“世界鎮痛日”主題聚焦“提高疼痛的綜合療護能力”,彰顯出疼痛綜合管理在全球的突出地位。
韓濟生院士指出,慢性疼痛病因眾多,機制復雜,涉及多個不同學科。慢性疼痛性疾病的診療需要醫院多個學科的密切協作,建立疼痛綜合管理體系。在這種多學科合作中,疼痛科應當擔負起核心作用,才能提升慢性疼痛的診療效果,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數據顯示,國內醫療機構中,有疼痛科設置的醫院占41.2%,有疼痛病房設置的醫療機構只有25.7%,與患者需求還存在很大差距。國家疼痛專業醫療質量控制中心主任、中日醫院疼痛科主任樊碧發教授介紹,作為疼痛綜合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慢性疼痛,尤其是難治性疼痛的診療中,疼痛學科需要發揮引領作用。據介紹,2022年全國醫療機構中,設置癌性疼痛多學科合作機制(MDT)的占比僅為37.8%,且主要集中在三級以上醫院,二級醫院開展癌性疼痛MDT治療的比例不足25%。樊碧發教授建議,加快落實疼痛綜合試點工作,建立醫院疼痛綜合管理機制,提升疼痛綜合管理能力,發揮試點醫院的輻射能力。
中日友好醫院院長周軍介紹,作為全國診療中心、疼痛綜合管理的試點單位,中日友好醫院已建立疼痛學科牽頭的“疼痛科+”疼痛綜合管理模式,聯合皮膚、腫瘤等多個學科,可為各種慢性疼痛患者提供完善的綜合治療。下一步,醫院將充分利用國家遠程醫療與互聯網醫學中心及多學科合作機制,進一步發揮學科的輻射作用,推動慢性疼痛的多學科協作機制和管理模式。
新京報記者 張秀蘭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