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沖突與圣經的關系—巴以沖突圣經時代
現在巴以沖突處于失控局面,很多人也介紹了沖突原因和背景,但是總是不簡潔明了,我給大家介紹一下。說巴以沖突,離不開《圣經》,拋開《圣經》永遠不會把巴以沖突的背景能夠理解的清楚,因為答案就在圣經里。就像講炎黃子孫怎么回事,你不把炎帝和黃帝的矛盾說清楚,這事就整不明白。簡單說就是亞伯拉罕生了兩個兒子,一個是妻子所生的以色列人祖先,一個是小妾所生的阿拉伯人祖先,其實都是一家人,這要從遙遠的造物主說起。
為了懲罰萬物,發動了史無前例的洪水,并選擇了他鐘意的生存者,那就是諾亞。
諾亞方舟
大洪水之后諾亞活了下來,諾亞的兒子閃又生了自己的兒子亞伯拉罕,對,就是亞伯拉罕。他住在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有一天得到神諭,上帝告訴亞伯拉罕,要離開自己的故鄉美索不達米亞,帶著族人,遠赴迦南,地點就是就是現在的巴勒斯坦,在那里開始新生活,所以最開始他們被稱為希伯來人,意思是來自大河彼岸的人,所以亞伯拉罕被看作是猶太人的祖先,就像是咱們認為炎黃是中華民族的祖先一樣。
亞伯拉罕
亞伯拉罕攜妻到達,在此生產并繁衍,由于他的妻子因為不能未能生育,所以娶了妻子的侍女為妾,生下了庶長子以實瑪利,對,就是被認為阿拉伯人的祖先,
結果一切都是天命,亞伯拉罕的老婆后來又能生育了,在亞伯拉罕100歲的時候生下來嫡幼子以撒,對,以色列人的祖先。但是這是嫡子。以撒又生了兒子雅各,他就叫以色列。
這個雅各不簡單,生了12個兒子,其中有個小兒子叫約瑟夫,擅長解夢,對,就是周公那個角色。他有一天睡醒后,和別人說他夢見和他11個哥哥在收割麥子,收麥子就收麥子吧,但是他說哥哥們的麥捆都圍繞著他的麥捆圍成一圈,他成了中心,并拜倒向他的麥捆,所以他說:我的哥哥們皆會向我臣服。
雅各一家人
你看,這就惹大事了。他的好哥哥結果一聯手把他給賣到了埃及做奴隸,不過因為約瑟夫有特長,結果表現了幾次,深得埃及國王的喜愛,還把他封為宰相。
后來巴勒斯擔地區還是不斷打仗,約瑟夫的父親就是雅各,他領著當年賣他的11個哥哥逃亡埃及,投靠約瑟夫,自此約瑟夫的解夢成真。約瑟夫也很寬宏大量,接納了父親和哥哥們,他們在埃及生存多年,繁衍后代,這些后代就是第一批以色列人,以色列的意思就是與上帝作斗爭的人。
但是以色列人很有頭腦,到哪哪行,很快在埃及生根發芽,勢力越來越大,最終因為嫉妒和怕受到威脅,把這些人廢為奴隸。有奴隸,就有反抗,結果有了出埃及記。摩西誕生了,學法律和歷史的人都知道,在西奈山上留下摩西十誡,作為被視為西方社會最重要的法律淵源,基督徒沒有任何人不熟知的,甚至被認為現在西方社會的法律,政治,價值觀都來源于此。摩西立志帶領以色列人返回故鄉。
摩西出埃及
直到公元前1300年左右以色列人回到故鄉,建立了以色列王國,他們最出色的2位國王分別是大衛和所羅門,在位期間發展貿易、用武力維持統治,以色列發展到鼎盛時期,并定都耶路撒冷,被確立為猶太人的神圣之地。
耶路撒冷
以上為圣經的記載,也有部分史實。拋開不說簡單說就是,
公元前2000多年前,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有共同的祖先——閃米特族人,主要有兩支,閃族中西北地區的一支,自稱為迦南人,古希臘人稱他們為腓尼基人,他們一直就定居于巴勒斯坦地區的沿海和平原,并于公元前1000多年前在沿海地區建立了國家。
隨著時間的推移,閃米特族人的北部分支,被稱為希伯來人,被稱為猶太人,隨著變遷,慢慢也來到這個地區定居,并于公元前1000多年前建立了希伯來王國。
因為巴勒斯坦地區的地理位置和物草豐盛,適合宜居,再加上扼制交通要道,后來亞述帝國、巴比倫王國、波斯帝國等外族陸續侵占,從歷史這里就沒有一刻消停過,除了打仗沒別的事。直到公元前100多年,羅馬帝國又來了,這回更厲害,把猶太人都趕出了該地區,到了公元700多年,的阿拉伯帝國統治了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不斷移民至此一直到現在,此后的幾千年間,阿拉伯人就居住于此。猶太人一直處于流亡中。
看到這大家就明白了,這巴勒斯坦曾經是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共同先祖諾亞和孫子亞伯拉罕的故鄉,而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又先后生存于此,但是猶太人幾千年前被趕出了這片土地,早就不是巴勒斯坦的主體民族了,但他們還是將耶路撒冷是他們的圣地,而阿拉伯人則在此生活了幾千年直至現在,是事實上的主人,阿拉伯人也視耶路撒冷為圣地。
耶路撒冷哭墻
不過,作為多災多難世代漂泊的猶太人來說,最大的夢想就是復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作為戰勝國,巴勒斯坦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英國將其分為兩部分:即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稱外約旦,即今約旦王國,西部仍稱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于猶太人受到德國的迫害,近600萬猶太人慘死集中營,慘遭種族滅絕。二戰結束之后,正當猶太人以為迎來了解放時,哪曾想,歐洲各國又在1944年-1948年爆發了瘋狂的“反猶浪潮”。
猶太人這個民族很神奇,由于獨特的文化和傳統,比如宗教習俗、飲食習慣、儀式等,和世界各地的主流文化都格格不入,幾乎從古至今走到哪都被視為“異教徒”而遭到排擠。
為了讓讀者更加明白,有必要再介紹一下猶太教、和教,三個宗教有同一個起源,那就是都原生于中東地區,首先是最早形成文化體系的猶太人,他們將中東的歷史傳說加入民族思想提純后產生民族宗教,即猶太教,猶太教是排外的宗教,只在族內傳教,不向族外傳教。后來在猶太教內部分化出來,將新興的思想加入了原始的猶太教思想里面,進行了修正,那么《舊約》成為猶太教與共同的思想記錄,而《新約》作為的獨立改良與猶太教形成區別。
再后來,與猶太人有相同祖先的阿拉伯人文化興起,就在猶太教和的基礎上,經過再次改良形成了教,三個教派在族源上是一致的,都相信同樣的上帝,不過對上帝的認知都按照自己的思想進行了改良。由此,他們被統稱為天啟宗教,即三者都給予亞伯拉罕崇高地位。
自此,在歐洲反猶浪潮下,命運坎坷的猶太人在歐洲也無法立足,復國思想再次加劇。
在猶太人紛紛涌入巴勒斯坦的過程中,還是因為文化,宗教,政治原因,猶太人與當地的阿拉伯人發生了多次。而此時英國由于全球戰略問題,將巴勒斯坦交給了聯合國管理。
二戰后,美英法重新制定世界秩序,思考半天,都實在不想留下一個和平穩定的中東地區,所以就想了一個歪點子,那就是以民主正義的幌子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復國,表面為了緩解2個民族的糾紛,在美國的操縱之下,1947年11月,聯合國通過了第181號巴勒斯坦分治決議,決議規定:在2.7萬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領土上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耶路撒冷國際化。
在這份文件支持下,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宣告成立。
按照該文件,該地區的阿拉伯人數占了該地區總人口的70%,得到的土地卻只占43%,并且多為貧瘠的不毛之地;而只占該地區人口的30%的猶太人,則占據著57%的肥沃土地。試想巴勒斯坦怎么會善罷甘休呢?巴勒斯坦人認為,阿拉伯人早已在此生活了近千年之久,這里本就是阿拉伯人的故土,為何在美國主導下要將大片肥沃土地交給外來的猶太人呢?所以,這項決議遭到了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強烈反對,因此,巴勒斯坦國遲遲未能誕生。
而猶太人思想邏輯卻認為,這一地區幾千年前就是自己祖先所生活的地方,現在他們回歸故土,又有什么不對呢?
兩國之間的矛盾便開始產生,“中東桶”的雛形也正逐漸展現在世人眼前,于是1948年,巴勒斯坦聯合該地區其他阿拉伯國家組成阿拉伯聯盟,共同向以色列發難,至此中東地區再無寧日可言。
因篇幅原因,下一篇文章我再詳細敘述巴以歷年的戰爭情況及原因,以上敘述有不對之處,大家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