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日本大地震,2021年2月13日本地震
(觀察者網訊)
據共同社20日報道,日本財務省當天公布的8月貿易統計初值顯示,包括水產品在內的食品對華出口為141.86億日元(約合7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同期減少41.2%,這是2011年11月東日本大地震導致出口銳減以來的最大降幅。
報道稱,財務省認為,有關數據是受到東京電力公司排放福島核電站核污水入海后,中國自8月24日起全面暫停進口日本水產品的影響,創下近12年來最大跌幅。日本《朝日新聞》稱,中方措施的影響已經開始顯現。《讀賣新聞》則認為,其影響今后有可能會進一步擴大。
另外,8月日本出口額同比下降0.8%至7.9943萬億日元,連續2個月同比下降;進口額同比下降17.8%至8.9248萬億日元,連續五個月下降。日本對全球貿易已連續兩個月呈現逆差,從區域來看,對美國及歐盟的出口繼續同比增加,對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出口繼續同比減少。
財務省表示,由于海外需求下降,以及礦物性燃料、半導體制造設備、有機化合物等出口減少,日本出口表現低迷,雖然在汽車方面大幅增長,但未能抵銷半導體制造裝置等的下滑缺口。日本進口總額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則是國際能源價格下跌,導致煤炭、液化天然氣(LNG)、原油等進口額下降。
2023年8月27日,北京,日本餐館內看到“暫停銷售所有從日本進口的魚類產品”的告示牌。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日本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經濟學家大柴千智說:“8月份的數據揭示了影響日中貿易的政治因素。”《日經亞洲》稱,他指的是中國全面暫停進口日本水產品,以及日本7月23日起正式實施的尖端半導體出口管制措施。
《日經亞洲》提到,對華出口約占日本出口總量的 20%。根據日本水產廳的數據,中國是日本2022年海產品出口的最大單一市場,出口額為871億日元,最受歡迎的產品包括扇貝、金槍魚、海膽、鯛魚和海參等。
關于半導體管制,《日本經濟新聞》分析認為,中國最終將能夠自行生產先進半導體制造設備。日本大和總研經濟學家岸川和馬稱,日本半導體設備制造商有必要在其他地方填補在中國市場失去的需求,“這些公司可能已經在努力開拓銷售渠道,但現在只完成了一半”。
日本不負責任排放核污染水,也連累了自己的旅游業。據《朝日新聞》20日報道,盡管今年8月,日本進入中國恢復出境團隊游第三批名單,但未能因此提振外國游客數量。
日本國家旅游局20日公布的估算數據顯示,8月的訪日外國游客總數為215.69萬人,恢復到了2019年同期的85.6%。其中中國游客只有36.41萬人,雖然環比增長6.6%,但僅為2019年同期水平的36.4%。其他外國游客的數量則比2019年8月增長18%。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