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系和中俄關系辯論-中美關系和中俄關系辯論賽
近期,中美在科技上的制裁與反制裁備受關注。然而作為世界格局中的兩個超級大國,中美之間的關系絕非簡單的科技掣肘,在臺灣回歸、亞太局勢等核心問題上也存在需要調和的部分。
在美國已經習慣利用行政與軍事力量為自己謀略的當下,很多人因美國可能發起的軍事打擊憂心忡忡。
美國相關專家曾在采訪中表示,如果中美開戰,很可能對世界造成毀滅性的打擊,中國也多次在公開場合表態:中美對抗與沖突中不存在贏家,世界也沒辦法承受,中美之間是否終將爆發熱戰?我們又會做出哪些準備?
雖然在對華關系方面,隨著時代變化,美國政府和社會一直存在激烈的爭論和分歧,但有一點始終不曾改變,即使中國已經多次強調是絕對的紅線,美國仍是臺灣回歸中國的嚴重阻力,臺灣部分黨派一直懷有“”的念頭,就是因為有美國暗中提升底氣。
在今年9月,民黨候選人侯友誼還進行訪美,甚至在美國表示臺灣將對方視為堅定地盟友。美方也在某些場合表示:如果中國武力,美國絕對不會“坐視不管”,企圖用這種威脅干涉別國內政。
除了軍事手段外,美國還嘗試從教育入手,搞歷史虛無主義,降低臺灣新一代的民族歸屬感與認同感,手段相當惡劣。
而中美在地區問題上的博弈遠不止于此。事件、菲律賓南海爭端,都有美國在后撐腰,在當年朝鮮戰爭中中國成功讓美方吃癟后,甚至遭到了美國長達幾十年的對華封鎖。
這些舉動美國由來已久。從馬歇爾計劃伊始,美國收獲西方社會認可后,就一直嘗試將手伸向遠方的亞洲,利用軍事力量與各國之間的中途彼此制約,再從中牟利,收取資源“保護費”。作為常年嘗到甜頭的美國,勢必不會輕易放棄這種操縱世界局勢的霸權力量。
但在俄烏沖突爆發,中國力量日益強大后,美國一方面想繼續維持自己的霸權地位,另一方面又希望對話,降低直接沖突帶來的利益損失,就在很多時候顯得心口不一,作為超級大國,中美兩方的進出口經濟高度相融,美國沒辦法真正“撕破臉皮”。
于是美國的制約,就表現在中俄關系、國臺交流中作梗上。再其次就是利用日韓等“小弟”,在中國東海黃海周邊進行大規模軍事演習,頻繁進行挑釁。
但中國在上絕對堅定,不斷增加臺海巡航與相關軍隊訓練強度,對膽敢靠近的外國勢力進行監控和驅趕,絕對保障領土完整和國家主權不受侵犯。這是不能對話的原則問題,屢屢讓美國碰壁。
想維系自身的地位,在各方都強調和平的當今社會,美國也絕不單單利用軍事力量威懾國家,為保障自己在科學技術領域的絕對領先,美國常常利用制裁與技術保護的策略,限制其他國家科技與經濟發展,確保自己的壟斷地位。
常言道“科學無國界”,但科學,科學家和技術有界。直接提高關稅、限制進出口的舉措讓許多國家沒有勇氣、也沒有能力對抗美國的單邊貿易行為,屈服在美國的制裁之下。但這一套用在中國身上,卻收效甚微。
中國一直以來都有充足的儲備與科技實力,也多次在國際場合對美國這種封鎖制裁提出批評,畢竟美國的行為最終會拉大貧富差距,造成世界范為內更嚴重的動蕩,與人類社會和諧發展相悖。
在光刻機領域的進步,電動產業的蓬勃發展,華為發布的5G手機,也無疑在實打實的方面向世界證明,美國的所謂“高科技圍堵”并非無法突破;美國在技術產品的壟斷和統治,也將逐漸被打破,誕生更多的經濟發展與交流機會。
而在美國搬出了一貫使用的制裁策略時,我們也用實際行動表達出了守護本國企業的決心,出臺相關法律,對做出不正當競爭的對華企業實施有力反擊,即使用不上法律上的回擊,中國企業在世界市場上的實際份額,也注定美國無法直接脫鉤。
在電動汽車領域,使用中國研發的電池和封裝技術,已經逐漸成為了一種潮流,而在傳統的科技強國德國,來自中國的4G、5G通訊設備也占領了近半的實際數量,可見中國科技企業在經濟領域舉足輕重的地位。
隨著越來越多國家選擇“站起來”,擁有國際話語權的群體將越來越多,二戰剛剛結束后只用考慮少數幾個國家的局面已經不復存在,而美國的很多策略和想法早已不符合時代潮流。即使在日本與韓國國內,民眾也出現越來越多對美國行為的抗議,世界格局勢必向多極化發展,這是美國難以扭轉的趨勢。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更清楚發展中國家可能面臨的困境以及需要的支持,不但攜手金磚國家發展經濟,促進一帶一路建設給沿線國家帶來實打實的經濟動力,還始終利用自己的影響力,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在國際上強調和平發展的重要性。
而在大國之間的交流中,中俄關系已經變成了一種相當有示范性的良好關系,在充分建立交流合作的同時,也并不結為同盟,遏制了地區的緊張局勢,即使面對美國,雖然認為交流暢通可能任重而道遠,中國依然始終接納交流,希望美國能付出應有的誠意。
頻頻受到口誅筆伐的霸權主義,則因合作共贏的理念贏得世界贊許,即使美國不斷爭奪主導權,打壓發展中國家,甚至發動戰爭,違逆歷史潮流的行為也注定會以失敗告終,在目前的發展格局下,中美之間如果爆發軍事沖突,帶來的損失遠遠大于可能收獲的利益。
即使美國的打壓與制裁策略屢屢受挫,戰爭也不應該是世界局勢復雜的當下要考慮的舉措,但如果曾嘗到甜頭的美國真采用武力威脅,中國也必然不會坐視不理,國際媒體強調戰爭的危害,更多也是在警示激進的美國,真正的熱戰百害而無一利。
新的國際秩序與準則,需要更多國家攜起手來共同商討,作為既得利益者的美國,也會在這樣的歷史進程中喪失掉一部分本就不該擁有的霸權。
如何應對美國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有的軍事冒險舉動,仍是我們必須考慮的重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