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和干涸的區別,干旱是什么?
前言
湖泊不僅是地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球生態循環不可或缺的部分。濕地具有凈化水質、調節氣候、穩定生態的作用,濕地也被譽為“地球之腎”,其變化對全球氣候環境有著直接影響。 近些年來由于人類的活動,一些湖泊面積急劇萎縮甚至干枯,加劇了環境惡化 。由于內蒙古的特殊地理環境,大部分地區都屬于干旱半干旱區,湖泊生態系統的脆弱性較全國尤為突出,這里也是全國最薄弱的生態環節,我們明白了內蒙古湖泊消失的原因,也就對我國目前的干旱缺水狀況有了新的認識。我們把它看著是前車之鑒,避免重蹈覆轍,會對我們今后的濕地保護與水資源保護有所啟發。
內蒙古地圖
第一、內蒙古湖泊概括
內蒙古雖然地處干旱地區,但是過去湖泊、河流眾多,據1984年的統計,內蒙古草原上分布著大小湖泊共約1531個,(摘自《內蒙古國土資源》481頁,1987年出版)。依據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1984年11月編印的《內蒙古高原湖泊類型一覽表》中稱:“內蒙古高原有大小湖泊1000多個,總面積6000多平方公里,約占全區總面積的0.51%”。參考2003年5月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蒙古湖泊》共收集整理了837個湖泊,總面積為7200.71平方公里。其中面積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16個。(以上收集都是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實際1平方公里以下的水面數不勝數)。根據本人80年代時期的回憶,過去農村到處都是水面,其濕地面積遠超7200平方公里。
千百年來,蒙古高原牧民們逐水草而居,以湖泊為代表的水資源,在蒙古高原往往意味著生命。自東到西的湖群帶上,一座座湖泊星羅棋布。內蒙古自治區湖泊的主要類型有:森林湖:主要分布在呼倫貝爾市、興安盟、赤峰市的大興安嶺地區。多數為火山湖和火山堰湖。地處深山峻嶺之中,山水相映,林草茂密,常有水禽棲。草原湖:主要分布在呼倫貝爾、科爾沁、錫林郭勒、烏蘭察布草原上。
湖泊水量補給主要依靠大氣降水,河流補水,山洪補水。草原湖四周水草豐美,常有牛羊在湖邊飲水,野生鳥類棲息。夏季風景宜人。沙漠湖:主要分布在鄂爾多斯、阿拉善沙漠地區。多數為洼地淺水小湖。面積不足1平方公里者居多,少數面積4~6平方公里。水深一般為0.5~1米。形狀一般為碟形、月亮形。沙漠湖泊多為咸水、微咸水湖。人工湖(水庫):主要是1949年之后,攔河做壩修建的水庫和水利設施。全區各地均有分布。
大小河流千余條。主要大河有:黃河、永定河、灤河、西遼河、嫩江和額爾古納河水系。河流周邊形成了眾多的濕地,成為各類水生動物的棲息地。說內蒙古過去湖泊星羅棋布,其實一點都不為過。
內蒙古的湖泊面積由70年代末的約7200平方公里(數據來源:2003年5月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蒙古湖泊》),快速銳減到2010年的約2901平方公里,(數據來源:北京大學方精云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通過遙感對內蒙古所有面積大于1平方千米的湖泊進行監測,發布于2015年4月22日新華網),這是2010年的數據,目前真實的數據本人還沒有找到,變化之巨大,非常驚人。內蒙古第五大湖泊“黃旗海”由上世紀80年代的110平方公里到2006年徹底干枯。內蒙古的第三大湖泊“岱海”由上世紀80年代的 160.93多平方公里,快速銳減到2022年的45.63平方公里。下圖為岱海歷年面積變化圖。
1977—2019年岱海水域面積年際變化
是什么原因讓內蒙古的湖泊、水庫、河流 、地表水在短短30年快速消失?大家想過原因沒有?是因為是氣候原因?降雨量減少?還是農業用水增多?還是工業用水增加?還是過度放牧?還是人口增多?還是因為開礦挖煤?還是因為森林面積少?還是因為生態治理不到位?下面我們就以內蒙古中部城市烏蘭察布市做一個詳細的解讀,或許對大家有所啟發。
第二、烏蘭察布概括
烏蘭察布,內蒙古自治區地級市,地處中國正北方,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東西長458千米,南北寬442千米,總面積約5.45萬平方公路(約是臺灣省面積的1.5倍,是神舟飛船的降落地)。東部與河北省接壤,東北部與錫林郭勒盟相鄰,南部與山西省相連,西南部與首府呼和浩特毗連,西北部與包頭相接,北部與蒙古國交界,國境線長104公里。2021年,全市常住人口為165.95萬人。
烏蘭察布市地貌類型多樣,自北向南主要由內蒙古高原、烏蘭察布丘陵、陰山山地和丘陵臺地四部分組成。屬于陰山山脈的大青山東段灰騰梁橫亙中部,海拔為1595m~2150m,大青山支脈蠻漢山、馬頭山、蘇木山蜿蜒曲折分布于境內的東南部。習慣上將大青山以南部分稱為前山地區,以北部分稱為后山地區。前山地區地形復雜、丘陵起伏、溝壑縱橫、間有高山,平均海拔1152m~1321m,其中烏蘭察布最高點蘇木山主峰海拔為2349m。北部丘陵山間盆地相間,有大小不等的平原。最南部為黃土丘陵。
烏蘭察布水資源以河流和湖泊為主,境內有內蒙古第三大湖泊“岱海”,第五大湖泊“黃旗海”。河流分外流河流和內陸河流兩大類型,其中外流河流分屬黃河、永定河二大水系。匯入黃河的主要支流有大黑河、渾河、楊家川等。匯入永定河的有二道河、飲馬河、銀子河等。兩大外流水系在烏蘭察布市境內的流域面積約1.8萬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32.7%,上世紀90年代以前年平均徑流量8.75億立方米。
內陸河水系分為兩大塊,即后山地區塔布河、無尾閭河等水系,以及前山地區岱海水系、黃旗海水系、察汗淖和堿海子水系等幾十余條河流。內陸水系的總面積占全市水系總面積的67.3%,上世紀90年代前年平均徑流量約4億立方米。從上世紀90年代后期流入黃河、永定河的兩大水系逐漸枯竭。流入內陸湖的水系也是一樣持續快速萎縮。
上世紀90年代以前烏蘭察布境內的湖泊約51個,水庫共計約66個,地下水位2-3米深,90年代后期開始逐漸快速萎縮,到2010年湖泊、水庫消失約30%,地下水位下降到約20米左右。到2022年湖泊、河流、水庫、地表水幾乎所剩無幾,湖泊面積由約:430.78平方公里,銳減到現在不足60平方公里(到目前實際面積遠遠小于此數字,因沒有找到可靠數據,暫用原水利局數據)。地下水超過40米,(上世紀90年代以前地下水位2-5米)水井幾乎全部超過100米以上(上世紀90以前都是挖的井和壓水井)。下面是本人經過查詢資料和實地考察所列出烏蘭察布境內的湖泊、水庫、河流現狀。(數據為手工錄入如有出入請敬請指正)
消失不見了
消失不見了
觸目驚心
觸目驚心
觸目驚心
觸目驚心
消失干枯了
大都干枯消失了。
河流大都消失不見了
第六、影響烏蘭察布地表水變化的主要因素分析
地表水源正在快速枯竭
我們下面進一步分析了解影響烏蘭察布地表水變化的主要因素,我們一一去解析。
一、降雨量減少?
經過我調查烏蘭察布市黃旗海鎮和岱海鎮氣象站點1980-2018歷年降雨量記錄,并沒有明顯變化。有干旱的年份,也有豐水的年份,可是湖泊的干枯情況沒有對應的波動,一直在持續快速下滑。結論:不是降雨量的原因。
烏蘭察布黃旗、海岱海歷年降雨量(來源:兩地歷史氣象站點記錄2019-2022沒有查到有效數據)
二:人口增加?
烏蘭察布2000年常住人口2326300人,2010年常住人口:2143590人,2020年常住人口1700000人, 2021常住人口只有1659500人,20年間減少了將近三分之一。烏蘭察布是全國人口流出相對嚴重的地區,人口在快速減少,下圖是烏蘭察布市2000年至2020年人口變化圖。結論:不是人口增加的原因。
烏蘭察布市常住人口變化圖
三、生活用水增加?
下圖是2010-2021年烏蘭察布生活用水使用量,沒有明顯變化,從2019年還略有下降。 結論:不是生活用水增加的原因。
烏蘭察布市歷年生活用水量(數據來源:查詢內蒙古水資源歷年公報)
四、農業用水增多?
農業用水增多,這也是好多人的想法。其實上世紀60-80這里農業用水量要比現在多得多,過去農村人口也多,(看看呼、包二市烏蘭察布籍的人口比例,占比很大。)耕地也多,看看過去的水井數量和揚水站的規模,那時候澆地都是大水漫灌,根本沒有現在的噴灌、滴管節水措施。這些年烏蘭察布市一直在退耕還林還草,農業用水逐年減少,1994年到2000年底累計完成退耕1200萬畝,2000年至2018年底累計完成退耕還林工程375萬畝。(數據來源:烏蘭察布政府網站2019-08-07《烏蘭察布市沙地治理情況》)還頒布了《烏蘭察布市岱海黃旗海保護條例》,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農業節水對使用水資源提出了嚴格限制,下圖是歷年農業用水量,農業用水逐年在縮減。2021年比2010年減少約30%。結論:不是農業用水增加的原因,農業用水并沒有增加反而有所減少。
烏蘭察布市歷年農業用水量(數據來源:查詢內蒙古水資源歷年公報)
五、工業用水增加?
這也是一部分人認為的主要原因。可是這些年烏蘭察布市夏天連生活用水都不夠用,經常停水,還哪里敢引進高耗水企業,來了也沒法存活。這些年烏蘭察布大力發展綠色能源,高耗水項目被逐一淘汰,工業用水逐年在減少,措施工業用水置換,減少新水取用量,提升用水效率。工業用水大量使用污水處理再循環水,這些年污水處理量在逐年快速增加,下面是歷年工業用水量和污水處理量圖。
烏蘭察布市歷年工業用水量(數據來源:查詢內蒙古水資源歷年公報)
烏蘭察布市歷年污水處理量(數據來源:查詢內蒙古水資源歷年公報)
六、過度放牧?
沒有,烏蘭察布市已經實行禁牧工作好多年了,生態保護意識名列全區前茅。
退耕還林禁牧好多年了
七、煤礦影響?*****
這也是外地朋友們認為最有可能的原因。可是烏蘭察布市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座嚴格意義上的煤礦,煤礦影響基本可以忽略。截止2019年底其他礦產總用地305.5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0.56%,對水資源的影響占比不大。(數據來源:2019年烏蘭察布市第三次國土資源調查數據)
八、城市擴大的影響?
烏蘭察布市城市用地76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0.1395%。影響有限,對水資源的影響占比不大。(數據來源:2019年烏蘭察布市第三次國土資源調查數據)
九:總用水量增加?
總用水量沒有增加,總用水量2020年比2010年還低20%。
烏蘭察布歷年總用水量(數據來源:查詢內蒙古水資源歷年公報)
十、氣溫升高?
本人通過對烏蘭察布歷史氣象數據分析, 1955-2020年66年期間年平均氣溫上升約2-3℃左右(涼城岱海氣溫升高約3-4℃,這和岱海水域面積的縮小有直接關系),高于全國正常值。不過烏蘭察布號稱“草原避暑之都”,現在夏季平均氣溫18.8℃,常年平均氣溫4.3℃,這個升溫不足以造成如此大的地表水變化。而且過去66年來多有氣溫和降水波動較大的時期,地表水面積水量卻沒有隨氣候的波動出現相應的跳躍式變化,而是出現持續的下降。而且地表水的消失恰恰是導致氣溫升高的原因之一。
十一、全球性的氣候原因?******
這應該是絕大多數人認為的原因。我們新聞里經常聽到歐洲、美洲干旱缺水,可那都只是暫時季節性的,你比如今年8月份德國萊英河干枯,可10月份就正常了。還有意大利的威尼斯前段時間干枯,現在都在防洪呢。美國前段時間干旱,可9月份人家都遭到洪災了。顯然這個全球干旱是不成立的。
歐洲、美洲多地遭到洪澇災害
全球任何地區都沒有像烏蘭察布這樣,持續性的幾十年一直不斷在快速下滑。本人這些年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到我們周邊的國家蒙古國、阿富汗、巴基斯坦等這些同樣屬于干旱缺水的國家,他們國家的湖泊就沒有像內蒙古的湖泊、河流一樣快速萎縮,這些年基本變化不大。比如巴基斯坦,年降雨量250毫米之間,比烏蘭察布略低,前段時間整個國家都泡在洪水之中。阿富汗全國年均降雨量只有240毫米,極度干旱你看看阿富汗用什么吃水,“壓水井”或直接用地表水,他們的地下水很淺。(和90年代的烏蘭察布一樣)你看看阿富汗的“班達米爾湖”是世界上最漂亮的湖。你去考察一下這些年有巨大變化嗎?真的沒有太大變化。
阿富汗地表水、地下水一點都不缺
我們再看看內蒙古的親兄弟,同屬內蒙古高原的蒙古國,沙塵暴肆虐,過度放牧,水土流失嚴重。到處是礦產,煤炭、銅礦大量出口到我國。這些年也沒錢去治理水土流失,沒錢去修復生態,可是他們的湖泊河流卻變化不大。
大家可能不相信,說我胡說八道,那你可以去了解一下呼倫貝爾的“呼倫湖”和“貝爾湖”。它們兩個湖為姊妹湖,相距不遠,呼倫湖在內蒙古境內,貝爾湖大部分在蒙古國境內。呼倫湖這些年急劇萎縮,現在靠引海拉爾河的水來維持。呼倫湖1999 - 2009 年湖泊面積急劇下降,1999 年呼倫湖面積 2105. 41 km2, 2009 年面積驟減為 1770. 97 km2,10年間面積約減少了335 km2。貝爾湖這些年卻變化不明顯1982-2003 年貝爾湖面積相對比較穩定,大體維持在610km2左右; 2003-2007年湖泊面積略有減少; 2007-2015年貝爾湖面積持續增加,不減反增。了解一下蒙古國的庫蘇古爾湖,水域面積2760km2,淡水儲量卻是我國所有淡水湖泊水量的1.68倍。這個湖就是蒙古國海軍的基地,你去打聽一下這些年湖水有變化嗎?根本沒有什么大的變化。
十二、有人說可能是因為這幾年經濟增長快的原因。
我想有這個原因,經濟增長了地面挖沙取土、地面硬化、修路、蓋樓、都會導致一定的影響。但它不會導致這么明顯的變化呀,臺灣、歐洲、韓國、日本、美國經濟幾十年前不比我們增長得慢,他們的湖泊好像也沒有向我們這樣持續性地快速減退,而且我們的生產總值也沒有直線增加,尤其三年疫情經濟活動有所放緩。
烏蘭察布歷年生產總值(數據來源:烏蘭察布市統計局公報)
十三、上游攔截,水庫截流。
這個有影響,可是烏蘭察布河流大都屬于內陸河,水系分為兩大塊,即后山地區塔布河、無尾閭河等水系,以及前山地區岱海水系、黃旗海水系、察汗淖和堿海子水系等。大部分的水都匯聚到這四個內陸湖里了。烏蘭察布市水庫有但是不多,問題是水庫也沒有水呀,河里也沒有水。烏蘭察布這些年對生態環境保護非常重視,多年前就實施了“兩節、兩補、兩恢復”措施和 《烏蘭察布市岱海、黃旗海保護條例》 (第十七條 市以及兩湖流域所在地旗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入湖水源的保護,除搶險、救災、居民應急供水外,在兩湖流域禁止攔截入湖水源或者擅自取水。)而且有些河道這些年都清理平整得非常平整,都用上壓道機了。很顯然不是截流、水庫的原因造成如此大的問題。
每一條河流都有專人負責,管理非常到位,截流破壞行為極難發生。
十四、不熱愛生態,植樹造林少?
其實烏蘭察布人民對生態環境的熱愛遠遠高于其他地區,樹木以前在草原上是一種非常罕見的東西,比較稀少。(物以稀為貴)他們每天面對光禿禿的草原,好不容易看到一顆樹,他們會去破壞嗎?不可能!他們其實比任何地方的人都更懂得珍惜樹木。烏蘭察布人民對森林有著無限的向往,一直夢想成為一座美麗的園林城市。他們不惜一切代價來完成這個愿望。從小生活在沙塵施虐,黃塵漫天的烏蘭察布,是多么渴望它變成一個森林城市。經過最近幾年的不懈努力,這個愿望終于實現了。烏蘭察布是現在全國為數不多的文明城市,名列全國23名。烏蘭察布還是“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 “全國雙擁模范城”“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市”“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
烏蘭察布森林覆蓋率
十五、水土流失嚴重?不注重水土流失治理?
烏蘭察布這些年在生態保護方面投入巨大,先后實施和啟動了水土流失、小流域治理、三北防護林、平原綠化、治沙工程以及大規模的草牧場建設和天然林保護工程,并制訂出臺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規。烏蘭察布森林面積由解放前的幾乎沒有,到2019年的森林覆蓋率23.46%。從2000年開始到2018年底累計完成林業生態建設任務15333.33多平方公里,市林業用地面積達到26253.33多平方公里,(數據來源:烏蘭察布政府網站2019-08-07《烏蘭察布市沙地治理情況》)接近以色列整個國土面積。林地面積達到7674平方公里,相當于10個新加坡國土的面積。(數據來源:2019年烏蘭察布市第三次國土資源調查數據加2020年和2021年統計局數據)。
烏蘭察布的水土流失治理面積也在逐年快速增加,治理面積已達19233平方公里,相當于26個新加坡國土面積,多半個臺灣島面積,接近半個瑞士國土的面積(數據來源:內蒙古自治區水土保持公報2021年度)。從2000始到2018年,烏蘭察布市林業生態資金共計投入約:337億元。(數據來源:烏蘭察布政府網站2019-08-07《烏蘭察布市沙地治理情況》)相當于蒙古國2000年全年生產總值的4倍多。(2000年蒙古國GDP:11.37億美元)。烏蘭察布最近20年在生態修復方面的投入非常巨大,治理范圍全國排名遙遙領先。
(數據來源:查詢內蒙古水土流失治理歷年公報)
十六、林牧畜漁公共用水量增加?
烏蘭察布這些年在森林和水土流失治理方面投入巨大,治理面積超過了以色列的國土面積。林、牧、漁、畜、公共用水量在逐年快速增加。我查了一下歷年牧、畜用水量占比不大,也沒有多少變化,漁的用水量也可以基本忽略。林的用水量這些年在直線遞增,為了林木成活需要大量的水來澆灌,而且絕大部分是地下水。林、牧、漁、畜、公共用水量超過了生活用水,是工業用水的1.6倍,占農業用量的25%,而且每年還在遞增。林業用水雖然逐年遞增,但也不至于導致我們的水資源下降如此之快。而且農業用水有所縮減,總用水量沒有增加。
烏蘭察布市歷年林牧漁蓄用水量(數據來源:查詢內蒙古水資源歷年公報)
十七、還有什么原因會造成這樣的干旱缺水?難道是土地荒漠化和沙塵暴的原因嗎?
我們的水土流失治理已達總面積的35%,森林覆蓋面已達23.46%,林地面積增加了無數倍。我們最近二十年的生態治理投入已經超過蒙古國2000年全年生產總值四倍多。荒漠化的到了有效控制,過去常見的沙塵暴天氣現在幾乎不見了。
十八、風大的原因?把水刮沒了?
我看過一篇論文,說岱海的消失是因為風大的原因,把水蒸發掉了。其實那是他不懂烏蘭察布,烏蘭察布號稱風電之都,風以前確實是很大。但經過這些年的防風治沙、三北防護林工程,大風已經得到有效控制,比過去風小多了。
十九 、還有人說還是氣候的原因,我們應該恢復西北水汽循環,多植樹解決北方干旱!**************
我們一直在努力改變氣候,我們植了大量的樹,修復了大面積的荒漠,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我們該做的都已經做了,我們已經盡全力了。
這些年我們的降雨量沒有明顯變化,我們的人口在快速減少,工農業用水沒有明顯增加,煤礦幾乎沒有,其他礦產開發也在可控范圍之內。總用水量也沒有增加反而有所降低,生態環境治理成效顯著。森林面積持續擴大,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那我們的河流、湖泊、地表水、地下水為什么還會急速消失?原因在哪里?
第七、原因分析
其實要想搞明白其中原因,我們還得從40年前說起,上點歲數的本地農村人都知道,90年代以前,農村夏天河溝里經常發洪水,每年夏天都會發好多次洪水,因為那些大小溝壑是歷經億萬年自然形成,只要有雨水就會匯集到這些溝壑里了,這些溝壑經常流水,地下滲透已經基本飽和,雨水會快速形成洪水,洪水最終都匯入了河流和湖泊。洪水補充了河流、湖泊,河流,湖泊的水又補充了地下水,這是一個完美原始的自然循環。這也是為什么烏蘭察布雖屬干旱地區,過去地下水位卻只有2-3米的原因。
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阿富汗、巴基斯坦、蒙古國的洪水,雖然這些地方降雨量沒有烏蘭察布市多,可是這些地方到現在每年夏都會發洪水,這也是這些地方湖泊、河流、地下水這些年變化不大的關鍵原因。烏蘭察布從90年代以后洪水就一年比一年少,到現在幾乎幾年也見不到一次洪水了,洪水哪去了?找到了洪水消失的原因,就找到了岱海、黃旗海、河流、地下水……消失的真正原因了。
這些年我們破壞了地表原始的水流流經,地表的原始流經猶如毛細血管,它們經過億萬年風雨而自然形成,分布在整個地表,有降水的話它會快速聚集到一起。經過這些年的水土流失治理,它們被人為的改變了,現在雨水根本無法聚集,這也正是水土流失治理所要達到的效果。
水土流失治理的工作:一、(1)分級截流泄洪。在山丘自然林與耕地交界處,即坡崗地上部建截流溝,截住山水,防止山水沖刷耕地;在崗坡地中部和崗坡地下部,也都分別開挖截流溝,中部截流溝防止坡面水土流失。坡下建截流溝,既防止坡面水土流失又防止洪水倒灌。(2)在山與山之間的溝谷里,修建小塘壩蓄積地表水。
水被攔截了
水土流失治理就是破壞原始自然地貌
二、水土流失防治的具體措施 (1) 修建防護林,改善林帶結構,提高防護效果和經濟效益。(2)實施封禁措施,在水土流失區劃定封禁范圍。對無樹木的荒山和疏林地,要結合造林或補植林木,以快速增加其覆蓋度。(3)在水土流失嚴重,面積集中,無法采用封禁措施治理的侵蝕區強化造林治理。對流失嚴重,坡度過陡,造林不易成功的陡坡地,要輔以培地埂,挖水平溝,修水平臺地等工程強化措施。(4) 在土層較深、石頭少的山頭應用水平溝。即在坡面沿水平等高方向挖溝,挖出的土填在溝的外沿,筑成土埂,植物即種于埂上或內坡上;溝內每隔1.7米左右橫筑一小土埂,成為竹節溝。(5)水平臺地與水平梯田是最常用的坡面水土保持工程。水平臺地適用于山頂和山腰,坡度較陡,地形破碎之處;水平梯田則適用于山腳的平緩地帶。
攔截了水
降雨無法聚集
治理后的草原丘陵
水土流失治理后的丘陵
貧瘠的土地
像不像海綿?
水土流失治理
水土流失治理
治理后的草原丘陵
治理后的草原丘陵
治理前的草原地貌
治理前的原始丘陵地貌
治理前的草原原始丘陵地貌 治理前的草原原始丘陵地貌
治理前的草原原始丘陵地貌
干旱的草原看上去荒涼,其實只要一場大雨過后就會綠意盎然,干旱地區的降雨,只有快速聚集才能不被快速蒸發,經過我們治理后,現在整個降雨被就地平灘開了,根本無法聚集。平攤開的雨水根本無法滲透到地下,就會被快速蒸發。
過去荒涼的大地猶如一塊塑料布,有雨水會快速聚集,現在經過修復的大地猶如一塊海綿,雨水只會被就地吸收。海綿是吸水,但如果在有限的降雨量下,干旱地區一場降雨根本無法滲透到地下,只會附著在大地表面。
這也正是內蒙古草原過去沒有樹的原因,雨水滲透的位置剛好是適合長草的深度。請看圖,這是2021年6月13-14日烏蘭察布察右中旗下了兩天雨后拍的照片。
(一場中雨加小于過后的雨水滲透情況)
(一場中雨加小于過后的雨水滲透情況)
(一場中雨加小于過后的雨水滲透情況)
從上圖可以看出,一場中雨過后,雨水只能滲透到地下20-30cm的土壤,30cm以下面的土壤仍然是非常干燥的,這個深度剛好是草根的深度。如果是樹木雨水根本無法滲透到根部,這也是這里過去不長樹木的一個原因,現在我們植的樹大都靠吸收地下水和人工澆灌來維持。
前期需要大量的地下水澆灌才能維持樹木生長,成活率有限
沒有水早期種植的楊樹大片死亡
沒有水樹木大面積死亡
烏蘭察布年降雨量200-300多毫米,一年的降雨量還不及南方地區一場臺風帶來的降雨量,這點點雨水在被我們修復得像海綿一樣的大地上能存住嗎?根本不可能。
我們可以做個試驗,拿同樣一升的水,用噴淋器噴在10平米同樣大小的一塊布和一塊海綿上,把它們放到高低凸起的兩個斜坡上(類似丘陵地貌),傾斜下面接一個盆子,布就好比原始的大地,高低凸起的好比是溝壑,盆子是湖泊。噴淋在布上的水會被布吸收一部分,一部分會快速流聚到盆里。而噴在海綿上的水就地吸收,不會留到盆里。同樣在太陽下暴曬,海綿很快就會蒸發變干,而布上流到盆里的水幾天也不會被蒸發干凈。
這就是為什么過去雖然烏蘭察布降雨量很少,但湖里有水的原因,湖里有水會實時補充地下水,儲存到地下不被蒸發,這也就是過去地下水位很高的一個原因,因為它能一直被補充。
水土保持,聽著好像挺在理,水不外流了,土也不丟失了,只能乖乖呆在原地保留了。其實水土只有在自然的流動中才是正常的循環,看看喀斯特地貌的廣西,還有云南的石林,那一個不是水土流失造成的?古人說的好,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水不流動就是死水,遲早是要干的。土壤如果也一直保持靜止,只會形成毛細管結構,造成蒸發加快,土壤會越來越干,造成板結開裂。
流動的水土可以蓬松土壤,增加營養。水土保持在干旱地區就是一個生態災難,其實所謂的水土流失,就是一個偽命題,水土其實從來都沒有流失,只是自然演化的一個過程,和自然界的刮風下雨,自然的生老病死是一樣,只是一個自然的正常循環。
比如水蒸氣從海洋被云帶到內陸,遇冷空氣形成降雨,降雨又匯集到江河流入大海,這一過程滋養了大地,凈化了生態,你能說是水流失嗎?其實它們根本就沒有流失。如果你違背自然,不讓它們正常匯入大海,自然循環被人為打破,你說生態會好嗎?江水如果不大量流入大海,海水就會形成倒灌,倒灌的海水會帶來更大的生態災難。你不讓水流入大海,水汽蒸發量就會大增,空氣中的水蒸氣多了,就會形成極端天氣,比如桑拿天氣,造成夏天氣極端氣候頻發,形成更大的干旱。
這些年我們把正常的自然的現象給徹底妖魔化了,人為干涉了自然循環,我們不懂得尊重自然,不循環的水土才是不正常的水土。我們黃河水土一直在流失,已經流失了億萬年,但到現在也沒有把黃土高原流失完,反而越流失黃土高原越高,還沖出一個華北平原。(請重新認識最新的黃土高原成因,風成說)。這也是億萬年沙塵暴的作用,黃土高原的土來自新疆盆地和蒙古高原,這里看似流失,可別的地方就會形成一個新的陸地。黃河入海口東營每年大約新增30平方公里的陸地,你說這是流失嗎?這不是流失,這是正常的自然循環。
在這個循環過程中土壤會越來越有活力,更加有營養,更加適合植物生長,比如花土如果幾年不換,花就會失去營養而枯萎,如果每年更換新的土壤土花草就會更有活力,越長越旺盛。
到這里我想大家應該明白了一些,最近20年我們洪水越來越少的原因。近10年來我們全國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達58萬平方公里,相當于6個韓國的面積。治理力度不可謂不大,可以說是史無前例,以前黃河、長江流域經常發生洪澇災害,經過這些年的水土流失治理,洪澇災害很難再發生了。臺風會帶來災難,難道我們也要去消滅臺風嗎?臺風不只是帶來災難,同樣能帶來巨大的降雨,自然界沒有臺風是不行的,我們要學會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不能老想著征服自然,改變自然。
有人說我們修復是在恢復被我們破壞的自然,那沒有錯,比如礦山等,你必須恢復,但是你不能去修復原始自然的生態。下圖是上世紀60年代塞罕壩的照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比較一下現在的塞罕壩,天壤之別,翻天覆地。經過我們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從一個荒漠化嚴重的地區,變成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海。森林面積115.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2%,變化之大讓人震驚。按我們正常的想象這里現在應該水資源非常豐富,因為塞罕壩是我們修復效果最好的荒漠,植了那么多樹,生態氣候全部改變。塞罕壩我沒去過,不過以我可以肯定的說,塞罕壩現在也極度干旱缺水,地下水應該也非常深了。如果我預料錯了,那我的理論就是錯誤的,如果說對了那就找到原因了。
第八、60年前的塞罕壩
(我們的生態專家在考察塞罕壩)
這是賽罕壩60年前的一張照片,當時塞罕壩因為我們的祖先的亂砍亂伐,過度放牧導致嚴重的荒漠化。看看前面不遠處的水潭,不知您有何感想?當時真的是不缺水,到處都是水,地下水不會超過2-10米。看看這顆大樹,被蒙古人用碎石圍起,這就像蒙古人的敖包,敖包是蒙古人最神圣的地方。他們把大樹奉為神樹,到現在烏蘭察布還有幾棵古榆樹,被當地人拜為神樹。樹在草原上是一種非常稀缺的東西,他們每天面對光禿禿的草原,好不容易看到一顆非常稀罕的樹,他們會去破壞嗎?不可能!
他們其實比任何地方的人都更懂得珍惜樹木。內蒙古人到現在家里還經常養一些在南方荒野地里到處都是小樹,還給他們起一個美名 “平安樹”、“發財樹”,在南方可能是隨處可見,可在這里卻是稀缺東西,這就是物以稀為貴的原因。南方人沒見過雪,冬天在屋里人造一個雪景,拍照參觀的人絡繹不絕,還能收門票。但如果在北方,你搞一個人造的有人去參觀嗎?天然的都懶得有人看,不稀罕。越少才會越珍惜,多了肯定不會去珍惜的,這就是人性。南方人不稀罕的樹,在這里就是寶、是稀缺的植物。
我們有些時候的想法是根據我們自己所處的環境所考慮,在農耕地區,樹是絕對不允許長在地里的,因為樹會影響糧食作物生長。他們只有不斷的砍伐樹木才能擴大耕地,增加糧食生產。南方到處是樹,人又多,出門就見樹,絕對不稀罕隨便砍,天天做飯燒柴用樹。蒙古人做飯取暖牛糞、馬糞多的是,比燒柴方便多了,哪有功夫砍樹劈柴?亂砍亂伐破壞生態,只有在南方農耕地區的人才會出現,因為樹在他們當地到處都是,根本用不著去珍惜。
古人過度放牧更是瞎扯,你要是真正了解蒙古人,你就不會這樣說了,蒙古人是游牧,不是固牧,哪里有草去哪里。他們春夏秋冬都有不同的牧場。在過去交通不方便的時候,過度養殖能賣出去嗎?人家養那么多羊干嘛?吃飽了撐的,你以為是貪得無厭現在的人?我記得二三十年前,草原冬天遇到白災,凍死的羊都沒人要,全部都扔掉了,那時候沒冰箱、冷庫,天一熱就壞掉了。南方人一定很好奇,不可思議,為什么不把它吊鍋臺上做成臘肉?沒肉的時候吃一口?沒那回事,你覺得稀罕,人家蒙古人真不稀罕,現宰的新鮮羊肉都吃不了。蒙古人羊頭、下水都是不吃的,全部都扔掉了。
過去牧區菜比羊肉貴得多,羊肉不稀罕,菜可是稀罕東西。在南方爛到地理沒人要的東西,在這里可能就是非常珍貴的好東西,你比如磚茶,過去湖北四川當地人誰喝?根本沒人喝,當地現茶葉都不稀罕,誰喝那種粗枝爛葉的陳茶?可是過去磚茶到了內蒙古那就是非常珍貴的好茶。南方人多耕地少,羊肉少,以為蒙古人也是和他們一樣渴望多養羊,多放牧,多開墾土地,其實事實根本不是那樣。牧民最珍惜的就是草原,那個牧民不愛惜自己草原?猶如那個農民不懂得珍惜自己的土地?真正不懂得珍惜的是那些沒種過地、沒放過牧的人!他們才不懂得珍惜,因為他們愛干凈,討厭土,討厭骯臟的牛羊糞,對土地沒有一點點感情,任何民族任何國家都沒有像我們國家的農民、牧民珍惜和愛護自己的土地和草原了。
這些年不是我們生態保護的不好,是我們生態保護的太好了,投入的太多了,也是我們太貪婪了,總想著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消滅遠比人類歷史久遠的沙漠、沙塵暴。我們一直有著人定勝天的崇高理想,有著堅忍不拔的信念,這些年我們終于做到了!可是人類在大自然面前永遠都是那么渺小,人類只是自然界的一粒塵埃,絕不是自然的主人。大自然有它自己的一套規則,自然用它的規則主宰世間萬物,這個規則我們可能看不到,摸不著,但卻是真實存在并左右著天地萬物。如果違背了自然法則,我們就會遭受到大自然應有的懲罰。
第九、100年前的八達嶺
100多年前的八達嶺照片
100多年前的八達嶺長城光禿禿,一顆大樹,滿山的樹是被我們老祖宗砍光了嗎?顯然這樣認為的人是沒在農田干過活的讀書人,你要是在農村待過,砍過柴就不會這樣認為了,在沒有機械化的時代,砍一顆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別說滿山的樹了,在那個靠人雙手勞作的年代根本不可能實現。
如果就是用來燒柴做飯那根本就沒必要,枯枝爛葉能燒好燒省事的東西多的是,比如農田里的秸稈,到現在農民都愁的不讓焚燒怎么處理呢。為什么要費那么大的勁跑那么老遠砍樹?還有就是砍完樹能都把樹根都刨出來了嗎?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有樹根就會再長出枝條形成新的幾棵樹。怎么圖上就那么一棵樹,滿山連一個樹根的痕跡都沒有?
熱河
這張圖是100多年前的熱河照片,山也是光禿禿的沒有幾顆樹,但是河里水不少,還深,有帆船在河里。這山上的樹很顯然不是被人砍光的,也不是放牧放光的,壓根人家就不長樹。人為破壞?當時這里就沒多少人,現在人也不多,前年路過看到水也沒多少了,滿山都是樹了。
第十、內蒙古人破壞生態是被冤枉的
希望以后我們的專家同志們不要再給蒙古人亂扣帽子了,什么亂砍亂伐,過度放牧,根本就是不合實際,壓根就是用農耕的眼光去看游牧文明。人家壓根就不亂砍樹,他們比誰都更懂得珍惜樹木。內蒙古人老實憨厚,腦袋瓜子沒有南方人轉的快,這么多年一直羨慕南方人,羨慕南方的山山水水,以為南方的專家都是高人,所說的都是正確的,不敢反駁,才造成了目前內蒙古人破壞生態的假象。其實人家千百年來一直都是這樣的。只是近些年才被所謂的專家學者給忽悠了,以為是自己把生態破壞了,是過度放牧把草原給搞荒漠化了,其實那個沙漠一直都在,地球沒有人類的時候就已經有沙漠了,沙漠遠比人類要久遠的多。
這些年我們行動的指揮的專家,沒有跟的上社會發展的步伐,沒有學會順應自然,尊重自然,只知道改造自然,戰勝自然。希望我們的生態專家能重新認識自然,重新思考一下干旱缺水的大問題吧!沒有水,任何生物都無法生存。沒有了濕地,候鳥遷徙將不可持續,它們高興而來,絕望而去!它們沒有路況信息預報,不可能提前接到通知改變路線。一路上它們沒有驚喜,只有驚訝和絕望!禽流感、H5N1、H5N2、H5N3……HxNx變異病毒會接踵而來。希望我們的生態專家、水土保持專家、森林專家……,能認真仔細的研究一下,看看是不是這樣的。真心希望我們的生態越來越好!
第十一、結論與原因
一. 不是降雨量的原因,降雨量并沒有明顯變化。
二. 不是人口增加的原因,人口并沒有增加,二十年內減少了30%。
三. 不是生活用水用水增加的原因,生活用水沒有明顯增加。
四. 不是農業用水增加的原因,實施退耕還林后10年農業用水減少30%。
五. 不是工業用水的原因,工業用水量占比不大,10年內有所下降,污水處理量已接近工業用水量。
六. 不是過度放牧的原因,已經實行禁牧好多年。
七. 不是煤礦影響,煤礦影響接近為零,到目前為止本地還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煤礦,其他礦產占比不大影響有限。
八. 城市擴大有一定的影響,占比不大。
九. 不是總用水量增加的原因,總用水量除綠化公共用水有明顯增加其他用水量都在下降,總用水量也在下降。
十. 氣溫升高有一定的影響,不過烏蘭察布平均常年平均氣溫4.3℃,這個溫度不足以造成如此大的變化,地表水的消失也是造成氣溫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十一. 全球性氣候原因有一定的影響,但不是主要原因,周邊國家地區都是季節性變化,有澇有旱,不像這里直線快速下滑。
十二. 經濟增長過快有一定影響,占比不大,東南亞、臺灣、歐洲、韓國、日本、等經濟幾十年前不比我們增長得慢,但是也沒有出現如此明顯的現象。
十三. 上游水庫攔截的可能性不大,都沒有水,水庫也干了。
十四. 植樹造林少的原因是絕對不可能的,這些年都成森林城市了。森林面積由解放初的幾乎沒有到現在的23.46%。
十五. 水土流失的問題更是不可能的,水土流失治理面積已經達19233平方公里,相當于半個瑞士的國土面積。過去黃沙滿天飛,現在徹底治理沒了。
十六. 林木畜漁公共用水量增加有影響但不大,這些年植樹造林用水量持續增加,但也是在范圍之內。
十七. 不是土地荒漠化、沙化的原因,這些年光植樹造林綠化就投入了337億元,相當于蒙古國2000年JDP的4倍多。
十八. 大風的原因基本可以排除,經過這些年的防風治沙,三北防護林,風小太多了。
十九. 有人還說是氣候原因,這些年不是雨帶北移了嗎?經過這些年的生態修復,大面積的綠化,雨帶北移,結果應該相反才對呀?(不知道天天嚷嚷西北水汽增多的人怎么解釋這個相反的事情。)
二十. 我個人這些年對這個問題的總結與分析:
1. 水土流失治理破壞了原始地表徑流,造成溝壑無法正常聚水。
雨水被就地潑灑開,降雨無法有效滲透到地下深處,無法聚集,無法形成洪水,沒有洪水補給湖泊,湖泊必然干枯,湖泊、河流干枯造成地下水無法補充,樹木又消耗了大量地下水,造成越來越干旱。
2. 大面積的植樹造林破壞了原始地表,樹木大量吸收地下水和地表水,蒸發量大大增加,樹木的耗水量是草的幾百倍。
3. 多年的禁牧造成雜草叢生,除影響地表經流,還影響新草的生長,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火災隱患大大增高。草長出來就是給羊和牲口吃的,不是看的。大量的飼料喂養就是嚴重的人畜爭糧,大面積的玉米種植就是這個原因。
4. 防風治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做法,我們對土地沙化從在嚴重認知誤區。以為大風把土刮走就留下沙子了。那留下的沙子是從哪里來的?有人會說那把土刮完不久變成沙漠了嗎?實際是完全不可能的,沙漠不是一下子形成的,沙漠的歷史遠比人類要久遠的多。沙漠的形成有他特定的地理條件的,不是你把土吹光,留下沙子就能形成沙漠。而且沙漠也并不是無限擴大。和水土流失是一樣的道理。
在常人的認識里沙漠是非常非常缺少水份的,因為沙漠的蒸發量遠遠超過降水量好幾十倍,以我國的塔克拉瑪干沙漠為例平均年降雨量不超過100毫米,最低只有4-5毫米,而年蒸發量超過2800-3500毫米。經過千百萬年的水份入不敷出,應該早已沒有什么水了。可是現實情況完全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樣,沙漠里有水,看看幾十年前沙漠里那么多的湖泊就明白了,還有沙漠里的蜥蜴。如果沒有水這些年我們的螞蟻森林能長出一顆樹嗎?沙漠的水是以另一種形式來完成,不光光靠降雨。沙漠晝夜溫差極大,白天沙漠快速升溫,晚上沙漠急速降溫。極大的溫差使空氣中的水份在夜晚凝結,并滲入沙層下面。比如夏天從冰箱里拿出來的礦泉水,瓶身在空氣中一會就全部是水一樣。
沙漠晝夜溫差極大,有時晝夜溫差達50度。極大的溫差使空氣上下對流平凡,這就是一般沙漠上空比較晴朗少云的原因。(不是云沒飄過去)對流空氣使沙漠產生大量的風,風是自然界最好的凈化器,也有加快空氣流通的重要作用,消除桑拿天和帶來降雨的作用。而且能形成沙漠的地方必然是一個天然的背風的地方,它的迎風面必然有擋風的東西,比如山脈、丘陵。(不是什么地方都會形成沙漠)
我們現在對沙漠、沙塵暴的認識,都是有偏見的,沙漠、沙塵暴是地球生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們已在地球上已存在了億萬年之久,遠比人類要久遠的多的多。沙漠不是人類亂砍濫伐,過度放牧造成。古人沒有那么大的破壞能力。古人是游牧,不是固牧,吃光了還不走。而且沙漠周邊根本沒有多少農業農耕文明。其實沒有西部沙漠,就不會形成千里之外的東部的肥沃土地,和我國的農業文明。同理撒哈拉每年都要給大西洋和亞馬遜熱帶雨林送去非常多的營養物質,這就是沙塵暴的重要作用。
沙漠其實是土壤的一個重要加工廠,來回運動的沙粒,經過高速摩擦作用,越磨越細小,經過風的篩選,大小分開了。細小的塵埃通過季風的作用(沙塵暴),運送到千里之外,形成有營養成分的新鮮土壤,這就是沙塵暴的作用。我們以為沙塵暴是最近才有的事情,其實沙塵暴在地球上已經存在了億萬年。其實沙塵暴是地球自身修復的一個過程。戈壁灘是沙漠的原料加工廠,經過爆曬和熱脹冷縮原理產生的分化后的巖石,在風的篩選下源源不斷的運送到沙漠。這也就是為什么沙漠、戈壁灘大都是盆地的原因。它們在億萬年的時間里,為東部地區源源不斷的輸送著新鮮土壤和微量元素。我們現在防風治沙,把沙粒固定住是一種錯誤的做法。沙粒只有在不斷運動的狀態下才會完成一個健康的自然循環,完成它的使命。
其實沙漠不會向我們想象中的快速無限擴大。它們的擴散是極為緩慢的。把風阻擋防風更是一個不可的行為,沙粒只有在風的作用下,高速運動摩擦才會磨細變成土壤。我們的專家認為沙塵暴是荒漠中的土壤土,其實不是那樣的。荒漠草原里的土,大風刮起來,只能低空飄一會,飄不了太遠,風一停馬上就會落下來。沙塵暴的土可不一樣,即使沒風也會飄很長時間,他們會漂洋過海,猶如氣溶膠一樣,他們是帶靜電的極微顆粒。
沙漠里的沙丘是在不斷移動的,仔細觀察表皮的沙子就會發現沙粒像是顯微鏡下的微生物,都在快速移動。來回移動的沙子越磨越細小,經過風的篩選,細小的被吹到邊上。中間留下差不多大小的,猶如農村秋天打糧食的揚場一樣,來回住上一揚皮殼都被吹到邊了,糧食留下來了。到了春季季風來臨,周邊被研磨極其細微的帶電粉末就是沙塵暴的主要來源。
沙漠里的風平時白天是上升的吹,如果風是平吹的,就不可能形成來回移動的沙丘,只會形成戈壁灘。沙漠晝夜溫差極大,因為夜晚氣溫低,白天地表快速升溫,熱空氣上升。就和我們看見的在上墳燒紙的火盆里,火老是向上旋轉形成旋風的道理一樣。這也就是沙丘的形成和不斷來回移動的原因。這也是我剛才說的沙漠不會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無限擴大,它的形成是有特殊地貌條件的,不是什么地方都會變成沙漠。
原始地貌
原始地貌
修路劈開的山體
修路劈開的山體
草原的土壤
草原的土地土壤
經不起推敲的土地沙化,是沙變成了土,不是土變成了沙。看看刨開的山體,迎風面是薄薄的一層風化后的沙粒土壤。背風面是經過長年累月風沙沉積形成的厚厚土壤。裸露出來的沙粒為什么沒有了棱角?它們是由巖石風化脫落,經過風的打磨,越磨越細小,最后變成土壤。是沙變成了土,不是土變成了沙。
說了這么多,其實我最想表達的是,你認為正確的東西,不一定在別的地方是正確的,因為所處的環境不同。你覺得是非常珍貴的東西,在其他地方可能就是一文不值,你覺得是一文不值的東西,可能在其他地方是寶寶。物以稀為貴,地域不同文化不同,不要以農耕的眼光去看待游牧文明。你以為是人為破壞,實則是自然循環。你以為是在修復,實則是在做極大地破壞。我們要學會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順應自然,不以人的意志去刻意改變自然才是最好的保護自然。希望我們的行動指揮者能從新思考和重視一下這一現象吧!關乎我們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