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空間站有多大面積—國際空間站多大?
2021年上半年,我國完成了“天和號”核心艙,天舟二號貨運飛船,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發射任務,3名航天員也已經進入了中國自己的空間站,標志著我國的載人航天工程,已經全面轉入空間站在軌建造任務階段。
我國的載人空間站,可長期駐留3人,其三艙組合體有60多噸,對接貨運飛船、載人飛船后是90多噸。隨著空間站的建造。未來還會加裝更多設備,最終會建設成180噸級的空間站。而目前國際空間站大約為423噸,于是有人便質疑,中國空間站相比國際空間站的規模,是不是太小了?
[微風]中國空間站強在哪呢?
作為我國獨立研發的空間站,它采用了大量的技術,比如太陽能電池技術、控制技術、傳感器、計算機技術等,都是世界一流水平。
首先,中國空間站的供電功率,甚至還高于國際空間站,它的兩個20噸級實驗艙電池翼升級為衍架結構雙自由度柔性砷化鎵太陽能電池翼。不僅光電轉換效率超過了30%,同時電池翼面積也成倍提升,供電能力更強,供電功率達到了100KW。而國際空間站為90KW,而且由于我國空間站比國際空間站晚20年建成,所以我們的空間站具有明顯的后發優勢。
其次,在天和號核心艙上配置了大功率LT-100型霍爾電推系統,電推系統優異的比沖性能使其消耗燃料更少。因此天宮空間站一年只需發射一艘13噸級天舟貨運飛船,就可以滿足燃料補給需求。效費比更優,而不是像自由號國際空間站那樣,每年需要發射4艘貨運飛船。
除此之外,我們的天宮空間站有三個對接口以及26個艙內載荷機柜裝載空間,67個中小型艙外載荷接口,3個艙外大型載荷掛點,1個擴展試驗平臺掛點,將實現2核心艙+4實驗艙。而且建成之后,將會擁有13個科學實驗柜,意味著我國的太空實驗速度也會得到進一步提升。甚至與國際空間站相比,整體科研能力還有望略勝一籌。
最重要的是,噸位雖小 但空間卻不小,天和號核心艙安裝有全套生命維持裝置和一定規模的試驗設施。支持航天員長期駐留以及科研所需的全部物質條件,從居住區、工作區到科研區一應俱全,整體可供航天員工作活動的空間達到了110立方米,面積雖然只有國際空間站的一半,但別忘了國際空間站是多國共享的,而我們的空間站是獨有的。因此 也被網友們戲稱擁有自建“別墅”,就不羨慕隔壁“合租房”了
[微風]未來能不能進行擴建
對此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表示,我國空間站的設計使用壽命為10年,可根據未來發展以及科學研究的需要,通過維護維修進一步延長壽命,在軌擴大空間站的規模同時 我們也可以擴展空間站本體,現在是三個艙段,擴充4個艙段,甚至擴成6個艙段都是可行的。
另外,空間站的大小,跟目前的運載火箭也有關系,由于目前我國火箭的荷載能力還十分有限,每次往太空運輸的資源也比較少,所以天宮空間站已經足夠使用了。
當然,我國目前在研發的超大型火箭長征九號未來試飛成功的話,有望大大提高載重能力,到時候 我們的空間站,可能也會隨之可進一步擴大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