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沖突還是哈以沖突,巴以沖突最
巴以沖突已造成數萬人喪生,數百萬人流離失所,其根源在于一個多世紀前的殖民行為。
在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周六發動史無前例的襲擊后,以色列對加沙地帶宣戰,全世界的目光再次集中在接下來可能發生的事情上。
哈馬斯武裝分子襲擊以色列南部多個城鎮,造成800多名以色列人死亡。作為回應,以色列對加沙地帶發動轟炸,造成500多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它已在加沙邊境調動部隊,顯然是在準備地面攻擊。10月9日周一,它宣布“全面封鎖”加沙地帶,停止向已經被圍困的飛地供應食品、燃料和其他必需品,這一行為根據國際法構成戰爭罪。
然而,未來幾天和幾周內發生的事情已經在歷史中留下了種子。
幾十年來,西方媒體、學者、軍事專家和世界領導人都將巴以沖突形容為棘手、復雜和僵局。
100多年前,1917年11月2日,英國時任外交大臣阿瑟·貝爾福寫了一封信給英國猶太社區的傀儡領袖萊昂內爾·沃爾特·羅斯柴爾德。
這封信很短,只有67個字,但其內容對巴勒斯坦產生了震撼性的影響,至今仍能感受到。
它承諾英國政府“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民的民族家園”并促進“實現這一目標”。這封信被稱為《貝爾福宣言》。
從本質上講,歐洲強國向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承諾建立一個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占人口90%以上的國家。
英國托管地于1923年設立,一直持續到1948年。在此期間,英國促進了大規模猶太移民(許多新居民是為了逃離歐洲的主義),他們也面臨著抗議和罷工。巴勒斯坦人對其國家人口結構的變化以及英國沒收他們的土地并移交給猶太定居者感到震驚。
1930年代發生了什么?
緊張局勢升級最終導致了阿拉伯起義,這場起義從1936年持續到1939年。
1936年4月,新成立的阿拉伯全國委員會(Arab National Committee)呼吁巴勒斯坦人發動總罷工、扣繳稅款并抵制猶太產品,以抗議英國殖民主義和日益增長的猶太移民。
為期六個月的罷工遭到英國人的殘酷鎮壓,英國人發起了大規模逮捕行動,并進行了懲罰性的拆除房屋,以色列今天仍繼續對巴勒斯坦人實行這種做法。
第二階段起義于1937年底開始,由巴勒斯坦農民抵抗運動領導,目標是英國軍隊和殖民主義。
到1939年下半年,英國在巴勒斯坦集結了3萬名軍隊。村莊遭到空襲、實行宵禁、房屋被拆毀、行政拘留和即決處決現象非常普遍。
同時,英國與猶太定居者社區合作,組建了武裝團體和一支由英國領導的猶太戰士“反叛亂部隊”,名為“特別夜間小隊”。
伊舒夫(建國前的定居者社區)內,秘密進口武器并建立武器工廠,以擴大哈加納(Haganah,),這是后來成為以色列軍隊核心的猶太準軍事組織。
在那三年的反抗中,5000名巴勒斯坦人被殺,1.5萬至2萬人受傷,5600人被監禁。
聯合國的分治計劃是什么?
到1947年,猶太人口已激增至巴勒斯坦人口的33%,但他們只擁有6%的土地。
聯合國通過第181號決議,呼吁將巴勒斯坦分為阿拉伯國家和猶太國家。
巴勒斯坦人拒絕了該計劃,因為它將大約56%的巴勒斯坦領土劃給了猶太國家,其中包括大部分肥沃的沿海地區。
當時,巴勒斯坦人擁有歷史上巴勒斯坦94%的領土以及67%的人口。
1948年災難日(Nakba),或巴勒斯坦的種族清洗
甚至在1948年5月14日英國委任統治到期之前,猶太復國主義準軍事部隊已經開始采取軍事行動,摧毀巴勒斯坦城鎮和村莊,以擴大即將誕生的猶太復國主義國家的邊界。
1948年4月,100多名巴勒斯坦男女和兒童在耶路撒冷郊區代爾亞辛(Deir Yassin)村被殺。
這為剩下的行動定下了基調,從1947年到1949年,超過500個巴勒斯坦村莊、城鎮和城市在巴勒斯坦人所說的“災難日”(Nakba,阿拉伯語意為“災難”)中被摧毀。
估計有15000名巴勒斯坦人被殺,其中包括數十起屠殺。
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占領了歷史上巴勒斯坦地區78%的領土。 剩下的22%被分為現在被占領的約旦河西岸和被圍困的加沙地帶。
估計有75萬巴勒斯坦人被迫離開家園。
如今,他們的后代成為600萬難民,生活在巴勒斯坦各地以及黎巴嫩、敘利亞、約旦和埃及等鄰國的58個骯臟難民營中。
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宣布建國。
第二天,第一次阿以戰爭爆發,以色列與埃及、黎巴嫩、約旦和敘利亞停戰后,戰斗于1949年1月結束。
1948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第194號決議,呼吁巴勒斯坦難民返回家園的權利。
“災難日”之后的幾年,至少15萬巴勒斯坦人仍留在新成立的以色列國,并在嚴格控制的軍事占領下生活了近20年,然后才最終獲得以色列公民身份。
埃及接管加沙地帶,1950年約旦開始對西岸進行行政統治。
1964年,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巴解組織)成立,一年后,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法塔赫)政黨成立。
苦難日,或六日戰爭和定居點計劃
1967年6月5日,在針對阿拉伯聯軍的六日戰爭期間,以色列占領了歷史上巴勒斯坦的其余地區,包括加沙地帶、約旦河西岸、東耶路撒冷、敘利亞戈蘭高地和埃及西奈半島。
對于一些巴勒斯坦人來說,這導致了第二次被迫流離失所,即“苦難日”(Naksa),阿拉伯語的意思是“苦難”。
1967年12月,馬克思列寧主義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成立。接下來的十年里,這個左翼組織的一系列襲擊和劫機事件引起了世界對巴勒斯坦人困境的關注。
被占領的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開始修建定居點。創建了一個兩級制度,猶太定居者享有以色列公民的所有權利和特權,而巴勒斯坦人則不得不生活在歧視他們并禁止任何形式的政治或公民表達的軍事占領之下。
第一次起義1987至1993年
1987年12月,一輛以色列卡車與兩輛載有巴勒斯坦工人的貨車相撞,造成四名巴勒斯坦人死亡,第一次巴勒斯坦起義在加沙地帶爆發。
抗議活動迅速蔓延至約旦河西岸,巴勒斯坦年輕人向以色列軍隊坦克和士兵投擲石塊。
它還導致了哈馬斯運動的建立,該運動是兄弟會的一個分支,參與武裝抵抗以色列的占領。
時任國防部長伊扎克·拉賓倡導的“打斷他們的骨頭”政策概括了以色列軍隊的高壓反應。其中包括即決處決、關閉大學、驅逐活動人士和毀壞房屋。
起義主要由年輕人發起,并由起義統一民族領導組織(Unified National Leadership of the Uprising)領導,這是一個致力于結束以色列占領并建立巴勒斯坦獨立的巴勒斯坦政治派別聯盟。
1988年,阿拉伯聯盟承認巴解組織為巴勒斯坦人民的唯一代表。
這次起義的特點是民眾動員、大規模抗議、公民不服從、組織良好的罷工和社區合作社。
據以色列人權組織B’Tselem稱,起義期間,1070名巴勒斯坦人被以色列軍隊殺害,其中包括237名兒童。 超過17.5萬名巴勒斯坦人被捕。
此次起義還促使國際社會尋求解決沖突的辦法。
奧斯陸歲月和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
1993年《奧斯陸協議》的簽署和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PA)的成立結束了起義,該臨時政府在被占領的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的一些地區獲得了有限的自治權。
巴解組織在兩國解決方案的基礎上承認以色列,并有效簽署了協議,使以色列控制了約旦河西岸60%的土地以及該領土的大部分土地和水資源。
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本應為第一個民選巴勒斯坦政府讓路,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建立一個獨立國家,首都設在東耶路撒冷,但這從未實現。
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的批評者認為它是以色列占領下的腐敗分包商,與以色列軍方密切合作,鎮壓針對以色列的異議和政治活動。
1995年,以色列在加沙地帶周圍修建了電子圍欄和混凝土墻,切斷了分裂的巴勒斯坦領土之間的互動。
第二次起義
第二次起義始于2000年9月28日,當時利庫德集團反對派領導人阿里埃勒·沙龍對阿克薩寺大院進行了挑釁性訪問,耶路撒冷老城及其周圍部署了數千名安全部隊。
巴勒斯坦抗議者與以色列軍隊之間的沖突兩天內造成5名巴勒斯坦人死亡、200人受傷。
該事件引發了廣泛的武裝起義。起義期間,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經濟和基礎設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壞。
以色列重新占領巴勒斯坦權力機構管轄的地區并開始修建隔離墻,再加上大規模的定居點建設,摧毀了巴勒斯坦人的生計和社區。
根據國際法,定居點是非法的,但多年來,數十萬猶太定居者已經搬到在被盜的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的殖民地。由于定居者專用的道路和基礎設施將被占領的約旦河西岸分割開來,巴勒斯坦人的空間正在縮小,迫使巴勒斯坦城鎮變成班圖斯坦,這是南非前種族隔離政權為南非黑人創建的孤立飛地。
《奧斯陸協議》簽署時,超過11萬名猶太定居者居住在包括東耶路撒冷在內的西岸。如今,這個數字是超過70萬人生活在從巴勒斯坦人手中征用的超過10萬公頃(390平方英里)的土地上。
巴勒斯坦的分裂和加沙的封鎖
巴解組織領導人亞西爾·于2004年去世。一年后,第二次起義結束,以色列在加沙地帶的定居點被拆除,以色列士兵和9000名定居者離開飛地。
一年后,巴勒斯坦人首次在大選中投票。
哈馬斯贏得了多數席位。然而,法塔赫和哈馬斯爆發內戰,持續數月,導致數百名巴勒斯坦人死亡。
哈馬斯將法塔赫驅逐出加沙地帶,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要政黨法塔赫恢復對西岸部分地區的控制。
2007年6月,以色列對加沙地帶實施海陸空封鎖,指責哈馬斯“恐怖主義”。
加沙地帶的戰爭
以色列于2008年、2012年、2014年和2021年對加沙發動了四次持久軍事襲擊。數千名巴勒斯坦人被殺,其中包括許多兒童,數萬所房屋、學校和辦公樓被毀。
重建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圍困阻止了鋼鐵和水泥等建筑材料到達加沙。
2008年的襲擊涉及使用國際禁止的武器,例如磷氣。
2014年,50天內,以色列殺害了2100多名巴勒斯坦人,其中包括1462名平民和近500名兒童。
在這次被以色列人稱為“保護邊緣行動”(Operation Protective Edge)的襲擊中,約1.1萬名巴勒斯坦人受傷,2萬所房屋被毀,50萬人流離失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