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沖突 世界大戰、巴以沖突各國
來源:央視新聞
隨著巴以新一輪沖突持續,雙方死傷人數不斷上升。截至當地時間15日,沖突已造成雙方超4100人死亡。
當地時間15日,巴勒斯坦衛生部門宣布,沖突已致巴勒斯坦方面2726人死亡,超10800人受傷。其中加沙地帶2670人死亡,超9600人受傷;約旦河西岸56人死亡,超1200人受傷。
據以色列媒體當地時間15日消息,沖突已造成以方至少1400人死亡,3842人受傷。
據巴勒斯坦媒體當地時間16日報道,當天凌晨,以色列國防軍對加沙地帶東部的阿勒·扎伊頓和阿勒·舒賈亞地區進行了8小時的持續轟炸,以軍還轟炸了加沙地帶南部城市汗尤尼斯一座寺附近的房屋。
巴勒斯坦媒體稱,15日晚到16日凌晨,以色列國防軍對加沙地帶發動了自本輪沖突發生以來“最猛烈的”轟炸。
△圖片來源:巴勒斯坦《圣城報》
以色列在加沙邊界集結軍事力量
當地時間15日,以色列空軍司令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以空軍下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消除盡可能多的陸地和空中威脅,為地面部隊進入加沙地帶鋪平道路。
15日,總臺記者在加沙地帶邊界發現,以色列軍隊除了集結大批“梅卡瓦”主戰坦克外,還將動用大型裝甲推土機實施地面行動。裝甲推土機可以清除道路上幾乎所有的障礙物,也可用于引爆。
綜合多家外媒消息,當地時間15日晚,以色列空軍宣布,以軍打死巴勒斯坦抵抗運動(哈馬斯)下屬安全部門的一名負責人穆阿塔茲·艾德。對此,哈馬斯方面目前暫無回應。
當地時間15日晚,巴勒斯坦內政部表示,以軍戰機對加沙地帶拉法一家慈善機構進行轟炸,造成至少11人死亡,多人受傷。
據巴勒斯坦媒體消息,當地時間16日凌晨,以色列軍機對加沙地帶圣城醫院周邊進行轟炸。巴勒斯坦紅新月會表示,以軍對加沙圣城醫院附近地段進行了5次襲擊,導致醫院的救護車無法正常出動,不能響應呼救。
據巴勒斯坦媒體消息,當地時間16日凌晨,以色列軍機空襲了分別位于加沙南部和東部的兩個民防總部,導致7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對此,以方目前暫無回應。
△當地時間15日,一輛以色列裝甲車在加沙邊境附近田野上行駛。
哈馬斯稱向以色列境內多地發射了
當地時間15日,巴勒斯坦抵抗運動(哈馬斯)下屬的武裝派別卡桑旅表示,該部隊向以色列境內包括特拉維夫在內的多地發射了。據以色列多家媒體報道,以色列多地響起防空警報。
當天,巴勒斯坦(杰哈德)下屬武裝派別圣城旅表示,該組織已準備好應對以軍的地面軍事行動。
以軍同意在加沙地帶南部建立人道主義走廊
自13日以來,以色列方面稱出于“人道主義”原因,要求加沙地帶北部約110萬巴勒斯坦民眾撤往南部地區。
據以色列媒體援引以色列國防軍當地時間15日的消息報道,以軍同意在加沙地帶南部建立一條人道主義走廊,并宣布在當地時間15日10時至13時期間,以方不會襲擊連通加沙南北的主路薩拉赫丁路。
綜合多家媒體消息,15日晚,以色列軍方表示,目前加沙地帶已有超過60萬人向該地區南部撤離,撤離工作仍在繼續進行,但不少醫院病患難以撤離。
以軍還表示,接下來在加沙地帶將確定更多攻擊目標,會對加沙展開多輪襲擊。
以能源部長:恢復向加沙地帶南部供水
加沙地帶巴勒斯坦居民稱供水尚未恢復
綜合美媒和以色列媒體15日報道,以色列方面表示,加沙地帶南部地區的水管已重新開放。
當地時間15日傍晚,以色列能源部長在其社交媒體平臺賬號上稱,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和美國總統拜登已商定,恢復向加沙地帶南部地區供水,并表示該決定將推動加沙地帶北部居民向南部撤離。
據以色列媒體當地時間15日晚報道,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居民表示,盡管以色列承諾向加沙地帶恢復供水,但目前水源尚未到來。
美國:更多美攻擊機已抵達中東地區
美國空軍中央司令部當地時間14日表示,美國空軍的 F-15E“攻擊鷹”戰斗機已于13日抵達相關區域,以加強美國在整個中東地區的空中作戰能力。
據美媒當地時間15日報道,美國空軍空戰司令部當日宣布,包括美軍A-10在內的更多攻擊機已抵達中東地區,以加強美國在該地區的防御態勢。
聯合國機構:加沙地帶大量居民流離失所
當地時間15日,聯合國方面表示,當前加沙地帶大量居民流離失所,人道主義形勢日益嚴峻。
據外媒當地時間15日報道,巴勒斯坦衛生部長表示,以色列持續空襲導致加沙地帶的主要醫院遭到嚴重破壞,醫療設施受損,醫療資源處于枯竭邊緣。他說,空襲導致的受害者中有一半是婦女和兒童。
目前,加沙地帶收容所和醫院在超負荷運行。
15日晚,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表示,目前該機構在加沙地帶征用的學校和其他避難所已至少收容了40萬巴勒斯坦人。此外,自本輪巴以沖突爆發以來,該機構有14名工作人員遇難。
當地時間15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發表聲明,呼吁哈馬斯武裝立即無條件釋放人質;呼吁以色列為了加沙的平民,允許人道主義物資和人員快速、不受阻礙地進入加沙。
▌本文來源: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
總臺記者/陳慧慧 姚書博 孫建 周宣 李享 楊淵 許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