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德國展會時間表、德國展會延期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文|
編輯|
2020年,德國直接將35箱戰略物資送到上海,并呼吁兩國開展更多合作,中國修建的中歐班列取得巨大成功,讓德國對與中國進行更深層次合作產生了濃厚興趣。
這一舉動讓美國感到震驚和焦慮,擔心自己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受到威脅。中歐班列的運輸量和營業額正在迅速增長,已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德國一列滿載高科技電子器件的專列開到中國上海,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這列裝載35箱電子零件的火車,是德國政府專門準備,用來參加在上海舉行的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我國舉辦的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2018年,首屆進博會在上海舉行,開啟了中國擴大開放的新征程。首屆進博會累計簽約額高達578億元人民幣,為各國企業帶來可觀收益。
然而當時的美國政府卻傲慢地拒絕參加,聲稱自己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不需要參加這樣的展會。但是美國企業的表現卻與政府態度截然不同,第二屆進博會時,近200家美企報名參展,面積高達4.75萬平方米,可見美國企業對中國巨大的市場需求。
德國政府此次大手筆送來電子器件,正是為踴躍參加第五屆進博會做準備,中國市場的巨大吸引力,已讓德國等西方國家無法抗拒。
正是在幾年前,中國成功打通從上海到德國杜伊斯堡的中歐班列,開啟了現代版的絲綢之路,讓歐洲各國看到了與中國加強合作的必要性。
中歐班列全長近1萬公里,途徑多個歐亞國家,最終連接起亞歐兩大洲,當初西方國家還對中國修建如此長途跨國鐵路興趣不大,但是中國沒有被西方國家的態度所影響,仍然按計劃穩步推進這一重大基礎設施工程。
如今隨著中歐班列的日益繁忙,西方國家不得不正視中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取得的巨大成就。中歐班列已成為中歐經貿合作的重要橋梁,也將進一步推動中國市場對世界的影響力。
這次德國送來的高科技電子器件,足以看出中國在科技創新領域取得的進步,過去德國一直是世界科技強國,看不起其他國家的科技實力。
但現在德國主動向中國提供先進技術,充分顯示出對中國科技發展的肯定和尊重。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中國科研投入力度的增長,以及科技人才隊伍的壯大,已經使中國在某些高新技術領域具有匹敵或超越西方國家的能力。
事實上,中國科技創新的進步速度令世界刮目相看,在人工智能、電動汽車、新能源等領域,中國公司均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中國還主導了新一代通信技術標準的制定,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歷史性突破,這讓西方國家不得不正視中國作為科技強國的崛起。
中國不僅擁有世界上最多的科技人才,還以每年近3萬億元的研發投入,位居世界第二,這為中國培養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企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正是基于對中國科技實力的認可,德國才會向中國發送這些高科技產品,這也表明未來中德之間科技交流合作的空間將越來越大。
中國企業也將在實踐中學習借鑒德國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使中國的科技水平得到全面提升。這不僅符合中德兩國的共同利益,也將為世界科技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2011年,中歐班列正式開通,它連接了中國和歐洲,成為首條將中國與歐洲用陸上運輸線路聯通的貨運列車。
當時不少國家并不看好這個項目,認為其經濟效益低下,但是中國沒有放棄這個項目,而是持續投入資源發展中歐班列。
經過多年努力,中歐班列的運量實現了翻番,得益于“一帶一路”倡議下各國的務實合作,中歐班列快速發展成為中歐貿易的重要運輸通道。
2020年,新冠疫情導致全球海運陷入癱瘓狀態。此時中歐班列及時承擔起運輸防疫物資的重任,大幅增加對歐洲的運力,支持歐洲國家抗擊疫情,獲得了歐洲國家的高度贊譽。
2021年,中歐班列開行超過2萬列,運輸貨物總價值超過2000億美元,已成為歐亞大陸橋和絲綢之路經濟帶上不可或缺的“紐帶”。
中歐班列不僅改變了中歐之間的貿易往來方式,也推動了沿線國家經濟的發展。比如,匈牙利可以通過班列大規模運輸農產品到中國,俄羅斯遠東地區也利用班列運輸商品到歐洲,中亞國家也通過班列將本地產品銷往歐洲。
展望未來,中歐班列將繼續擴大運力和范圍,形成一個囊括亞歐非大陸的廣泛運輸網絡。它必將成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支撐,也將進一步重塑全球貿易格局,讓世界各國共享發展繁榮。
中歐班列的運力逐年提升,2020年更是實現班列數突破萬列,這不僅帶動中國經濟發展,也帶動沿線22個國家和地區經濟活躍。
原本習慣通過海運的國家,現在也紛紛選擇鐵路陸運,這對以海運為生的美國造成一定沖擊,讓老美徹底坐不住了。
德國企業不斷增加對華投資,也成為多個進口博覽會的常客,第四屆進口博覽會上,德國就成為歐洲參展面積最大的國家,達成意向成交金額超過169億美元。第五屆進口博覽會又有137家德國企業參展。這充分顯示出德國企業對中國市場的重視和信心。
與此同時,其他歐洲國家也積極參與進口博覽會。第五屆進口博覽會共有21個歐洲國家和地區前來參展,涵蓋食品、汽車、醫療器械等多個領域。這為促進中歐貿易合作、實現互利共贏提供了重要平臺。
與歐洲合作日益緊密的同時,中國也積極推進與美國的務實合作。曾經美國奧克蘭灣大橋發生15米長道路塌陷,中國不僅制造出符合要求的橋梁零部件,還以較美國國內更優惠的價格提供。
最終美國通過中國幫助,以72億美元順利完成大橋修復,美國工程師估算,如果不借助中國,至少要花費100億美元,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在基礎設施和精密制造領域的強大實力。
在基礎設施領域,中國“狂魔”的稱號已經名副其實,中國強大的制造業和工程技術為世界各國所重視。
可以說,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中國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正在穩步提升。中歐班列使中國與歐亞國家的貿易往來更加便利,進口博覽會為各國企業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臺,中國也為美國和其他國家提供了切實幫助。
雖然還存在一些質疑聲音,但中國將繼續保持謙虛態度,不斷提升實力,與各國開展互利合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正在改變世界經濟版圖,各國紛紛表示出與中國進行合作的意愿,這為中國贏得了更多朋友和伙伴,有助于加強中國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