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駐美大使被召回_法國駐美大使已返回華盛頓
日前美國總統拜登、英國首相約翰遜和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宣布成立一個集軍事、經濟、外交戰略于一體的新聯盟——AUKUS,在此框架下美英兩國無視《不擴散條約》相關規定,決定向無核國家澳大利亞出售性質的。
澳大利亞獲得“昂撒親兄弟”的鼎力支持,莫里森自然是一時之間風光無兩,但同是盟友的法國就沒那么好受了,因為美澳之間的“交易”協議,直接替代了法澳兩國此前簽署的900億澳元訂單;考慮到法國軍工非常依賴對外出口的現狀,損失900億澳元萬萬是不可接受的。
9月16日法國外長和國防部長發表聲明控訴對美英澳三方的不滿,認為美國的決定將使法國被迫放棄與澳大利亞之前簽署的潛艇采購協議,這是一種“背后捅刀”的行為,而澳大利亞在沒有和法國溝通的情況下,就直接和第三方國家簽訂了協議,是“背信棄義”的做法。
公然完盟友的軍火訂單,美國也自知理虧,因而試圖說軟話平息法國的憤怒,9月16日的一場會議上,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表示法國仍然是美國在印太地區的“關鍵伙伴”,并表示美國將繼續和法國展開合作。
事態已經升級到這種地步,美國口頭上的“找補”還有什么用呢?因此對于布林肯這番空洞的承諾,馬克龍拒絕順著美國給的臺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于是17日當天法國外交部長勒德里昂發布新聞公報,宣布應法國總統馬克龍的要求,決定召回法國駐美國和駐澳大利亞兩國的大使,要求他們返回巴黎對此事進行探討。
其實也不怪法國不賣美國這個面子,畢竟美澳聯手“辱法”的行為的確是太過不齒,要知道法國耗時兩年的談判才終于拿下這筆大單子,結果轉身就被美國截胡了,擱誰能不生氣?況且法國也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常之一,被澳大利亞玩弄于股掌之中面子往哪放?而且澳大利亞開了這個頭,美國自然會更表現得放浪不羈,隨時會撬走法國在其他國家的軍工訂單。
盡管900億澳元訂單告吹對法國而言是一筆不小的損失,但也不至于嚴重到馬克龍一氣之下直接召回大使的地步,畢竟過去的幾十年里,美國做過不少比現在性質還嚴重的“辱法”之事,那么我們可以料想到法國如此生氣的原因,并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金錢面前兄弟之情不值一提”那樣簡單。
其實從法國16日發表的一篇聲明中就可以找到答案,該聲明中有這樣一段話:“當我們(法國)在印太地區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之際,美國選擇將法國這樣的歐洲盟友從其與澳大利亞這樣的結構性伙伴關系中排擠出去”;由此不難看出除了“錢”之外,法國還損失了更重要的東西——法國的地位。
簡而言之法國對美國直接略過歐洲國家,只把澳大利亞“拉進群”的做法十分不滿,說白了這份潛艇合同除了巨額經濟效益之外,還寄托了極大的政治資本,馬克龍有意將其變為更“持久”的東西,也就是借此潛艇訂單將法國的影響力拓展到印太地區,而這一切都因為美國橫插一腳而被破壞了。
法國其實也有意加入美國的印太戰略并從中分一杯羹,甚至許多歐洲國家都有這種想法。不久前,法國和美日印澳等國還在孟加拉灣舉行了“拉彼魯茲”海上聯合軍演,所以要說歐洲對印太戰略沒有興趣那是不可能的,但是美國在選擇隊友時在歐洲和澳洲之間選擇了后者,這不禁讓歐洲介入印太海域的身份變得尷尬,所以法國才對美國澳大利亞大動肝火。
實際上所有的歐洲國家都必須要清楚一個道理,那就是“美國優先”的霸權底色從來不會改變,在美國的利益面前,盟友國家只能被當做犧牲品,與其盲目捆綁美國的遏華政策,不如尋求戰略自主,否則只會丟盡自己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