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作業改善的前提條件是什么,標準作業提升改善課題
精益生產評價管理規范
1 目的
本評價管理規范規定了精益生產的相關術語和定義、評審內容、評審方法及評分標準、評價報告、評價結果、評價運用的要求。
本評價管理規范適用于XX股份有限公司精益生產的評價,每年對精益生產推進效果進行自我評價,同時也可作為客戶評價或合作伙伴導入精益生產水平的參考依據,或者作為XX股份有限公司精益生產獎的評價標準和依據。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GB/T 19580-2012 卓越績效評價準則
3 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
3.1 精益生產
通過從客戶的角度定義價值,優化生產流程和組織方式,消除制造過程中的一切浪費現象,實現公司更好經營結果的一種管理方式。
3.2 5S(7S)
7S內容及含義:整理(SEIRI)、整頓(SEITON)、清掃(SEISO)、清潔(SEIKEI)、素養(SHITSUKE)、節約(SPARE)、安全(SECURITY)
3.3 浪費
公司里不產生附加值的活動或雖然產生了附加值,但所用資源(人、機、料等)過多。
3.4 八大浪費
對公司中存在的各種浪費,可歸納為八種浪費現象,簡稱為八大浪費。八大浪費分別為:庫存的浪費、制造過多/過早的浪費、不良品的浪費、搬運的浪費、加工的浪費 、動作的浪費、等待的浪費 、員工創造力的浪費。
3.5 準時化(JIT)
準時化即生產現場的理想狀態:在必要的時間,按照必要的數量,生產必要的產品。
3.6 一個流
在生產制造過程中,每做完1個在制品后立刻轉入下一道工序加工,稱之為一個流。一個流是與傳統的批量流相對應的概念。
3.7 多能工
通過對作業員進行培訓,使之掌握多種作業技能,以配合精益生產一人多工序的要求。
3.8 均衡生產
通過生產排程盡可能地使生產任務均衡化。
3.9 切換
生產線從加工一種產品轉換為另一種產品時,需要更換模具或工裝等一系統活動。
3.10 快速切換
將切換時間縮到最短的一門技術。
3.11 看板
是拉動生產與控制系統的信號傳遞工具,有紙質卡片或電子看板等形式。
3.12 看板管理
根據看板指令進行補充式生產,防止生產過量的一種管理方式。
3.13 標準作業
以人的動作為中心,研究人、機、料的最佳組合,強調的是人的動作。標準作業的三要素:節拍、作業順序、標準手持。
3.14 作業標準
是對作業者的要求,是指導員工作業的基本行動準則,強調的是作業過程和結果。作業標準包括:作業指導書、質量標準、安全操作要領等。
3.15 自動化
帶人字旁的自動化是指賦予設備人的智慧,設備能自動檢知異常,出現異常時能自動停止,從而解放員工,實現一人看管多臺設備。
3.16 全員生產維護TPM
以提高設備綜合效率(OEE)為目標,以全系統的預防維護為過程,全體人員參與為基礎的設備保養和維修管理體系。
3.17 價值流圖
通過把過程中產品所涉及的所有物流與信息流等相關內容用目視圖表的方法繪制,用來識別過程中是否存在浪費現象。價值流圖是改善的重要工具。
4 評審內容
具體評價內容及評分標準按照附錄A《精益生產自評細則》
5 評審方法
5.1 年度自評
公司根據附錄A《精益生產評價細則》,進行逐項評審、打分。
5.2 年度外部評價
5.2.1當客戶對合作伙伴有導入精益生產的要求時,可委托第三方專業咨詢機構根據附錄A《精益生產評價細則》,對合作伙伴進行評價,并將評價結果反饋客戶,作為客戶評價合作伙伴的參考依據。
5.2.2當政府職能部門設置精益生產獎時,評價工作小組可根據附錄A《精益生產評價細則》,對入圍公司進行評價,評價結果作為精益生產獎的評定依據。
6 評價準備
6.1 評價原則和要求
6.1.1評價應遵循客觀公正、科學嚴謹和全面準確的原則。
6.1.2外部評價時,評價機構或評價工作小組應承諾對評價公司的機密和隱私保密。
6.2 評價機構
6.2.1自評由公司精益生產推進小組組織,公司內部從事精益生產推進活動的相關人員組成;也可由公司聘請外部從事精益生產的專業人員進行。
6.2.2外部評價由第三方評價機構或政府職能部門授權的評價工作小組進行。
6.3 評價人員
一般由具備精益生產理論知識及實戰經驗的人員組成7人以上單數的評價工作小組。
7 評價程序
評價應遵循以下程序:
a) 首次會議;
b) 聽取匯報;
c) 現場驗證;
d) 內部溝通;
e) 結果反饋。
8 評分標準
9 評價報告
9.1 報告內容
評價報告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a) 評價報告的名稱、被評價單位(公司);
b) 評價時間、地點、參加人員;
c) 評價的目的、依據、范圍;
d) 評價的簡要過程、發現的問題及改進建議;
e) 評價結論。
9.2 報告結果
現場評價時,依據附錄B進行逐項評價、記錄;
評價結束后應參照附錄C填寫精益生產評價報告表,內部評價時評價結果主要記錄發現的問題點;外部評價時結果分為精益生產入門公司、精益生產改善公司、精益生產標桿公司。
10 評價運用
評價結果對照附錄D內容,用于對公司內部精益生產管理的定位及持續改進,同時也用于客戶及政府對本公司導入精益生產進行定級、評價。
11 績效考核
僅展示部份內容。需要原版文件請私信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