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批判2001,好萊塢電影中主要的批評主題是什么
好萊塢可劃分為新舊兩個時期。
舊好萊塢(也稱經典好萊塢)階段大約從1930年經濟大蕭條開始,到1960年冷戰初期結束,其間跨越了二戰和戰后幾個重要的歷史時期。
在經濟上,舊好萊塢經歷了從電影專利公司(MPPC)到大制片廠制度的確立過程,
在藝術上,它確立了所有類型片的模式,這一模式直到新好萊塢階段仍然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新好萊塢階段是指從60年代至今的電影時期,
在這個階段,高成本的“重磅”策略使類型片在表達方式上發生改變,
社會意義也走向了多元。
新好萊塢是舊好萊塢的延伸和發展,它是電影藝術內部和社會文化環境變化的結果。
而在本質上,好萊塢的“夢幻”功能并沒有改變。
舊好萊塢電影
由舊好萊塢到新好萊塢是一個緩慢發展漸進的過程,這里先把舊好萊塢制片廠制度(電影生產方式)作一簡要介紹:
一、制片廠制的特點
(1)把電影業變成大規模的壟斷性企業,出于壟斷的需要,八大公司規模巨大、設備齊全,建有眾多的巨大攝影棚和拍攝場地,廣泛收羅藝術和技術方面的人才,形成一個電影的“獨立王國”;
(2)制片廠內部分工精細,實行的是工業生產流水線式的制作模式,制片廠強調集體的智慧和細密的分工,而個人在其中的作用幾乎被消解在集體的合作之中;
(3)制片人專權。所謂“制片人”其實就是公司的老板,他全權決定著電影的生產,把創作人員看作供隨意調遣的雇員,他有權任意改變劇本的情節、決定演員的陣容等等;
(4)明星制度。這種制度更多的是出于商業化的需要,在此時期,明星制是爭取票房成功的核心因素。這種制度直到50年代大制片廠制度的解體才衰落下去。
(一)舊好萊塢的戲劇電影美學特征
舊好萊塢電影創作遵循著一種戲劇電影的美學原則,其基本特征體現在三個方面:
即戲劇化的故事結構,類型化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流暢的連續性剪輯。
1.經典好萊塢電影在結構故事和展開情節方面明顯地以戲劇化作為基礎:
故事情節充滿戲劇的沖突,故事結構完整封閉,故事發展逐次遞進直到結尾的高潮并總離不開大團圓的結局。如《卡薩布蘭卡》《魂斷藍橋》。
2.在戲劇化故事情節結構模式確立之后,好萊塢經典敘事的人物形象構成也自然呈類型化的傾向。
根據戲劇沖突原則,人物形象被確立為正反兩個陣營,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
例如西部片總有代表正義和法律的警長及貪婪野蠻的印地安人,片有司法和犯罪的對峙。
當然,在經典好萊塢敘事中,人物形象在遵循類型原則的大前提下又有無窮的取舍和 變化,但正反兩方人物所構成的戲劇沖突則是好萊塢永恒的法寶。
3.好萊塢經典敘事系統的核心是前面已經提到的連續性剪輯,
連續性剪輯代表了好萊塢經典敘事的特征,既是對戲劇化故事和類型化人物的發展,又是好萊塢制造夢幻和歡笑的基本前提,因為自然流暢的連續性剪輯為觀眾提供了一個簡潔方便而又真實可信的銀幕世界。
由于經典敘事系統的剪輯旨在實現逼真性的要求,所以景別使用的順序便具有了特殊涵義:
先是建制鏡頭展現整體環境和人物,然后是中景的鏡頭交待人物的動作和反動作,再切入近景鏡頭(包括特寫)將人物面部表情的重要性直接呈現給觀眾,最后還得回到全景鏡頭來結束段落敘事或重建新的時空關系。
4.好萊塢大團圓結局作為經典好萊塢敘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許多好萊塢主流影片中扮演著畫龍點睛的作用。簡單來說,其有兩個方面的涵義:
其一是循環型或封閉型故事結構;
其二是達到成功和完美的幸福結局。
例如在奧遜.威爾斯的不朽杰作《公民凱恩》開始時,鏡頭從報業大亨極盡豪華的“天堂莊園”的大門和大門上“禁止入內”的警告牌緩緩移入,最后則用一個慢慢拉出莊園大門的反向鏡頭結束全片,在影片的敘事結構和鏡頭語言上完成了封閉型的循環。
(二)關于舊好萊塢的類型片
20世紀30—40 年代是美國好萊塢的全盛時期,這期間在好萊塢影片創作中占統治地位的是類型電影,類型電影就是按照不同的類型(或樣式)的規則要求創作出來的影片,實質上它是一種藝術產品標準化的規范。
這種規范的電影的實質就是運用一切能夠抓住觀眾視覺和心理的電影表現程式,它常常要比個人構思的有意識追求藝術的影片更能反映出觀眾的興趣和道德標準。
類型片是好萊塢制片制度的產物,它從商業和票房的角度進行影片生產,并在大量的藝術實踐中建立并完善了一套電影創作方法。
類型片的主要特征體現為:
1.情節公式化
2.人物定性化
3.銀幕敘事標準化(類型片大都采用單一的線性結構,以時空轉換為順序,以事件發展為線索,較少使用閃回,交叉蒙太奇手法,而著重講述單向發展的故事)
4.視覺形象圖解化(如古堡或塔樓象征危險,幽暗的森林隱藏著災難,實驗室里汩汩作響的試管則孕育著罪惡等)
類型片在經典好萊塢時代的發展經歷了形成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其復興期則出現在新好萊塢時代。經典好萊塢的類型片包括西部片,片,歌舞片,恐怖片等。
50年代到60年代,由于電視產業的發展以及其他的政治經濟等社會方面的原因,經典好萊塢的類型片出現了衰退。
新好萊塢電影
(1)新好萊塢運動
新好萊塢運動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
一方面,這一時期是美國社會的多事之秋,黑人爭取平等自由的民權斗爭風起云涌,曠日持久的越南戰爭使國內反戰情緒不斷高漲,建立在非理性基礎上的反主流文化盛行。
另一方面,這一時期的美國電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嚴冬,大的制片公司紛紛倒閉或轉產,有的制片廠因財政困難放棄了使用知名導演和演員,而是大膽起用新人,還有的藝術家以較少的資金獨立制片或合資經營電影公司,按照自己的意愿拍攝電影,這些電影人由于擁有更大的創作自由度和較少的傳統桎梏而使好萊塢電影開始呈現出新的面貌。
興起于60年代的新好萊塢運動為美國影壇奉獻了一大批杰出的導演,他們有卡薩斯特,阿瑟·佩恩,科波拉,丹尼爾·霍佩爾,馬丁·斯科塞斯,喬治·盧卡斯,斯皮爾伯格等。他們為70年代以后的好萊塢電影再輝煌作出了積極貢獻。
(2)新好萊塢電影的美學特征(對照于舊好萊塢)
1. 在影片主題與題材上:
舊好萊塢電影由于受制片廠制度和政治的影響(美國當時有個《海斯法典》禁止拍攝接觸社會的影片)因而在主題和題材上多為遠離現實和政治的消遣娛樂內容,在創作上體現中產階級的共性,中庸和保守的價值觀,現實主義傾向的影片在這一時期所占的比重很極少。
而新好萊塢電影卻表現出對舊好萊塢電影的反叛,其電影對社會問題的尖銳暴露、批評和抗議,對現實生活直面的廣度和力度都給人以極深的震撼。
如阿瑟·佩恩于1967年拍攝的被稱為新好萊塢誕生的標志性影片《邦尼和克萊德》,故事發生在30年代的美國鄉村,是某種意義上的“片”,但卻體現出當代青年反抗的主題:直接反抗社會不公平和禁錮個性的暴力的正當性。
新好萊塢電影比較有代表性的還的斯坦利?庫布里克的《2001遨游太空》(1968年)、《發條桔子》(1971年);馬丁?斯科西斯的《出租汽車司機》(1976年);米洛斯·福爾曼拍攝 《飛越瘋人院》(1971年);弗朗西斯·科波拉《現代啟示錄》(1979年)。
受越南戰爭的影響,新好萊塢產生了一批反思越戰的優秀影片,這些影片通過戰爭的生死際遇拷問人性的本真,揭露越戰帶給美國人民的肉體和心靈的創傷,這些影片被稱為“越戰片”。如《全金屬外殼》(1987年)、《獵鹿人》(1978年)、《現代啟示錄》(1979年)《野戰排》(1987年)等。
20世紀70年代,由于受“水門事件”等政治丑聞的影響,美國好萊塢還出現了政治電影,這些影片揭露司法制度,審判制度的黑暗,指責政府腐敗,反映社會不公。而更多的影片則以青年人為對象,表現他們在物質生活高度富足的狀態下心靈的空虛,價值的失落,以及對傳統的徹底反叛。
2.在表現手法上:
跳出經典好萊塢戲劇電影模式,大量借鑒了歐洲藝術電影的創作經驗,
在表現手法上突出電影的影像功能。
與舊好萊塢比較起來,新好萊塢電影在美學特征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待:
① 在情節結構上,新好萊塢電影打破追求戲劇性的單向敘事模式,時空轉換更加靈活,不再追求故事情節的完整性而尋求開放的結尾。
② 人物不再定型化,而是根據其性格自身的發展展現其自然本性。
善與惡不再是劃分人物好壞的徑渭分明的標準。除此之外,新好萊塢電影在人物和情節的關系上,使人物不再隸屬于情節而是從情節突出人物。
如科波拉的《現代啟示錄》,情節的發展實際上是主人公一步步走向瘋狂的歷程。
影片給人的震撼不是情節是否具有懸念性,而是殘酷戰爭環境下人的異化和異化的人:奉命殺死一個戰爭狂人的中尉卻在經歷了種種事件之后變成了另一個狂人。
③ 新好萊塢電影更加重視包括鏡頭語言在內的電影技巧的開拓。
新好萊塢電影不追求銀幕上的真實而是運用各種電影技巧使其產生一定的間離效果,也因此,在新好萊塢電影中,各種角度和不同速度的鏡頭、定格、跳接等十分豐富。
新的影像語言強化了視覺上的沖擊力,使畫面更具藝術效果,而隱喻和象征手法的運用則從另一個方面為電影增加了哲理內涵,從而也使影片更具導演個人風格特征。
如科波拉的《教父》,它實際上是把一個美國電影中頗為傳統的“家庭故事”放大為一個家庭的神話,使傳統強盜片中的個人英雄融化在一個無所不在的家族勢力之中,而這個家族則成為當代美國乃至整個資本主義的縮影。
值得提出的是新好萊塢發展到20世紀80年代以后,旨在追求影片視覺效果的商業電影開始出現,其代表為盧卡斯的《星球大戰》系列和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系列。這些影片充分利用了電影高科技的成果,特技攝影和數字制作幾乎成為了取代情節的法寶。這些影片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視覺奇觀已經遠遠超出了人們的視覺經驗乃至夢幻,從而給觀者以極大的感官刺激和震撼。
(3)好萊塢類型片的復興
70年代中期以后以斯皮爾伯格的《大白鯊》和盧卡斯的《星球大戰》為代表,一批帶有驚險、恐怖、科幻色彩的電影將觀眾重新吸引到影院里來,這些片子的賣座是好萊塢人重新認識到類型片所蘊涵的巨大的商業價值。于是,各種類型電影在好萊塢再次受到青睞。
復興時期的類型片在原有模式上又具有三大特色:
一是注重迎合年輕人的欣賞心理,影片大都描繪青年心理特征,吸納現代派思想,創造前衛的銀幕形象和時尚內容;
二是大量加入現代科技成分,特技攝影和數字技術是銀幕更具視覺效果;
三是在原有類型片基礎上發展出新的類型片,如、災難片等。
總之,新好萊塢電影無論在技術上還是在藝術上所取得的成功再度顯示了美國電影強大的生命力,傳統與現代交織的好萊塢依然是不倒的“電影王國”。
新好萊塢電影:
1,指美國電影史上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出現的由當時好萊塢的“40年代人”:弗朗西斯·科波拉、馬丁·西科塞斯、羅伯特·阿爾特曼、斯皮爾伯格等一批新的編劇和導演在就好萊塢電影基礎上形成的新的電影創作潮流。,阿瑟·佩恩拍攝的《邦尼和克萊德》標志著美國新好萊塢電影的誕生。
2新的一代對于好萊塢電影的傳統絕不是持否定態度的。他們試圖給美學上以及經濟上已經停滯不前的好萊塢電影生產注入新的生命。他們雖然承認各種電影樣式的規律承認明星制和工業化的生產方式.但卻從內部使它們充實新的內容。
3,他們的創作在電影風格、制作方式和社會歷史語境上都不同于“經典好萊塢電影”。特別是在他們電影生涯的初創時期,懷有一份用電影藝術表白心聲,洞穿社會現實的真誠理想來從事電影藝術的創作。
4,也正是在這個年代,如《教父》、《美國風情畫》、《大白鯊》、《出租汽車司機》、《現代啟示錄》等一批電影杰作產生。這一新的電影潮流和電影現象被人們稱之為“新好萊塢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