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德萊恩前往白宮,馮德萊恩真漂亮
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美國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舒默率領的兩黨參議員代表團正在訪問中國,并與王毅舉行了會晤。此外,拜登表示,11月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峰會期間,可能與中國領導人舉行會晤。然而,話音剛落美國商務部便將42家中企列入出口管制清單。不僅如此,美國還教唆歐盟、菲律賓這些小弟圍攻中國。美國像這樣一邊喊著和中國接觸,一邊又不斷動用手里的一切資源給中國找麻煩,打得算盤其實無非還是老一套。
中美會晤現場首先,就是想辦法制造,來塑造有利于美國的談判環境。現在美國在對付中國的時候,手里能拿出來的越來越少,所以每次對話前,都要絞盡腦汁制造點事端,至少在輿論層面塑造出一種美國好像占據主動的氛圍。
這是美國的老毛病了,當慣了霸權國家,不愿意和其他國家平等接觸,不找點麻煩施壓就不會說話。
拜登其次,就是美國現在內斗得不可開交,不同黨派,乃至同一黨派之間的不同力量的利益和訴求都不一樣,沒辦法形成共識,所以在和中國接觸的時候,也是各說各的。打個比方來說,舒默這次確定了要訪華后,也是在參議院內部,美國共和黨議員提出了一項名為“國會海外協助不用于與敵對勢力國際談判法”的法案。這份法案,在美國內部被簡稱為“NO CHINA Act”,大概內容是,中國是美國的“敵對勢力”,所以應該禁止動用聯邦資金資助議員赴華訪問。
當然,法案提是提出來了,可是沒有一個人簽字,非常尷尬。但是,在占據多數的參議院內部,都能冒出這樣的妖魔鬼怪,現在美國政壇的混亂情況可見一斑。
美國政府在處理對華事務上顛三倒四地開倒車,也就不奇怪了。美國國會最后,就是美國現在,想要推動“盟友”幫自己沖鋒,然后自己跟在后面撿便宜。如今的美國,其實面臨一個很奇怪的情況,那就是對外國政治施加影響力的難度,比掌控本國國內政治的難度要小。簡單來說,就是對內和共和黨打得焦頭爛額,鬧出了不少笑話,但是在跑到海外扶持代理人、搞顏革、操縱選舉上,還是很有一套的。
美國的海外影響力,是二戰后幾十年來積攢的老本,還可以啃一啃。
馮德萊恩訪問白宮美國可以用北約秘書長的位置誘惑馮德萊恩給自己辦事,給中歐貿易制造麻煩,也可以在小馬科斯上臺后,不斷通過美菲的雙邊軍事合作文件“登堂入室”,把菲律賓打造成五角大樓的一塊飛地。這也就是為什么,最近幾年,很多美國的“海外代理人”,比如馮德萊恩、貝爾伯克之流都越來越積極地站到臺前來“為美國代言”。拜登上臺以來,一直強調的所謂“恢復美國的全球影響力”,也主要體現在這個方向上。這樣做,對于現在的拜登政府而言,確實也是“性價比”很高的一個選擇。
讓自己的代理人對中國施壓,一來能夠打亂中國的節奏,二來能在美西方主導的國際輿論場上,塑造出中國被“孤立”的氛圍,三來還能規避中美正面交鋒、擦槍走火的風險。
在拜登的視角里,美國都不是“雙贏”,是“三贏”了,簡直贏麻了。
中美但是,從長期來看,這樣的做法,絕對是一記昏招。就像上面提到的,美國這種煽動“小弟”幫自己沖鋒的策略,本質上是一種啃老本行為,是在透支美國的國家信用。這些騷擾的動作,沒辦法讓中國傷筋動骨,但卻是實打實在消耗美國的國際威望。馮德萊恩對中國啟動反補貼調查,德國已經明確站出來反對。調查當然是可以啟動的,但在歐盟共識決的大背景下,馮德萊恩推動的這一輪調查最終會調查出什么結果,又能不能真的把關稅制裁的大棒揮到中國頭上,要打上一個巨大的問號。
馬科斯菲律賓就更不用說了,小馬科斯政府現在在南海能做的,基本也就是拍拍照,在網上發點文章。這樣的戲碼,重復幾次,別說其他東盟國家看不起菲律賓,就連美西方自己,估計都要看膩了。相比于中國切實推進各類獨立于美國之外的多邊合作機制,美國對中國的挑釁,現在已經越來越流于形式,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表演,影響不了中國的大局,只能內耗。到最后,就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系,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