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的制度基礎—美聯儲的構成及運作模式
大家好,這里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分享前美聯儲主席,著名經濟學家伯南克的《金融的本質》,前面一篇文章,我們介紹了美聯儲的兩個作用,一個是穩定經濟,一個是穩定金融市場,避免金融危機。
同時我們介紹了美聯儲的兩個使命,一個是促進就業,一個是控制物價。美國的美聯儲成立于1913年,相較于其他西方國家來說,是比較晚的了,但實際上在此之前,美國政府多次試圖籌建中央銀行,但是都以失敗而告終,那為什么1913成功了呢?
當然這段金融歷史是非常漫長曲折的,簡單來說,在美國成立中央銀行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因為缺少一個“最終貸款人”的角色,金融市場非常不穩定,金融恐慌時有發生,金融恐慌是指由于某種外在的因素,短期資金的債權人突然大規模地從尚具有清償能力的債務人那里撤回資金,我們也可以簡單理解為大規模擠兌,比如大量儲戶都到銀行提取現金,導致銀行現金流斷裂而崩潰破產,這是一種集體行為,金融恐慌會導致并惡化金融危機。
比如從1873年到1907年就發生了5次大規模的金融恐慌,每次金融恐慌都會導致金融市場極不穩定,數十家甚至數百家銀行倒閉,這讓當時的美國政府必須要考慮籌建一個類似中央銀行的機構,來穩定金融市場。
第二個是金本位制度,什么是金本位制呢?它本質上是一種貨幣體系,也就是貨幣的價值以黃金的重量來衡量。比如在20世紀初,根據法律,黃金的價格是每盎司20.67美元。美元與黃金的重量之間存在一種固定關系,這樣反過來也設定了貨幣供應量,市場上有多少貨幣,就應該對應有多少黃金儲備。盡管央行的存在有助于加強對金本位制的管理,但是在很大程度上,真正的金本位制會創造出一個自我管理的貨幣體系,而這樣的貨幣體系至少能部分替代央行的職能。
金本位制于19世紀中期開始盛行,在美國南北戰爭(1861-1865)之后,美國就恢復了金本位制度,直到20世紀30年代,才廢除了金本位制度。
金本位制度有其局限性,一方面黃金的開采本來就是一種資源浪費,另外,更重要的是,金本位制度,實際上很容易引起金融恐慌,因為金本位制度,會控制貨幣的供給,這樣導致央行通過貨幣政策來穩定經濟的發揮空間有限。
在金本位制下,當經濟表現強勁的時候,經濟比較活躍的時候,貨幣供給就會增加,貨幣供應增加會導致利率下跌,利率持續下跌會有什么影響呢?利率低了當然大家貸款成本就低了,這樣會導致對貨幣需求越來越多,這是一個滾雪球的效應,最終導致市場上的錢越來越多,從而導致高通脹水平,甚至嚴重的通貨膨脹。
但今天央行的普遍做法正好是相反的,在經濟表現比較活躍的時候,央行會適度控制市場的流動性,防止通貨膨脹,比如常用的手段就是提高利率,因為利率高了,那大家貸款意愿、消費意愿就降低了,從而給火熱的經濟適當的“降溫”,這是在有“央行”情況下的通用做法,但是當時,因為金本位制限制了貨幣供給,央行就不能靈活地調控利率,比如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經濟不景氣時期下調利率,在通脹時期提高利率。
但這樣的經濟策略,其實是基于凱恩斯主義的國家調控市場經濟理論為基礎的,有人認為這是金本位制有利的一面,這樣中央銀行就無權自作主張了,把所有的控制權完全交給自由市場,這其實是經濟學家哈耶克的自由主義經濟思想,這里我們就不展開講了。
這里伯南克說,相較于現代經濟,在金本位制下,經濟產出和通脹水平的波動性都更大。當然金本位制度還有其他的問題,比如會導致實施金本位制度的國家貨幣之間形成一個固定的匯率體系,這不能真實反映各個國家的經濟現在,也不利于各個國家的經濟調控。
比如,如果我國在之前將人民幣與美元匯率綁定。在之前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民幣與美元之間存在緊密聯系。這意味著,如果美聯儲在美國經濟不景氣的時候通過降低利率來刺激美國經濟,那么中國國內的貨幣政策最終也會放寬,因為不同國家的同一種貨幣,其利率必須是一樣的。然而低利率也許并不適用于當時我國的經濟情況,結果可能會導致我國發生通貨膨脹。所以,無論是有利還是不利的政策,都會通過固定匯率制,從一個國家傳導至另一個國家,剝奪一國獨立管理其本國貨幣政策的權力。
所以,介于在1913之前幾十年時間,因為金本位和其他一些因素,導致美國多次發生金融恐慌,金融市場非常不穩定,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一個類似“中央銀行”的需求就迫在眉睫了,1913年,出于對宏觀經濟和金融穩定性的考慮,美國國會和當時的伍德羅·威爾遜總統決定創建美聯儲。
為了避免之前兩次嘗試的失敗,當時伍德羅·威爾遜總統,不只在華盛頓建立一家中央銀行,還在全美各大主要城市創建了12家聯邦儲備銀行,將美國50多個州劃分為12個區,每一個區都有一家聯邦儲備銀行。華盛頓的聯邦儲備委員會監管著整個系統。這種機構安排的價值在于創建了一家真正意義上的中央銀行,一個能代表這個國家每個地區人民利益的央行,國家經濟各方面的信息也都能匯集到華盛頓。這樣的好處就是,當美聯儲制定貨幣政策時,它會考慮整個國家所有聯邦儲備銀行的意見,再在國家層面上制定相關政策。
在成立了美聯儲之后20年,是美國經濟高速發展20年,當然,在此期間,歐洲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顯然吃到了戰爭紅利,因為當時歐洲戰爭大量的資金和物資都是從美國資本市場獲得的,美聯儲在這期間也發揮重要的作用,通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也成功奪走了當時歐洲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確立了美國經濟在世界上的絕對統治地位。
但美國經濟的第一次大的考驗來了,在1929年10月29日,美國股市崩盤,標志著美國“大蕭條”的開始,在這期間美國股市下跌85%,失業率接近25%,美國GDP下滑1/3,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經濟衰退,大蕭條一直持續到1941年,珍珠港被日本偷襲,美國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止。所以,從嚴格意義上說,第一次世界大戰助推了美國的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幫助美國擺脫經濟大衰退。這讓我們不禁想起這次疫情,為什么美國不斷試圖挑起戰爭,因為美國歷史上,正是靠兩次世界大戰上位的,對于美國來說,戰爭對于經濟刺激,緩和國內矛盾是非常有用的手段。
那美聯儲在這一時期發揮了什么作用呢?美國“大蕭條”實際上是一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并非只發生在美國,甚至最嚴重的也并不是美國,而是波及到了全世界,其原因當然非常復雜,主要是20世紀20年代晚期著名的股市泡沫,以及在全世界范圍內的金融恐慌,是誘發那次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而剛剛成立不久的美聯儲在應對這次危機中,并沒有扮演好角色,在貨幣政策方面,為了不進一步助長股市投機行為,美聯儲并沒有放松貨幣政策,在金融危機的初期還是維持了金本位制度。
什么是放松貨幣政策呢?通俗來講一般就是降低利率,讓更多的錢流入市場,因為到時物價已經下跌10%,伯南克認為,美聯儲本應該采取寬松的貨幣政策,以防止物價進一步下跌,物價下跌過多是通貨緊縮的一個標志,通貨緊縮對于實體經濟是一個致命的打擊,比如導致農民和其他一些通過出售產品償還固定債務的人來說,物價下跌過多很容易就會引發破產,因為物價下跌就意味著收入少了。
更糟糕的是,如果實行的是金本位制,那么匯率就是固定的,美國過度緊縮的貨幣政策必然會影響到其他國家,從而導致經濟的崩潰。而美聯儲保持貨幣緊縮的另一個原因是,它擔心會發生對美元的投機性攻擊。因為英國在1931年就曾經歷過類似的事情。美聯儲擔心美元也會受到此類沖擊,從而使美國脫離金本位制。
因此,為了維持金本位制度,美聯儲提高了利率(而不是降低),它認為保持高利率有利于吸引外商來美投資,同時防止資本外流。但對挽救美國實體經濟而言,這是錯誤的做法。1933年,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上臺執政,肩負起了應對“大蕭條”的責任,他剛開始上臺時,一些經濟政策并不成功,但有兩項至關重要的政策挽救了美國經濟,一項是廢除了金本位制度;一項是建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意味著,即便銀行倒閉,普通儲戶仍然可以拿回自己的錢,這樣他們就不再會去銀行瘋狂擠兌,降低了引發金融恐慌的幾率。而廢除金本位制度后,擴大了貨幣供給,結束了通貨緊縮,美國經濟在1933~1934年間出現了一輪強勁復蘇。
總的來說,美聯儲在成立后是多年,在應對第一次金融危機,也是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金融危機的時候,并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在貨幣政策和“最后貸款人”角色上都沒有發揮積極的作用,而羅斯福的兩項至關重要的新政,從一定程度上充當了美聯儲的角色,成功挽救了美國經濟,但這次金融危機還是持續了十多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才又依靠戰爭,大發了一筆橫財,確立了世界金融市場的絕對地位。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或分享給您的朋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