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拉獲得的諾貝爾獎項—曼德拉成功
“曼德拉效應”不是講曼德拉這個人的,而是通過曼德拉逝世時一些人記憶的錯位,說明人的記憶中存在的一種現象,這種現象叫“似曾相識”。
我們在生活中是不是有這樣一些經歷,有時候到一個陌生地方,卻有似曾相識之感,見到一些場景,會有經歷過的感覺,有些很熟悉的東西會突然找不到,過了一段時間又在找過的地方發現。
這就是記憶錯位或“似曾相識”,只不過有人把對曼德拉的記憶錯位煞有介事的弄成“曼德拉效應”,其實這是一碼事。
曼德拉在2013年逝世,對于這位用和平方式反種族隔離的斗士,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的離去,有不少人感到迷惑不解,覺得曾經看到過電視關于他同類型的報道,他不是早就離去了嗎,怎么會出現兩次同樣的事件呢?
其實這就是一種記憶錯位,我們看看曼德拉的一些經歷就能夠漸漸明白了。曼德拉全名叫納爾遜·羅利赫拉赫拉·曼德拉,出生于1918年7月18日,南非人,獲得過大學學士和律師資格,因為反南非種族歧視坐牢27年,1990年出獄,1994年成為南非第一位黑人總統,1999年卸任宣布不參加大選,40年來獲得過100多個獎項,最著名的是1993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被視為南非國父、最偉大的南非人。
從以上他艱苦卓絕的經歷,可以看出他一生的不平凡,因此他受到世界人民的尊敬。但世界人民包括中國人民并不是每時每刻都會關注他的事情,他一生有幾件引起世界轟動的大事,在新聞媒體上熱爆過。那就是他獄中斗爭、1990年出獄、1994年當選總統、1999年宣布卸任過平常人生活。
這位女性是莫桑比克前總統馬歇爾的遺孀,她精通多國語言,曾擔任過莫桑比克部長職務。曼德拉笑談:今后生活中最重要的內容有兩個,第一個是格拉薩,第二個是莫桑比克吃大蝦。
曼德拉雖然很出名也很偉大,但與我們的生活并不息息相關,所以除了幾次大事件,關注得并不多,這樣就會出現一些錯位。這些事件都是鬧哄哄的,人山人海,主角都是曼德拉,如果不深入了解,一般人看來都差不多。所以曼德拉卸任十幾年幾乎沒什么音信后,逝世時突然又出現世界性的紀念,就出現了似曾相識之感。
這本來是一個很容易想通的事情,但網絡上卻把所謂“曼德拉效應”弄得玄乎起來,什么多元平行宇宙、時空錯位、未來人篡改歷史等等,還打上現代量子力學的烙印,時空通訊對此不予置評。
其實所謂“曼德拉效應”根本不能算作是一個新現象、新名詞,在心理學里面早就有“似曾相識”的解釋。除了玄幻類的解釋外,時空通訊認為最科學的解釋有幾點,一點就是上述說過的記憶錯位。除此之外有幾個比較專業的解釋:
1、潛意識和顯意識記憶說。顯意識就是人類清醒的意識;潛意識是人類不能認知或還沒有認知的意識部分,是已經發生但并沒有被顯意識知悉的心理活動。它分為前意識和無意識兩部分,也有把真正無法認知的潛意識稱為無意識。
弗洛伊德把這種意識現象形象的解釋為一棟房子里發生的故事。在這棟房子里,顯意識在其中一個房間,潛意識擁擠在廳堂相互碰撞,有一個潛意識偶爾碰開了意識的房間門,顯意識就能夠感受到,但如果它又走開了,這種意識就會消失。但潛意識走進了顯意識的房間,就成為了真正清醒的意識。
做夢幾乎就是潛意識活動,因此很多醒來后就會忘記了,但也有能夠記住的,這就是闖進了顯意識房間的潛意識。夢境一般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體驗或者擔心、期望的事情,在不自覺中深入到潛意識中,這部分腦細胞平時不太活動,等人睡著后才活躍起來,于是把這些潛意識釋放出來,實際上是人類生活扭曲的反映。
因此當一個事件在過去發生時會有一部分深刻的東西留在了潛意識當中,當大致相同的場景又出現時,潛意識就會蹦出來比照,就有了發生過的感覺。
當看見或發生某件事時,我們大腦會形成記憶存儲在緩存區,如果記憶儲存發生了錯誤,把它直接存在了歷史記憶中去了,就會覺得眼前的景象是從記憶中搜出來的感覺,這就是有時候剛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好像到過或似曾相識的感覺,但又想不起什么時候來過。這是有人把它弄成平行宇宙或時空穿越的最主要現象。
人的一生有很多記憶,儲存在眾多的腦細胞中,這些腦細胞通過復雜的化學連接而運作。在這些儲存的記憶中有許多差不多的事物和場景,如果遇到類似情況,就會很快抽取歷史記憶進行對比,本來相似的記憶通過“模組分離”可以精確的定位和分出差異,但由于記憶庫里的記憶碎片太多或思考過度疲勞等原因,有時候“模組分離”會發生混亂或失靈,這時也會出現似曾相識或者記憶重疊的現象。
大致就是這樣一些原因,導致所謂的“曼德拉效應”,說穿了就是“似曾相識”效應,是大腦記憶與人類顯意識出現的捉迷藏效應。時空通訊比較認同上述科學的解釋,不認同什么時空穿越、多元宇宙、靈魂粒子等玄說。
時空通訊專注于老百姓通俗的科學話題,歡迎共同探討。本號發表的所有文章均屬原創,請尊重作者版權,謝謝關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