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奈半島對埃及的重要性(西奈半島歷史)
公元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 在一場先聲奪人的戰爭中,以色列南北并進,同時進攻,打得阿拉伯聯軍潰不成軍。
經過激戰之后,以色列軍隊分別占領了屬于埃及的西奈半島和屬于敘利亞的戈蘭高地。
戰爭結束之后,占盡優勢的以色列硬賴著這兩塊地方不放手,也讓埃及和敘利亞兩國耿耿于懷留下了下一次戰爭的種子。
發誓收復失地,成了埃及和敘利亞共同的心愿,進而還成了埃及穩固國家的手腕。
那么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有什么重要性,讓以色列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之后,硬賴著不還?
又為何在后續,將西奈半島交給了埃及,卻不將戈蘭高地給敘利亞?我們繼續看!
(夾縫中的以色列)
西奈半島是戰略要地,連接非洲和亞洲的這個三角洲半島,面積6.1萬平方公里,不算小地方!
從地形看,西奈半島西臨蘇伊士灣、蘇伊士運河,南跟紅海瀕臨,北連地中海,東是內蓋夫沙漠和亞喀巴灣,兩面臨海,一面扼守蘇伊士運河。
這戰略位置,就給了以色列不愿意撤退的理由。
控制了西奈半島,即可以遏制埃及東出的出入口,又可以威脅埃及的運河航運,讓埃及錢袋子不穩啊,西奈半島還有蘊藏豐富的石油、煤、錳、鐵、銅等資源,經濟價值也不低。
打下來之后,完成占領,開發資源,也是一舉三得的事情。
(西奈半島)
同樣,戈蘭高地也是一個占領位置很重要的地方,這戰略位置的重要性,體現在水資源上。
被稱為“中東水塔”的戈蘭高地,南北長71公里,最寬處43公里,面積有1800平方公里,
東接魯卡德河,南接亞爾木克河,西臨約旦河上游的太巴列湖,常年降水量都在500-800毫米之間,這一切讓戈蘭高地擁有豐富的水資源。
今日以色列使用水資源的近半都來自戈蘭高地。
在沙漠地區要能立國,水資源是至關重要的資源,以色列當然不會放過。
除了這之外,戈蘭高地也是戰略重地,海拔2724米地形,讓人站在高地上就能俯瞰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便利的交通網絡,也讓戈蘭高地到大馬士革的距離只有60公里,一個沖鋒就能攻到敵人心臟,以色列當然看重啊。
這就是這兩個地方的重要性。
一個之余埃及,事關交通命脈、戰略利益和經濟利益。
一個之余敘利亞,事關水資源和國家安危。
看似都很重要啊,為何以色列卻厚此薄彼。
將西奈半島還給了埃及,卻一直不愿將戈蘭高地給敘利亞?
(水資源豐富的戈蘭高地)
1973年10月6日,為了報復以色列非法占領,埃及和敘利亞聯合行動,用先發制人的方式,指望奪回被占領的領土。
戰爭之初,埃及軍隊行動順利,接連擊敗以色列軍,打破了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奪回了部分西奈半島,盟友敘利亞也很給力,在北線發起的進攻,拖住了以色列的兵力,兩面夾擊讓以色列處于險境之中。
眼見以色列危險,干爹美國立馬開始大規模支援。
美國的支援,還有埃及軍隊的停滯,讓以色列穩住了局面。
獲得喘息機會的以色列,在接收大量美國軍援之后,重新組織力量,逆轉了戰場局勢。
以色列先是集中兵力,遏制敘利亞在北方的進攻,隨后又借助美國衛星的情報,找到了埃及第二集團軍、第三集團軍中間的缺口,隨后利用這個缺口,繞道埃及軍隊后方,打穿蘇伊士運河,直接包圍了埃及軍隊(第三兵團)。
(第四次中東戰爭)
正面,遏制敘利亞軍隊,突擊缺口,包圍埃及軍隊。
以色列就此逆轉了整個局勢,進而迎來了美蘇的調停和戰爭的結束。
戰后統計傷亡時,可謂兩敗俱傷,阿拉伯國家陣亡八千多人,損失飛機四百余架,坦克兩千多輛,以色列軍陣亡三千多人,損失飛機一百余架,坦克八百輛。
這損失讓埃及和以色列雙方都陷入了反思。
埃及總統薩達特在打完戰爭后覺得,繼續跟以色列打下去也是沒啥鳥用的。美蘇的調解也讓他明白,中東國家和以色列的沖突,歸根結底是冷戰的余波,不隨阿拉伯國家意志和以色列如何做左右。
基于這樣的認知,才有了薩達特訴求和以色列和解出現。
隨后,一場史無前例的訪問發生了。
埃及總統薩達特出訪以色列,成了第一個訪問以色列的阿拉伯領導人,這舉措等于承認了以色列的合法性,要知道埃及可是阿拉伯聯盟領袖國家,曾經的納賽爾和現在的薩達特都是被稱呼為阿拉伯英雄的人物。
這樣的國家示好拋出橄欖枝,以色列當然要接著啊。
以色列積極回應了埃及的示好,隨后就在美國總統卡特撮合之下跟埃及達成了和平協議。
(促成和談)
有了協議,當然要有付出!
對埃及而言,這代價就是在阿拉伯聯盟中的地位下降,引發了廣泛的不滿。
群起抵制以色列的阿拉伯聯盟,眼見老大背叛,紛紛表達抗議,甚至將埃及從阿拉伯國家聯盟中除名。埃及的國際聲望一落千丈,就連總統薩達特也因此在后續遭遇了暗殺死亡。
(埃及總統薩達特)
這樣的付出,以色列看在眼里,當然要投桃報李,于是以色列撤軍西奈半島就成了必然。
根據1979年簽署的《埃以和約》,1980年1月,以色列歸還了西奈半島三分之二的領土給埃及,1982年,以色列將剩余的西奈半島領土交給了埃及。
埃及通過和談的方式,收回了西奈半島的主權,但依舊付出了代價。
這代價就是,主持和談的埃及總統薩達特在1981年10月6日遇刺身亡,這個納賽爾的親密戰友,因為跟以色列和解,成了宗教極端主義的眼中釘。
薩達特的死,沒有影響埃及和以色列的關系,在埃及恢復了對于西奈半島的行使主權之后,兩國互派大使建立了外交關系。埃及成了第一個和以色列建交的阿拉伯國家,以色列的船只終于可以自由地通向蘇伊士運河,兩國的經濟關系,也在建交之后發展了起來。
這就是埃及收回西奈半島的過程。
在一場戰爭之后,覺得打來打去不過是徒勞的,為冷戰添磚加瓦而已,不如坐下來談談。
恰好以色列也需要和埃及的和解來改變自己的狀況,埃以就這樣建交了。
那么以色列的訴求為何?
(特拉維夫)
以色列自從誕生之日起,就遭遇阿拉伯國家的普遍敵對,成了周邊國家的眼中釘,時刻活在不安之中。這樣的時局,讓以色列面對埃及的示好,有了必定會接受的理由。
首先:四面樹敵的以色列,需要減緩來自四方的壓力,如果和埃及達成諒解,就不用面臨多線作戰的苦楚。
其次:跟埃及和解有助于改善以色列的國際形象,讓以色列從一個好戰的國度,變成一個別人眼中的正常國度。
再次:以色列和埃及的和解,可以讓阿拉伯聯盟產生裂痕,用西奈半島分化阿拉伯聯盟,這是不戰而屈人之兵,而且在示范作用的帶頭下,也能讓其他阿拉伯國家有樣學樣。
最近不就跟很多阿拉伯國家關系正常了嗎?
最后:以色列在中東孤立無援的狀況,美國也擔心啊,為了促成埃及和以色列和解,美國給了埃及巨大的經濟補償,這即讓以色列獲得了安全,也讓埃及收獲了利益,更遏制了蘇聯在中東的勢力范圍。
美國的算盤也是一舉三得,跟以色列的算盤一樣。
基于這樣的博弈盤算,西奈半島的資源也好,經濟利益也好,戰略意義也好,就不那么重要了,更何況以色列真的占據西奈半島搞不好會讓蘇伊士運河出問題,得不償失不如不要。
西奈半島問題是因為埃及和以色列建交解決的。
那么戈蘭高地問題咧?這問題有三個原因!
首先,當然是埃及和敘利亞仇深似海,兩國直到今天也沒建立外交關系。
這外交關系都沒建立,哪來談判的可能。
而且敘利亞的軍事實力雖然威脅不到以色列,可卻經常參與中東戰爭中去,接連五次的中東戰爭,敘利亞參加了四次,當然讓以色列不好想,也因此敘利亞內戰時,以色列也參與其中,扶持進攻敘利亞,還派遣空軍進攻敘利亞和伊朗的軍事目標。
這無差別的打擊,讓兩國關系更加不好。
其次,戈蘭高地的水資源,是以色列生存的命脈,高地的戰略價值,也是以色列遏制敘利亞的,控制戈蘭高地,即能擁有水資源,又能打壓敘利亞,占據戰略優勢,以色列當然不愿意放棄。
最后,最重要的則是,大國博弈的余波而已,敘利亞是毛熊在中東的盟友,有這層關系在,為了美國、以色列也不會跟敘利亞和解啊,更不可能將戈蘭高地還給敘利亞了。
以色列的取舍之道,可謂運用得非常熟練。
埃及是什么國家?阿拉伯聯盟老大,是值得拉攏的國度,也能配合冷戰時代美國的戰略訴求,以色列就跟埃及交好了。
敘利亞是什么國家?跟埃及完全不在一個檔次,影響力比不上,戰略價值也不高,還是毛熊盟友,打壓起來當然沒啥心理負擔。
這就是以色列的心思,也是他能在中東站穩腳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