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新網北京3月3日電(記者 薄雯雯)“對于重要的化石資源來說,最好的保護應該是充分挖掘其科研、科普價值。”全國人大代表、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博物館副館長郭進日前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指出。
位于云南中部的澄江化石地是距今5.18億年前寒武紀早期地球生命大爆發的見證,是中國首個、亞洲唯一的化石類世界遺產,是追溯地球生命大爆發、大演化和展示生物多樣性源頭的重要遺址。去年10月,云南澄江寒武紀化石產地和化石庫入選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首批地質遺產地。
圖為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博物館。 受訪者供圖古生物化石對于大部分人來說是一個“偏冷門”的領域,如何更好地保護化石資源是郭進一直思考的問題。“只有讓大家去了解化石資源的概念,它對我們生產生活有什么直接關系,對我們的生命研究有何意義,才會讓大眾意識到化石資源的珍貴,去真正保護它。”郭進認為,應充分挖掘化石資源背后的科研、科普價值,合理地開發利用。
化石資源為何如此珍貴?郭進解釋說,作為不可再生資源,化石經過漫長的地質演化,經受住上億年前無數次地質災害破壞作用而保留至今,尤為珍貴。同時,化石也是研究地球生命起源、人類演化史的重要證據。
“博物館是保護古生物化石的絕佳場所,它所發揮的收藏與科普作用非常重要。”郭進表示,依托博物館,專業團隊能夠收集與收藏大量化石資源,防止化石被破壞或流失海外。
圖為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博物館。 受訪者供圖作為十余年的博物館行業從業者,郭進注意到,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博物館無論是在數量、類別、參觀人數上都得到了提升,但同時仍存在著問題。“在自然歷史類博物館的分布上仍存在分布不均,沿海及直轄市等較發達地區分布較多,而欠發達地區很少,甚至沒有。”
郭進還表示,早期列入免開基金的博物館及省級財政支持力度較大的博物館運行相對良好,博物館的各項功能也可以得到較好發揮,而財政支持力度小的博物館運營及功能的發揮就大打折扣,科普活動也很難得到良好的組織開展。
今年全國人代會上,郭進計劃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建議。“我建議降低各類博物館申請國家免開基金的門檻約束,加大支持力度,讓更多博物館的科普宣教職能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對欠發達地區博物館的資金支持給予一定的傾斜,讓科普教育真正實現公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