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呂嵐春現場向中新網展示了一種新的儲能發電裝置模型——新型非補燃壓縮空氣儲能系統模型。
新型非補燃壓縮空氣儲能系統模型 劉歡 攝他介紹說,在電力富余的時候,空氣壓縮裝置把空氣壓縮進入地下鹽穴儲存,需要用電時再把空氣釋放出來帶動電機發電,這樣就可以實現發電用電到儲能再回到發電。
據悉,2022年5月,這項技術在江蘇常州金壇率先應用,一個儲能周期可存儲電量30萬千瓦時,相當于6萬居民一天的用電量。
而這只是研究院研發的多項新能源技術之一。研究院目前已研發了近百項在國內外處于領先水平的關鍵技術,申請專利600余件,授權270余件,為500余項清華大學創新成果來川轉化“鋪路搭橋”。
這些技術的研發與人才引進息息相關。
作為四川省校合作落地的首個科研機構,呂嵐春表示,清華大學選址四川成都,一方面是了解到這里能源產業發展的需求與優勢,另一方面,四川省高校資源富集,各類人才基礎支撐強,能夠幫助研究院實現人才聚集和創新成果轉化。
“四川對于人才的吸引力很強,而且對于我們這些科研工作者支持力度很大。”呂嵐春回憶說,研究院剛剛在四川落地時,人生地不熟,政府部門在業務辦理、場地規劃、政策補貼等方面都給予了很大的幫助,讓研究院能夠很快展開工作。
據悉,2016年3月,為落實“氣候智慧型/低碳城市”2+2合作協議,服務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清華大學以電機系為依托,在四川天府新區設立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致力于打造能源互聯網領域的人才匯聚平臺、科技創新中心、產業發展高地。
現在,研究院已自主培養國家級人才3名,省級人才26名,高級職稱70余名,打造了一支400余人的高水平人才隊伍,建立高水平研究中心10個,建設高能級實驗室8個,承擔科研項目870余項,競爭性科研經費8.6億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