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國科學傳播報告(2022)》在北京首發并舉行座談會。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隨著互聯網科學傳播不斷發展,中國互聯網科學傳播呈現出“通俗化:大眾參與熱情提高”“專業化:專業機構合作創新”“實用化:注重各類受眾需求”“大眾化:作品覆蓋不同人群”等特點。
與此同時,中國互聯網科學傳播也存在價值導向多重、作品良莠不齊、破圈作品鮮見、原創作品較少等問題,主要體現為:內容方面依舊缺乏科學性,作品質量參差不齊;行業發展方面缺少頭部賬號與破圈作品;選題方面范圍較小,有盲目追求熱點賺取流量的傾向,造成選題不夠平衡;監管機制方面缺乏嚴格的審核機制,版權亂象問題極可能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圍繞中國互聯網科學傳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中國科學傳播報告(2022)》針對性提出加強科學審核、堅持科學導向、打造精品項目、保護原創版權等具體建議。
在《中國科學傳播報告(2022)》座談會上,與會專家學者表示,目前中國科學傳播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深受公眾喜愛,其主要特點表現在媒體融合角逐科學傳播市場,中國各類媒體開始適應變化中的社會,在科學傳播方面開始順應變化,創新科學傳播方式、方法,持續發力,角逐科學傳播市場。
《中國科學傳播報告(2022)》座談會上,舉行“墨子巡天望遠鏡”科學傳播項目總顧問聘書頒發儀式。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一是中國報紙、期刊、圖書、廣播、電影、電視等傳統媒體擁有雄厚的專業人才優勢,長期從事科學傳播,形成豐厚積淀,在選題策劃、內容精耕等方面的優勢明顯,在堅守傳統媒體的同時,開辟新媒體平臺,實現融合發展。
二是中國眾多網站、“兩微一端”(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等網絡媒體具有快速發布、廣泛覆蓋的優勢,成為當前科學傳播的第一方陣,科技新聞和事件幾乎都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最先披露報道,成為科技信息發布最快、影響最大的媒體集群。
三是政府部門、科研機構、學校、科學組織、知名人士紛紛加入到社交媒體平臺發布的行列之中,科技信息傳播速度之快超過以往任何時候,科學新聞發布頻率也達到新高。
據悉,《中國科學傳播報告》每年編撰出版,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提供支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