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陸軍某火力團官兵學用新裝備新聞調查
變了!
前段時間,記者來到陸軍某火力團一營采訪,看到了不同以往的訓練場景:炮兵們使用無線耳麥進行溝通,在炮尾火控終端輸入數據,按下確認鍵,機械臂自動完成彈藥裝填、擊發,動作一氣呵成。
去年初,還是這塊場地,伴隨著指揮員的口令,各車組的炮手將近50公斤重的炮彈抬起,然后單手推入炮膛,同時大聲復述戰斗口令,場面好不熱鬧。
如今,訓練場上喧鬧不復,變化緣何如此之大?該營教導員何超凡解釋說,這兩年,部隊列裝的武器裝備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過去有些多人協同才能完成的操作,現在僅需一個按鍵。
武器裝備“按鍵化”,改變了操作模式,帶來了新的訓練景觀。而在這背后,仍有一些問題亟待求解。
——第一個問題:思維理念如何及時更新?
列裝某新型火炮后,該團一營營長游凱凱很是興奮。在他看來,新裝備實現了數字化控制,這樣一來,指揮員掌控部隊更精準,戰斗員操作使用更簡便,部隊作戰效能自然會顯著提升。
然而,現實給他潑了一盆冷水。去年一次實彈射擊中,新火炮的彈著點分布半徑比舊裝備大了許多,甚至有的直接飛出了彈著圈。
按理說,新裝備減少了人工操作帶來的誤差,應該打得更精準,為何實際效果不如以往?復盤查找原因,原來是沒有使用同步配發的新型偵察車。也就是說,火力裝備是新的,但官兵們用的偵察器材和射表還是舊的。
“新老裝備看似原理一樣,實際射擊規則不同,看來官兵們的觀念還沒有轉過來。”游凱凱告訴記者,新型偵察車綜合運用多種偵察方法,一鍵鎖定目標,上傳數據,方便快捷。但很多官兵因為用慣了舊裝備,加上對新裝備缺乏信心,還是按部就班地“看一步、動一下”。
意識到問題所在,一營立即著手轉變官兵的訓練思維理念。先是制作裝備系統數據通信流程圖,組織人員研究裝備數據交換方式,在摸清其基本機理后,再組織指戰員逐個學習操作要領。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官兵們在裝備系統試射中打出全優成績。
類似的情況,也在該團導彈營出現過。由于新裝備精度更高、射程更遠,某連在經歷一次失敗后,主動調整指揮員下達口令的時間點和內容。過去是發現目標進入空域后,再下達射擊口令;如今,雷達開始掃描時,就要求炮長捕捉目標后自行射擊,有效提高了射擊命中率。
“不能有了新裝備,思維還停留在過去時。”該營官兵告訴記者,現在武器裝備的按鍵多了,他們腦子里的問號也隨之增多:“為什么會這樣”“應該是怎樣”……而答案,需要他們在練兵備戰中抓緊摸索出來。
——第二個問題:平時訓練如何貼近實戰?
一鍵架炮、一鍵收炮,轉移陣地時間大幅縮短,一營炮長李德志明顯感受到新裝備帶來的操作便捷。然而一次演習中,他指揮的新式車載火炮依舊被判出局,原因是未有效遮蔽發熱源,被“敵”紅外偵察裝備發現。
無獨有偶。今年盛夏,二營前往某陌生地域參加演習期間,受強磁場環境影響,衛星信號突然消失,致使指揮通信中斷。最后,營長賀揚只能依靠便攜式通信設備,勉強指揮完成火力打擊任務。
這讓官兵們認識到,新裝備雖然操作簡便了、效能提高了,但也有其自身局限,這些問題不解決,同樣可以成為決定勝負的“阿喀琉斯之踵”。
該團黨委機關趁熱打鐵,在訓練舉措上頻出實招。他們結合使命任務,開展新裝備極端條件訓練、復雜電磁環境訓練、應急應戰訓練、減員操作訓練,預想各種困局危局險局,測試裝備性能和人裝結合效能,進一步提高部隊實戰能力。
“未來戰場復雜多變,平時多想一步、多練一招,真上了戰場才能更好應對。”該團參謀長告訴記者,新裝備給官兵們武裝了“打贏的拳頭”,但武裝“打仗的大腦”還得靠我們自己。
——第三個問題:裝備維修如何高效保障?
“簡便,或許意味著更復雜。”這是該團修理技師王偉平對新裝備的深切感受。
武器裝備升級換代,“按鍵操作”“一鍵發射”方便了戰斗員,王偉平欣喜之余也開始發愁:裝備科技含量高了,意味著技術原理更復雜,想要學懂弄通更難了。更為現實的問題是,保修期內,裝備出了故障可以由廠家負責維修;但保修期過了,一旦團里的修理所修不了,訓練就無法順利展開。
除此之外,他還擔心裝備維修效率問題。去年,某連的一部新型車載電臺電源報警,返廠維修花了兩周時間。在這期間,該連只好使用背負式電臺代替。
“真正上了戰場,是沒有這些‘拐棍’的。”王偉平坦率地說,“出了問題,最終只能靠自己解決。”
如何保證新裝備全周期使用?其實,在該團官兵中間,這樣的討論一直存在。一般而言,其解決途徑無外乎3條:預置儲備易損易壞零部件,以備不時之需;加強與裝備廠家溝通,遇到問題可以及時請教;升級維修人員專業能力,提高裝備管理水平。
“武器裝備現代化,促使我們加快軍事人員現代化的步伐。”該團政委告訴記者,他們著眼長遠,專門制訂了裝備人才培養五年計劃,通過裝備廠家和部隊聯合培養,讓更多官兵成為裝備使用和保障的行家里手。同時,他們還將目光投向更多年輕戰士,希望通過該計劃,壯大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給戰斗力建設持續注入活力。
“還有一點也要必須做好,那就是多備幾手保底手段。”該團政委補充道,“一旦新裝備發生短時間難以排除的故障,我們得有切實可行的替代方案。”(解放軍報 耿云龍 本報記者 孫興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