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面對價值數十億元新臺幣的產品無法銷往大陸,民進黨當局官員發文炒作大陸以“突襲”“無預警”方式,讓臺灣產品出口大陸受阻,并揚言“再”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申訴”。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據臺灣媒體查詢,海關總署于2021年4月發布了《進口食品境外生產企業注冊管理規定》,出口食品到大陸的境外生產企業須申請注冊;臺當局“食藥署”在2021年10月宣布設置申報專區,并舉辦業者倡導會。臺媒評論稱,臺當局“食藥署”近日表示“正在看大陸的網站了解中”,可知民進黨根本不知慢了多少拍,就別奢談協助業者,恐怕官員自己都搞不清楚;這次大陸暫停臺灣業者進口的消息,也是由漁船捕撈及食品加工業者主動通報,臺農業部門和“食藥署”完全沒有掌握。
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9日指出,所謂“無預警禁止進口”純屬刻意炒作。據了解,部分臺灣輸大陸食品企業注冊信息不完整,不符合大陸方面要求,有關主管部門暫未對這些企業給予注冊。這是正常的食品安全監管措施。希望臺灣食品企業盡快向有關主管部門提供符合要求的企業注冊信息。
放狠話裝無辜,已被看破手腳
臺灣輿論發現,臺灣輸陸產品因未完成重新注冊接連遭禁,民進黨當局不但不反省行政團隊官僚怠惰,反而又玩起了“抗中”的老把戲。
臺灣《聯合報》社論認為,民進黨當局一如以往“膝反射式”回應,凸顯無計可施,以及把農漁民及業者權益當成兩岸對抗工具的心態。
有臺灣民意代表12日表示,大陸去年4月發布規定,臺灣明明有一年多可以應變,當局卻未作為,民進黨動輒拿民生經濟操作仇恨,打“抗中保臺”牌,放狠話裝無辜,一貫手法已被民眾看破手腳;事發后,負責協助業者重新注冊的“食藥署”稱“未收到通知,詳細情況要問農業部門”,臺農業部門則說要洽詢“食藥署”查證補件問題,批雙方互踢皮球,凸顯當局行政怠惰。
兩岸關系的好和壞,哪個更有利?
臺灣《中國時報》近日發表社論指出,民進黨當局除了“抗中”與表達嚴正關切之外,難道不了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嗎?與其整天信口開河亂牽拖,不如想辦法趕快與大陸進行會談,否則接下來不知道還會有多少臺灣業者遭受損失。
賴岳謙對記者說,民進黨當局此次祭起“抗中保臺”操作效果不大,臺灣社會跟相關業者不認同、不買單,民進黨當局也知道,兩岸的溝通管道是民進黨自己關掉的。面對出口大陸受阻,民進黨當局難辭其咎,同時這也讓臺灣民眾和受波及的業者思考,兩岸關系的好和壞,哪個對他們有利?
記者 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