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新社揚州12月6日電 題:古城失驕子 鄉親思故人——揚州民眾深切悼念江澤民
中新社記者 程勵 崔佳明 楊顏慈
12月6日,凜冬,江蘇揚州。曲折幽深、青磚小瓦的古街東圈門,白菊層層疊放,已逾半墻高。自發而來的民眾絡繹不絕地前往江澤民舊居的黑漆門前,獻花,默哀,鞠躬。“他對家鄉飽含深情,家鄉人也深情地懷念他。”一位帶著孩子前來悼念的揚州市民向中新社記者說道。
上午10時,江澤民同志追悼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在江澤民的家鄉揚州,防空警報聲劃破長空,回響在大街小巷。在市中心的文昌閣路口,汽車鳴笛,行人脫帽、肅立、致哀。這一刻,建城2500多年的古城揚州仿佛時空凝滯,人們的思緒也回到如煙往事中。
1926年8月17日,江澤民出生于江蘇省揚州市一個愛國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受到愛國主義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的啟蒙。從出生到17歲外出求學前,古城揚州一直是他生活的地方。
城說:他是揚州的驕子。他說:揚州是我可愛的家鄉。
離開揚州的數十年間,這位昨日少年鄉音未改,鄉愁更濃。而鄉情,更多地化作對家鄉的殷殷囑托與期望。他揮毫題詞:“把揚州建設成為古代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名城”“建設更加富裕、文明、秀美的新揚州”,為母校東關小學學生復信,為揚州中學和揚州大學題詞,為家鄉的大橋題名,為揚州泰州國際機場題字……
揚州中學校友、校史研究學者李友仁告訴中新社記者,江澤民對家鄉、對母校滿懷深情。“他先后五次為揚州中學題詞。2010年5月,他重回母校。在參觀校史陳列館時,他在一張老照片前駐足,深情地說:‘這是我的恩師楊老師。’他隨即回憶起恩師的第一節課,用《莊子》里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來生動解釋‘極限’這一抽象的概念。”
在揚州大學中國大運河研究院執行院長黃杰看來,江澤民是一個有著濃厚家國情懷的人,“古運河的水和文化滋養了他”。他會把家鄉的人文歷史和風土人情推介給外國友人,以極富人情味和感染力的方式開展外交工作。比如,江澤民曾在家鄉揚州會見時任法國總統希拉克,并向客人介紹了吳王夫差筑邗溝的歷史,以及自己童年時在運河邊玩耍、用瓦片打水漂的趣事。
“我回想起多次陪同他老人家的往事,點點滴滴,記憶猶新。我陪他參觀博物館,討論揚州的歷史文化;陪他參觀考古工地,介紹揚州的歷史變遷……”揚州文化學者顧風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對揚州的一草一木,江澤民都有著深厚的感情。
接近午時,中新社記者來到江澤民的母校揚州中學,和煦陽光灑滿校園。校舍內,師生正在收看追悼大會直播。操場上,金黃色落葉遍地,在微風吹拂下簌簌作響。葉落歸根,化作春泥更護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