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這是記者5日從北京市“科技賦能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的。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科技與國際合作處處長明登歷介紹,近年來北京市污染防治力度空前,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取得里程碑式突破,綠色低碳發展走在全國前列。特別是2021年北京市空氣質量首次全面達標,藍天白云成為常態,2022年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的“冬奧藍”舉世矚目,聯合國環境署評價北京大氣治理為“北京奇跡”。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10月,北京市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四項主要污染物濃度均保持歷史同期最優水平。其中,大氣環境中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為2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4%。
“科技創新是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關鍵支撐。”明登歷表示,北京市在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過程中,以科學研究揭示污染來源與成因、以有效感知支持精準治污、以先進技術推動有效治污、以開放的態度合作共享環境科技成果。
率先建成城市PM2.5實時監測系統
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鹿海峰介紹,北京市構建空氣質量立體監測網絡,2012年起在全國率先建成了城市PM2.5實時監測系統并逐小時對社會發布,綜合應用多種手段,建成了國際一流的天空地三維立體監測體系,實時監測北京空氣中的主要污染物變化情況;同時將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有機融合,建立千余個小型化傳感器組成的街鄉鎮高密度監測網絡。
三輪PM2.5源解析助力管理決策
污染來源解析是識別PM2.5組分特征及主要貢獻污染源的重要技術手段。鹿海峰表示,2014年北京市率先在全國首個發布PM2.5源解析結果,當時國內相關技術領域尚處空白,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用一年的時間組織研發了PM2.5中200余種化合物的監測方法,探索PM2.5源解析技術,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明確指出當時北京市大氣環境PM2.5的主要來源分別是“機動車、工業源、煤炭、揚塵”。
基于常量組分和痕量示蹤物監測方法體系,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于2018年發布第二輪PM2.5源解析報告,北京成為第一個更新PM2.5源解析結果的城市,明確燃煤治理得到明顯成效,移動源躍升為大氣PM2.5首要來源。
鹿海峰介紹,隨后,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自主創新解析路線,實現區域傳輸定量評估及二次有機物定量解析兩個突破,解析技術路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精細化程度國際領先,發布了第三輪PM2.5來源解析最新研究成果。源解析結果支撐了北京市“清潔空氣五年行動計劃”、“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措施制定。
為保障措施方向的精準、有效,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還聯合清華大學,分階段對措施效果開展定量評估,有力支撐北京市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大幅下降,主要污染治理措施實施成效顯著,也為其他省市污染治理提供了參考經驗。
構建水生態監測與評價技術體系
鹿海峰介紹,北京市開展水生態監測與評價,助力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全力支撐推進北京市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充分利用衛星遙感、環境DNA技術等多種創新監測手段,持續開展涵蓋理化指標、水生生物和生境狀況三方面的水生態綜合監測,并逐步完善本地化水生生物DNA條形碼數據庫。
同時,以水生態系統完整性為重點,初步構建了符合北京市地域特征的水生態監測與評價技術體系,全面科學客觀評價全市水生態環境質量現狀,剖析水生態問題產生原因,為水生態環境管理和水生態修復成效評估提供重要技術支撐,助力推進水生態環境質量實現從“清澈見底”到“魚翔淺底”的轉變。
明登歷表示,“十四五”時期,北京市生態環境質量改善進入從量變到質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攻堅期。結構型污染問題仍然突出,資源節約與結構調整任重道遠。北京市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圍繞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等重點工作,大力推進生態環境科技創新,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北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