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查看“樹種球”情況。 林國強 攝飛播造林在中國已具備較為成熟的技術,具有效率高、成本低、作業區域精準等優勢特點。
為適應塔克拉瑪干沙漠荒漠區域干旱少雨的惡劣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科技人員把胡楊、紅柳等耐干旱、耐鹽堿樹種和草籽用紅黏土、椰糠、有機質等,進行混合包衣處理制成“樹種球”。紅黏土可為種子提供較好的土質環境,椰糠具有蓄水保水功能,遇到下雨可快速吸水并鎖住水分,為種球內種子萌發提供有利條件。
為保證種子成活率和發芽率,今年5月,負責飛播造林工作的中碳森林資源(北京)有限公司就和陜西理工大學合作,以“樹種球”飛播方式在阿拉爾市甘泉鎮開展了6000多畝前期飛播試驗造林工作,以確保5萬畝飛播造林工作在沙漠周邊高效率、高質量實施。
將“樹種球”裝上飛機。 林國強 攝“來到荒漠化區域進行飛播造林,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缺水。”公司總經理王欣鵬說,因此我們撒各種各樣的植物種子,哪怕在塔克拉瑪干沙漠有1%的成活率,就是一個不小的進步。
他們分批次進行飛播造林試驗,不斷進行工藝比對,最終確定“樹種球”的體積和密度,確保落在地表能夠有穩定的吸水性、發芽率。
“通過今年前期試驗,我們對‘樹種球’工藝改進后,它的體積小了,密度也小了,相對更輕一點,從飛機上播撒的時候,覆蓋面就大了很多。”王欣鵬說。
飛機正在開展“樹種球”飛播任務。 林國強 攝承擔此次具體飛播任務的阿拉爾市鼎疆通航有限公司負責人仲志勇說,每天播撒能達到幾千畝,效率遠遠高于人工,也是非常適合在荒漠化區域作業。截至目前已經飛了30多架次,面積在2萬畝左右。
改進后的“樹種球”相對更輕一點,從飛機上播撒時,覆蓋面更大。 林國強 攝“短期計劃是5年之內在阿拉爾市周邊完成大約30萬畝的飛播造林任務。”王欣鵬表示,爭取在塔克拉瑪干北緣這座城市取得成效,為整個在沙漠地區造林積累一定經驗,進一步減緩土地荒漠化進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