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鄧海嘯說,自己所在的科研團隊是7乘24小時值班,所以團隊成員見過24小時的上海光源。
2004年開工、2009年對用戶開放的大科學裝置上海光源,是中國大陸第一臺第三代同步輻射裝置,產生寬波段的同步輻射光,每天供給全世界的前沿科學研究團隊使用。
鄧海嘯是身處上海光源的一名“追光者”,但他說,其實做科研的人,“高光時刻”(重大成果發布時刻)比較少,更多的時候大家都是默默地身處“光芒之外”。
“與孤獨作伴,和失敗作戰。”1983年出生的他時常以這句話自省。
我們為什么要去建設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鄧海嘯這樣解釋:人類交流最直接的是用視覺,視覺交流的兩個要素是光源和眼睛,這是常規的;但如果我們要去看微觀世界,那就需要先進的光源以及探測器。
“你要是想比別人看得更清、看得更遠,那就一定要有更強的光、更亮的‘眼睛’。”他總結說。
他介紹,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是目前我們最強的一個光源,X射線分為軟X射線和硬X射線,硬X射線波長更短,“有了這樣的光源,可以把我們的認知往微觀方向去延伸,它可以促進很多學科前沿的發展。”
目前,國際上已經有8臺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鄧海嘯所在的上海光源,便有一臺。
鄧海嘯說,自己是伴隨上海光源共成長的。
博士畢業那年,他26歲,國內的自由電子激光研究剛剛起步,那時,他是新手上路。轉眼過去十幾年,中國自由電子激光裝置的建設也經歷了從落后到追趕上的過程。
鄧海嘯介紹,經過10多年的努力,我們已經建成了世界先進的軟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同時我們國家新一代的自由電子激光裝置正在經歷從追趕到超越的歷史時期。
“我們作為這代‘追光人’感覺很幸運,能親眼見證、親身經歷我們國家幾代科學家、幾代‘追光人’所追求的夢想,我們的腳步從追趕到并跑到超越。”他說。
“光轉瞬即逝,‘追光人’必須心無旁騖。大多數‘追光人’都站在光芒之外,甘于奉獻,因此‘追光人’本身就是光。”他說。(完)